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同里古镇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一杜牧
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这首七绝,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
江苏同里,就是这样一个深邃幽美、充满画卷般韵味的地方。小桥、流水、人家,曲径、庭院、楼台,无不展现出“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独特风貌。
这座清丽古朴的小镇,自宋代建镇以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里地处太湖之滨,古运河畔,距苏州仅18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这里是江苏省唯一的文物保护古镇,还是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我曾有过几次跟团游古镇的经历,如周庄、乌镇、南浔。但都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不免留下些许遗憾。这次错开旅游高峰,有了充裕的时间来到同里,可以住下来慢慢看,慢慢逛,心情和感受自然大不一样。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觉其名太奢,改为“铜里”;宋代,又将“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古镇依河而建,水网纵横,河道交错。这里家家临水,户户通船,有着“水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景致,因而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同里与同里人,与水有不解之缘,水是同里千年的承载。
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分隔成了七个小岛,而49座风格迥异的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形成曲径通幽,街巷相连的民居风格。若在街巷里转悠,还真能让你产生深邃幽静的感觉呢。
古镇桥多,最古老的思本桥已有700多年历史。最有名的是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桥成“品”字形遥遥相望。而最有趣的,那就要算“走三桥”了。
同里的“走三桥”,富有文化情趣和地方特色。旧时,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走三桥”的习俗,祈求太平、吉利、美满,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走三桥”同样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你到了同里,当然要入乡随俗,去走一走“三桥”,寄以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同里古镇不大。清晨,你可以到东溪看日出和薄雾;黄昏,你可以在岸边看落日与晚霞;夜晚,你可以享受古镇的寂静与安逸;茫茫细雨时节,你还可以领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幽远意境,寻找属于你理解中的诗情画意。
逛累了,可以在河边吃点风味小吃,也可以到南园茶社品茗江南春茶,边喝边听一曲浅吟低唱、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好不惬意。
有人说,同里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一种意境的美。的确如此,一个“藏富于土”的鱼米之乡,千百年来不显山不露水,趟在水网如织的江南沃土上,在平静中享受着殷实与安宁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怎不叫人羡慕呢?
同里因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自古便有许多官宦富绅、文人雅士在此造园建宅,镇内尚存明清两代宅院30多处。退思园、珍珠塔景园、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的退思园,是曾任清朝安徽兵备道的任兰生(朝廷委派的正四品官职),遭弹劾革职待处期间,返回故里建造的(后查无实据又复职)。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进亦思,退亦思,退一步海阔天空,表现出园主的一种心境。
退思园是江南小型园林的典范。书画师袁龙在有限的地块和空间内,冥思苦想,独辟蹊经。精巧设计,横向布局,将山、亭、馆、廊、轩、榭等贴水而建,园如出水。又将春夏秋冬和琴棋书画的文化内涵,全部融入到园中的“坐春望月楼、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景致中,显得朴实无华,素静淡雅。
作为具有素静淡雅、自在安然特点和有诸多文化内涵的私家园林,退思园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江南古镇中,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园林。
珍珠塔景园,也是一处可圈可点的景点。但它不是塔,而是园,是一座由两路五进深宅大院组成的陈御史府。陈府庭院深深,粉墙黛瓦;后花园内亭榭楼阁,长廊幽径;假山池塘,花木繁茂。古戏台,陈家牌楼以建筑精美华丽为特色,整个景点体现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独特风格。
珍珠塔景园可不是简单的官宦府第,这是一个有历史故事的地方。当地家喻户晓的锡剧《珍珠塔》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剧根据明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嫁女,赠送珍珠塔的史实演绎而来。
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讲述的是: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因家道中落,为赴京应试去向姑母陈夫人借贷,陈夫人不仅不借,反加奚落。陈家女儿陈翠娥与方卿定有婚约,得知后约方卿相会,送予银两并赠予传世之宝珍珠塔,资助他读书应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方卿果中状元,封八府巡按。一次奉旨出巡中,在路过陈家府第时,假扮道人进入陈府,唱道情羞讽其姑陈夫人,陈夫人倍感悔愧。方卿、陈翠娥终得完婚,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河道两侧彩灯闪烁,流光溢彩。食档、门店的盏盏红灯笼亮起,把整个河道装点的十分喜庆,格外的夺目,古镇的夜生活开始了。
如逢周末和节假日,游人会格外的多,这时也是各家食档、小吃店、酒吧最繁忙的时候。游人或携家带口、或三、五朋友相约、或成双成对,逛古镇,品美食,住客栈,为的是充分享受古镇独有的生活气息。
同里的美食、小吃也很有地方特色。太湖鱼、状元蹄、水八仙等最具特点。赶上季节,当地的水八仙:茭白、莲藕、红菱、芡实、荸荠、水芹、莼菜、慈菇,新鲜脆嫩,品质优良,是现代人清凉降火的好食材。
古镇的夜色是多姿多彩的,呈献出与白天不一样的一面。她可以尽显其娴静温柔,也可以表现得奔放跳动。时代毕竟发展变化了,生活也就多了些元素和律动。
同里的梦乡是静谧的,容易使睡梦中人依恋。但对于想了解古镇生活的旅者来说,被窝和懒觉总会显得不那么重要。当古镇还在朦胧初醒时,我们已早早起床,两人亦步亦趋,行走在明清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恍若穿行于旧时的江南。
同里明清老街,在古镇最东边的东溪街,除街口处集中有少量商铺以外,一直往里走,河道两岸大多为原住民居住的普通民宅。这些上百年的民宅,祖祖辈辈,已经传承了几代人。
斑驳的灰白粉墙,仿佛在记录着逝去的青春;凸凹的青石板路,好似已磨砺出岁月的年轮;古朴的坚硬石桥,尤如背负起生活的光阴。古老的建筑,古老的街巷,古老的弄堂,给这里披上了一层老旧幽深的色彩。
紧邻河边的一栋低矮民房,已残破不堪,墙皮脱落露出了青砖,看上去房子有年头了。通常,这样的危房应该会尽快安排拆除,但这栋房屋的墙壁上,却写着一个大大的“慢字”。一个“慢”字,替代了常见的“拆”字,想来是应了全古镇均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规矩,还不能想拆就一拆了之吧。
家虽然已经搬迁,但主人在旧屋前栽种的月季,依然开出了娇艳的小花。小花与残垣断壁相互映衬,显得格外的抢眼。仿佛也在预示着,同里古镇在文明进步的发展保护中,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江南的气候润泽,物茂丰华,加上水乡生活殷实和宁静,同里的老人大多长寿,基本上坚持了原来的生活习俗。照片中的老奶奶96岁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与她对话丝毫不费力气。我们衷心的祝福老人,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漫步同里,悠然闲逛,水静、境静、心静。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水乡人家的生活,倾听水乡人家的生活故事,品味“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味道,一切都会感到那么真实,那么纯朴,那么自然。
岁月如水,水似流年。同里古镇历经时代变迁、千年沧桑,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貌。置身其间,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每一帧画面都仿佛如同在梦里,美得让人忍不住发出感慨和赞叹,心中不由得生出愿望:愿岁月静好,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