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支点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养生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与健康生活方式。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和特色诊疗技术,有些已经广泛推广,有些还散落民间,把中医药中凝结的智慧、精神和宝贵财富发掘出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既能够造福于民,也是对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传统医药领域许多民间绝技被不断挖掘并先后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固有观念等原因,一些技术的持有人还停留在操作层面,对相关理论、诊疗方法的规范操作、疗效的评价等缺乏深入研究,严重制约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本报特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王氏脊椎疗法近年来推进民间特色疗法现代化的实践案例,在总结其发展经验中,探讨传统中医药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人身患顽疾各处求医无效,偶然得知某个中医祖传绝技刚好对症,将信将疑求见,老中医妙手一出,石破天惊……”这些在影视剧中才有的桥段,倘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不是亲身经历,恐怕那些中医民间绝技也很难令人信服。的确,很多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散落民间,尽管口碑甚好,但缺乏科学地验证和与现代医学的手术或物理疗法疗效的对比研究,其安全性和实际疗效容易让人生疑,在现代医学界也很难得到广泛认可。如何让传统中医药的作用和疗效看得见、摸得着,既需要中医药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也需要民间医者的积极配合,打破藩篱、共同助力。
2017年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中医院推拿疼痛科主任刘长信接到一位退休老领导的电话。“长信啊,你们可不能只是坐在诊室里看病、研究,不要以'大专家’的姿态去看待民间特色疗法,应该多去民间深入调研一下,高手真的在民间。”
来电的这位老领导是中医药学界的一位资深专家,电话里他向刘长信讲述了前段时间在北京一家民营医疗机构通过刺络拔罐之法治疗椎管狭窄的经历。对于老领导的顽疾虽早有耳闻,但这通电话让有着几十年从医经验的刘长信既吃惊又困惑,一方面他不太相信民间疗法仅凭刺络拔罐就能治好椎管狭窄,另一方面老领导的亲身经历和医学判断肯定不会掺假。于是,带着疑问和好奇,刘长信决定亲自去这家民营医院一探究竟。
刘长信要造访的这家民营医院叫国葆堂,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王氏脊椎疗法的传承基地,“堂主”王兴治是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治介绍,“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顺治年间。清军入关时,在与明朝军队交战中屡屡受到毒箭枪伤的困扰,因医疗技术所限,清军伤亡惨重,故而急征当时身怀毒伤治疗绝技的民间中医王汝清从军。王汝清在原有疗法基础上改进中草药的组方配伍及使用,加大药力、加强药效,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毒箭枪伤。由于该疗法疗效可靠,后被留为清宫御用。王汝清还针对当时常见多发的颈、腰、腿部病痛深入研究,反复改进疗法,充分发挥配方药物通过局部渗透达到活血、通络、化瘀、滋养等疗效,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王氏脊椎疗法”。清乾隆年间,王氏后代王昭恩再度入宫成为御医。后来因清末战乱,该疗法散失至民间并在王家世代单传,到王兴治的儿子王旭已是第14代。
“王氏脊椎疗法”的治疗过程并不复杂,其核心原理是疏通经络。医生首先依据病人的病情确定要疏通经络的重要穴位,再对应穴位用玻璃针轻轻弹破皮肤表层,然后用经过48味中药秘方蒸煮过的热竹管拔罐。通过拔罐将致病的“风、寒、湿、痰、浊”吸出以通经络,同时可使煮制的热竹罐内的药物渗入体内直达病灶,从而起到治疗脊椎病的作用。
“听我爷爷讲,过去宫廷治疗的要求十分苛刻,一要疗效好,二要痛苦小,三要不留伤痕,任何一点做不到都可能引来灭顶之灾。”王兴治说,王氏脊椎疗法恰恰满足以上三点。或许也因这3个优势,王氏脊椎疗法在患者中赢得良好口碑。
47岁的韩先生曾被确诊为椎管狭窄,犯病时严重到连起床、走路都十分艰难。“那段时间别提多痛苦了,走上十几步就需要休息,到许多医院看过都说需要做手术。偶然听说国葆堂能保守治疗,于是就来试试。”韩先生说,他的治疗已进入第4个疗程,行动不再受限制,“现在走多远的路都没问题,过两天我想去再拍个片子,看看这个病是不是治好了。”
在国葆堂,类似韩先生的案例不胜枚举。4年前,王兴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王氏脊椎疗法治疗椎管狭窄的效果很好,于是专门开设了椎管狭窄科,建立规范的病例管理,对疗效进行监测统计。“在主流医学界,就椎管狭窄的治疗而言,治愈率能达到40%就很不错了。而根据他们的病例统计,椎管狭窄专科累计病例的治愈率达到60%至70%。如果效果真的这么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突破。”刘长信介绍,当前对于椎管狭窄的治疗90%以上需要手术,而中老年群体通常是这种病的高发人群,因身体原因,中老年群体一般不适合手术治疗。此外,手术不仅费用较高,而且风险较大,有资料显示其术后的复发率高达30%。
通过对王氏脊椎疗法的多轮考察,刘长信重新认识了民间疗法,也对其疗效有了底气和信心。而王兴治也深知,“自卖自夸”是不够的,评价自家祖传疗法是否有效还需要用科学的数据说话。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对王氏脊椎疗法进行科学论证的课题应运而生。由刘长信牵头,20余位临床医学界的专家通过考察、论证,为王氏脊椎疗法制定了一整套详尽的验证方案,王氏脊椎疗法也被搬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中医院的诊疗室,通过临床数据的记录、统计,为期3年科学、系统的论证工作有序展开。
为了构建一个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在项目开展的第一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中医院的论证团队对国葆堂既有病例进行了抽样回访,并且对新接受治疗的病人进行了详细、分阶段的疗效追踪评价,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增加患者的样本数,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有效。
中医本来就来自于民间,从历史上来看,中医从唐代开始才有民间、官方之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对医疗行为规范过程中,逐渐分化成院校派和民间派。“由于缺少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受到'技不外露’'传子不传女’等传统因素的影响,许多深受民众欢迎的方法技术深藏民间,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专项研究。挖掘、保护、研究、推广这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无疑会使中医药具有更强大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核心竞争力。”中国中医科学院民间传统医药研究室主任刘剑锋说。
