渐江的黄山画册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外出旅行,只要带一部手机就足够了。

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

可以让我们较先人更为容易的接近自然,留存美好。

但事情果真是这样么?

我们从三百多年前清代画家弘仁的一本册页中,找到了答案!

弘仁 《黄山图册》之卧龙松

1646 年 6 月,清军进攻福建,众多明朝拥护者进入武夷山天游峰躲避战乱。半年后,其中一人在此山出家皈依,法名弘仁,号渐江。

弘仁 《黄山图册》之白砂岭

弘仁与髡残(石溪)、石涛(原济)和朱耷(八大山人)同为清初四僧。“四僧”这个称呼,并非由清人共同认定而成,它是由民国美术史家在编撰美术史时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

弘仁 《黄山图册》之扰龙松

与石涛和朱耷不同,弘仁一生未有功名,与尘世脱离得最为彻底。他极少世俗社交,深居山野中,专注于绘画,俨然一位不食人间烟火,“风骨泠然”的世外高人。

弘仁 《黄山图册》之卧云峰

1649 年,弘仁从武夷山回到安徽老家,自此,他一生主要的活动地点就集中在了安徽和临近的江苏一带。

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是弘仁的常住地,登山与参禅是其主要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闲静,在他的作品中一览无遗。

弘仁 《黄山图册》之西海门

在众多山峰中,弘仁最爱黄山,他一生中有多少次登上过这座山,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留下的关于黄山的画作,高达百幅之多。

其中,以《黄山图册》最为有趣,可以说是他亲手绘制的一部旅行手册。

弘仁 《黄山图册》之石笋矼

弘仁 《黄山图册》之云门峰

弘仁 《黄山图册》之莲花峰

这一本图册不大,共有 60 幅尺寸相同的画,分别描绘了 60 处不同的黄山风景,并且每一幅画上都标注了地点。

弘仁 《黄山图册》之天都峰

至于它们是如何被画出的,慈光寺僧弘眉在弘仁去世 3 年后修《黄山志》时,曾写到:“(弘仁)长栖静黄山,杖履所径,辄作一小图,层峦耸秀,淡远萧疏,悉备诸家体制,有超然尘外之趣味。”

显然,这些画是弘仁写生而成,非观览后的想象之作。

弘仁 《黄山图册》之散花坞

弘仁 《黄山图册》之乌龙潭

弘仁 《黄山图册》之龙翻石

《黄山图册》中的所有画作,均使用“弘仁”圆印,钤盖位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圆圆的红色小印,于构图中平衡画面是最为基础的作用,在意象上作为落日或晨阳才是弘仁的趣味所在。

弘仁 《黄山图册》之光明顶

弘仁 《黄山图册》之炼丹台

弘仁 《黄山图册》之慈光寺

弘仁 《黄山图册》之仙桥

弘仁 《黄山图册》之油潭

弘仁 《黄山图册》之飞来峰

面对黄山,弘仁在尊重实景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重新构思、提炼,那些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崖巨壑...完美地解决了画家写生时面临的自然与艺术的转化问题。

弘仁 《黄山图册》之大悲顶

弘仁 《黄山图册》之掀云牖

观弘仁作品,虽有倪瓒之感,但格调又不同于倪瓒,画中少了几许荒凉寂寥之境,多了几分清新之意。

弘仁 《黄山图册》之醉石

弘仁 《黄山图册》之绿蓑崖

弘仁 《黄山图册》之小桃园

弘仁 《黄山图册》之九龙潭

晚年的弘仁依然坚持登山,最后一次是在 51 岁的时候。

那时登黄山所经之路与现在基本相同,不过路途险绝,步履难行。弘仁就是这样边走边画,把自己的心境与情感,融注于这笔墨天地间。

弘仁 《黄山图册》之朱砂泉

弘仁 《黄山图册》之锡杖泉

弘仁 《黄山图册》之狮子林

我一直很喜欢弘仁的画风。

清淡虚灵,清劲简瘦、纯净高洁。

不悲不怒,不喜不忧。

看久了感觉有股涓涓细流在心中流淌,

有种莫名的温情和喜悦。

换个角度讲,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

弘仁的山水风格具有着某种治愈功能。

或许

这就是国画艺术的用永恒魅力吧!



本文来源于大鹏教育---从寒忆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