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

中醫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陰陽五行上。陰陽的觀念可說涵蓋了整個的中國醫學,而陰陽之說最初可以追溯到周易。陰爻與陽爻相配成四相,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原只有二陰二陽。中醫的古代學者或認為四相不夠用,因此將四相加衍成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這是中醫對陰陽理論應用的一種開展,與一般易學家或陰陽家之所云自有不同。三陰三陽的理論,在中國醫學上應用得十分廣泛,無論在診斷上、藥物上乃至在經絡學說與針灸醫學上,三陰三陽的理論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它可說是中國醫學的重要基礎。茲分項敘述之如後:

一、三陰:三陰是太陰、少陰和厥陰的總稱。一般指三陰經,但不限於此,如難經第七難所云:「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此乃指氣候與脈象之關係,與經無關。然用於經者頗多,三陰經手三足三: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六經辨證上,三陰病系指病邪在身體深部或五臟有病,因臟病屬陰故。三陰又指太陰經的代稱。按照傷寒病由表傳裏的發病次序,在三陰經中,太陰經首先發病,故稱「三陰」;其次是少陰經,叫做「二陰」;再次是厥陰經,叫做「一陰」。三陰又是太陰脾經的代稱。
    
        二、三陽:三陽是太陽、少陽和陽明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手三陽和足三陽。手三陽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三陽也是太陽經的代稱。按照傷寒病由表傳裡的發病次序,在三陽經中,太陽經位于最表層,首先發病,故稱「三陽」;其次是陽明經,叫做「二陽」;再次是少陽經,叫做「一陽」。此外,三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代稱。在六經辨證上,三陽病系指病邪在體表淺層或六腑有病。因在人體乃是表陽裏陰,故體表淺層屬陽;臟陰腑陽,故腑屬陽,六腑有病,大致屬三陽範圍。(李仲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