刘长信认为:“临床的有效性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果中医诊疗方法治不好病、解决不了问题,何谈树立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因此,充分收集并展示其治疗效果的科学证据是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首要任务。”
在王兴治看来,要实现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民间疗法还需要规范其诊疗操作程序,确保医疗器材安全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疗法有效性的同时,对其安全性进行谨慎考量和大胆改进。过去,祖辈们可以凭借几个竹罐包打天下,可是到了我这一代要想传承发展祖传疗法,就必须解决现代医疗安全标准要求的竹罐和用针的一次性使用等问题。”王兴治坦言,如今国葆堂能够接诊数以万计的患者,正是得益于他历经10余年革新竹罐给药技术和制针技术。
“的确,中医药的标准化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刘长信举例,许多推拿类的项目也入选了非遗名录,但每个人的推拿手法不一样,同一个项目,徒弟和师傅的手法也有区别,因此对这类项目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还较难。此外,有的民间疗法由于技术的持有人没有标准化的意识,行医的条件、规范和安全性不达标,再加上前来就医的患者较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提到对传统疗法的扬弃继承,王兴治说:“为适应时代发展我们可以改进器材、给药技术,但老祖宗的秘方不能变,因为这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且证明有效的。”
而在刘长信看来,辨症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的精髓,一种疗法可以适用于70%至80%的群体,而另外的20%至30%则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调整。“刺络拔罐属于中医的泄法,在拔罐之后服用补血、养血的药进行综合调理也并非不可,煮罐时适当调整加入促进其透壁吸收的药物效果也许更佳。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传统疗法用药方式和药方的改良也未尝不是一种传承和创新。”刘长信说。
从十几年前电影《刮痧》中因东西方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对中医刮痧疗法的误解,到巴西里约奥运会上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拔罐印”走红,可以说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面和普及度显著提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近日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中医药与中餐、武术等中国文化元素继续成为国家形象亮点。
然而,就像王兴治需要借助外力证明祖传的绝技确有疗效一样,中医药在放眼国际时也需要拿出“证据”,摆脱一直以来“说不清道不明”的束缚。
耶鲁大学生物学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新德里·阿尔特曼曾表示:“要让西方人接受中医药有两种方法,其一,明确中药里具有活性的物质,证明中药的效果;其二,利用现代医学临床试验,在患者身上证明中医药有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若让西方社会接纳中医药,首先临床疗效要有证据,其次还要说清起效的机理。此外,中医药真正进入西方主流医学体系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动力之源。如果说20多年前深入研究中医药作用机制、系统分析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还比较困难的话,那么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进步,在更高起点上研究中医药的内在机理、医药价值、文化内涵已具备了较成熟的技术条件。
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绩。比如,2016年、2017年,业界口碑很好的《美国内科年鉴》和《美国医学会杂志》分别发表了中国学者关于针灸有效治疗便秘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从王兴治和刘长信的合作中可以看到,更多来自民间、院校的从业者和专家学者正通过自身努力,证明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积极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规范化的科学表达,以国际主流医学所要求、能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语言、现代化手段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能力。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聚力攻坚克难。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该组织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会员团体。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卫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广义上是指中医本身具有的,与现代西医学有明显区别、带有自身特点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如中医的脉诊可以诊断许多疾病,西医要借助检查心率进行诊治;中医针刺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只将其作为给药的一个手段;中医正骨通过手法复位,痛苦少,费用低,大大降低病人痛苦指数。这些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明显区别的特殊技术,是中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狭义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相对中医主流辨证论治体系有明显区别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或者说教科书上没有说明使用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单方、验方以及药物外治的药物疗法,以及特殊的非药物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些技术是根植于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以人的实践体验为基础的特色技术,如耳诊手诊、现代脉诊、脊背罐诊等,经典医学著作或没有记载,实践证明有较大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