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一生获奖无数,却鲜为国人熟知···

从25岁起,他的作品就获奖无数

一生获得 280 多个国际摄影大奖

自 27至 31岁期间,

连续赢得八届美国摄影学会

举办的「世界摄影十杰」

被多次提名为「世界顶级摄影师」

以及「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他的作品常被「纽约时代杂志」

BBC 等世界知名媒体使用

▲ 靠近阴影 Approaching shadow 1954,23岁

▲ 图案 Pattern 1956,25岁

▲ 私人的 Private 1960

▲ W 1959

他就是中国街拍泰斗级摄影大师

「东方的布列松」何藩  Fan Ho

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随家人移居香港。1941年战争爆发时,何藩父母在澳门滞留数年,而他则由一名家仆照顾。

▲ 三角形的 Triangular 1962

▲ 征兆 The Omen 1964

18岁时,他就开始有意识的记录当时的香港。也许是对新移居城市的好奇;也许是内心表达的冲动,何藩和他的相机,行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何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父亲留在家里的布朗尼(Brownie) 相机拍照,后来14岁时父亲给了他一台禄莱(Rolleiflex) 双反相机;从此,他与光影对话的一生就此打开。
他的照片记录了香港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样难得一见的图景:小巷,贫民窟,石板路,市场和无数街道组成的人文景观。在他的镜头中,充满了对街头小贩,底层人民生活的迷恋:
而正是何藩,他别样的艺术直觉,留下了香港在1950-1960 年前后最为珍贵的城市影像。而他创作的高峰,就在自己 25岁后的十年间。
何藩拍照的时间,几乎都在很早的清晨,和日落光线倾斜的傍晚,所以会有明显的阴影和高反差的对比度。
照片中经常使用的元素,有阴影,雾气,建筑背景和出神入化的侧逆光,还有他被称为「东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时刻」。

他说

作为一个艺术家

我只是想表达我自己

我需要情感上的冲动

才能拍出有意义的作品

而当我的作品

与观众产生共鸣时

那是一种金钱

所买不到的满足

直到1995年退休,为了家人的名誉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全家移居美国。但他说:「对于摄影,我却一直从未妥协过 」。
2014年的冬天,何藩返港举办个展和新书签售,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土。虽然在国际拿奖无数,可在中国,他艺术家的身份,是近两年才被大众熟知的。
2014年的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也是他作品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而此时,他已经 83岁了。
2016年6月19日,何藩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他走的很安详,也很满足。
友人回忆到:「他的性格永远温温吞吞,不急不躁;像是永远在等一些时刻,等待被那一瞬间的敲击」。
曾说:「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对香港有深刻的怀念」。

对很多人来说

香港拥挤、繁忙、混乱

但对何而言

他能够将他发现的东西

转化为美。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