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 ”模式五大跨界混搭新玩法

国内营地正逐渐从单纯的住宿属性到不断融入文化、娱乐元素,其内容规划似乎已经摸索出最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营地正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也在迎来发展新“风口”。然而在火热的背后,必须认识到我国营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硬件与软件都急需提升。在“营地+”的模式下,营地内容的多样性不仅拓宽了客源市场,同样在运营内容与品牌推广上也取得了收益。“营地+”模式让市场看到了营地乃至露营文化之外的巨大价值。

 一 

“营地+景区”正在成为行业标配

目前国内营地与景区的合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景区租赁土地,支付租金,属于重资产模式;另外一种是由景区提供土地,参与营地经营分成,有效降低了营地建设成本,属于轻资产模式。
而景区内的营地发展也从单一项目体验逐渐转变成特色核心旅游项目,其主要衍生出两个阶段:
1.0阶段主要是依靠当地风景名胜引流,辅之基础的帐篷元素,并不具备其他增值服务,除平日接收一些散客与小团体外,其余时间帐篷更多是景区内一种可有可无的闲置资源。
而发展到了2.0的转型阶段,除结合原有的景区资源外,更重人工服务和活动体验,以及其余特色服务保障,将景区内的营地经济拓展到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
但无论哪个阶段,依托“景区+营地”,对露营地来说,可分流景区客流,同时达到客户群体的精准营销;对景区来说,营地不仅缓解了接待压力,而且凭借营地内完善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可以留住游客,让其由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度假型,提高客单价,增收盈利。

 二 

“营地+体育”成熟跨界

体旅融合作为推进体育与旅游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而同样作为成熟的跨界模式,营地+体育在近一两年内风生水起,以阿拉善英雄会为蓝本,越来越多的赛事文化被嵌入到露营地内,并逐渐形成常态化模式。
营地引入体育赛事,利用不同地域环境打造有特色的赛事项目,显然能在一众大同小异的风景落脚地中凸显出来,形成有辨识度的招牌,赛事所带来的流量和影响力对营地来说不可估量;
赛事自带IP效应,在普遍消费基础上吸引一批定位消费人群,尤其是汽车类观赏性赛事,吸引游客前来观赛,让游客通过一些专业设备、赛道、氛围营造赛车体验,主动成为赛事项目的宣传源,促进运动体验项目的发展。赛事及其周边产品成为主要消费热点,为营地带来可观的盈利增长点。
一些追求差异化的营地主开始进军小众体育领域,比如,中国首家航空飞行营地落户贵州兴义万峰林,为大众提供了因地制宜的航空体育产品和服务场所。在内容结构上,营地利用所在地区的空域资源,协调规划航空飞行营地间低空目视飞行航线,以此衍生出了航空体育竞赛表演、运动类飞行培训、休闲娱乐等服务模块。
“营地+体育”的体旅融合模式成熟发展将成为内容、运营模式、市场消费群体、产业形态等多向并行探索的先驱者。

 三 

“营地+教育”开启自然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在旅游业以及政策的推动下,以“营地”为入口的户外休闲产业呈现喷薄发展之势,然而在火热发展的背后,绝大多数应地主开始陷入运营困局。
如今大多数营地建设以休闲娱乐、康体度假、亲子娱乐为首要发展方向,在“假日经济”、“节日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受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整体露营地消费市场尚未成熟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健康良好的运营态势,营地教育成为了开启营地“非假日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8年教育市场已经成熟化,学生成长的教育需求也愈来愈细分化;这个需求,在教育部等11部门推出《关于推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游学市场的也转变成的素质教育的刚需,而在转变的过程中,催生了艺术类、拓展类、军事类等各式的素质户外拓展活动,而营地作为其中一环有效的户外拓展载体,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未来5-10年营地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

 四 

“营地+乐园”创新融合度假游乐综合体

首先,营地是“野”的,而乐园是“人工”的,“营地+乐园”的创新融合开发模式,实质上是“野趣”和“人工”的有机融合,是将营地的特色住宿体验与乐园的主题化游玩体验融合成一体,自然野趣与人工主题营造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尝试,构成了项目复合性的核心吸引力和市场魅力值。
其次,营地更多的是“宿”的功能,不管是房车、还是汽车或者帐篷、木屋……营地的氛围,以特有的环境、风景应在不一样的旅居体验,而乐园是“玩”的功能,在乐园里,游客要的是体验、是参与、是互动、是欢乐的氛围……
因此,两者完成了功能上的互补性。玩乐园也不一定只能住“中规中矩”的酒店,而是可以同时体验“野奢”的营地风情。
再者,营地普遍依托或森林、或海滨、或山地、或湖畔等自然风光优美的大环境,而传统的乐园则基本上很少能与大自然之天然美景紧密联系,所以,两者的融合,兼顾了各种客群需求,也可以达到更广泛的客群覆盖。

 五 

“营地+农庄”盘活农业优势资源

营地作为一个单一的产品,它的经济效益相对有限,而休闲农业也是近来较火热的旅游形式,是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二者结合即能丰富营地的内容,又能提高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实现增值。
“营地+农庄”基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依托已建成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的农庄基础上增加建设露营基地,采用智能化旅游基础设施设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平台系统,开展营地建设与运营管理,导入客源、智能化管理,实现效率、效益提升。
在解决当前农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的同时,带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动能。

 六 

“营地+”模式的不断拓展

据预测,2020年国内营地总数将超过2000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会对营地的差异化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新建营地应在内容设计上结合体验经济,把创新作为导向,不管是对针对大众还是小众的喜欢投入,都应在产品业态、体验玩法、场景设计与运营模式等方面拓展视野,并最终在真正意义上赋予“营地+”更多的可能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