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风||鲍瑞云书法艺术

2019年第53期||总第316期

鲍瑞云,中国水墨字艺术家协会顾问,绍兴联合图书馆顾问,福建山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福州市三山诗社社员。福建永泰人,祖籍浙江宁波。好诗文,工书法,嗜收藏,喜交游。自舞勺之年起陆续发表诗歌、散文、书法与论文,作品散见于《青春潮》、《辽宁青年》、《福州晚报》、《书法报》、《书法导报》、《收藏商情》、《中国钢笔书法》、《方志田园》、《鲍氏文苑》等报刊。

形神之间

鲍瑞云

经过临摹、敲拓、拍摄、排版、印刷等工序制作出来的法帖,因技艺高低、设备优劣、做工精粗之差别,与原作多少会有一些出入。而经过坚硬的石碑、坚韧的木板雕刻出来的碑匾,无论阴刻还是阳刻,无论如何精雕细琢,与原迹的差别自然更大,特别是枯笔和起笔、收笔的末梢部分,有的与原迹甚至大相径庭。一个字的神采往往体现在其细微之处,而这些细枝末节在雕刻上的体现,恰恰是刻手所难以完成的。

我前年秋天赴上海参加会议,回家时特意绕道绍兴去了一趟兰亭,看到了七八个由不同摹本的《兰亭序》法帖放大后刻成的碑,一个个横着镶入墙体一字排开,一溜过去蔚为壮观。碑上的字比起帖上的字,无论形质还是神采都要逊色一些。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以《兰亭序》为殉葬品,埋入昭陵。《兰亭序》真迹的去向,在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至今成谜,不得而知。而《兰亭序》的真迹究竟呈何模样,至今也还是一个谜,不得而见。在《兰亭序》的多个摹本之中,即便是最为清澈逼真的冯承素摹本,与真迹究竟有多少出入,天晓得。

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包括外在之美和内在之美,前者看形态、结构,后者看韵致、气息。临摹一幅作品,表面上做到像模像样,往往并不很难,而要达到形神兼备,难度就大了。外形属于技术层面,一个工匠都可以熟练掌握;而内涵却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体现,比如学养、性情、情趣、情操等,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每个人的内在涵养都不一样,这是难以被他人所效仿的。得技得术得法容易,得道难。

当代的书画家,埋头俯案写字画画,平素多不读书,他们可以轻易写出一幅毛笔字,画出一幅山水、花鸟、人物画,却往往连一封信都不会写。一个平素不读书的人,当然不会有多少与众不同的思想,更不会有什么奇思妙想。这反映在他们作品中的情形是,写出来的字气息不安和、不文雅,多俗气、燥气、市井气、江湖气,唯独没有书卷气;抄写古诗词古文,错别字随处可见,繁体字张冠李戴,抄漏了抄颠倒了的情况时有发生;一落款就闹笑话,对于称谓、时间、谦辞、礼貌用语等,不是这个搞不清楚就是那个搞不清楚。而对于一幅画的作者,即便是技术娴熟的作者,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画这样一幅画,为什么这么画,究竟要在画中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寄托什么样的感情,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说不出其所以然来。总之,稀里糊涂地就写了画了,不知所云不明其义如坠五里雾中。从严格意义来讲,他们不能算书画家,充其量只是书匠画匠罢了,属于工匠级别。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学家,琴棋书画只是他们调节生活情趣的余事。王羲之不仅书艺高超,文学修养也异常深厚。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与谢安、支道林、孙绰等40余位东晋名流赴兰渚山麓修拔禊之礼,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趁着微醉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兰亭序》,竟文翰俱佳,成千古绝唱,被收入了《古文观止》,千百年来供无数文人墨客悉心赏读、研究,可谓无意于佳乃佳。有着魏晋风度的王羲之,写下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不朽之作《兰亭序》。唐代的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尽管亦属名垂千古之书法大家,但其内在的修养、气质、风骨、性情,比起书圣王羲之来究竟有多少差异?他们临摹的《兰亭序》和真迹之间又有多少不同?以唐人手笔摹晋人字迹能达到几分相似?书道深深深几许?!

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书法作品,经过靠技艺谋生的刻工一番敲敲打打精雕细琢之后成碑成匾,呈现在世人眼前供瞻仰、膜拜、欣赏、解读、临摹,但它们和底稿又有哪些同与不同之处,后人也大多不得而知。

艺海风

题签:魏新河

编辑: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