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嬗变:从基督教惠民医院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院

卫辉文化符号之十五

小城之“杏”  惠民永远

□云林山人

我小时候,乡亲到城里看病,或是到天主堂医院,或是到怀盐场医院,凡是到怀盐场医院看病的,一般都是大病。所以,当听说谁住进了怀盐场医院,或一听到“怀盐场”三个字,就感到有些莫名的震惊和恐惧。但多数病人均能化险为夷。今天,怀盐场医院已经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了,是全国唯一一座位于县城的三级甲等医院,其医术之高,早已名扬豫北。所以这所古老的医院处在我们的家乡,真可谓小城之“杏”,也不能不说是小城之幸。

(一)怀盐场的兴衰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址,即为原怀盐场所在地。据清康熙《汲县志.建置》记载,南北二盐店,旧为明潞藩创立。北盐店在卫河北岸,济渎庙西,每年贮运食盐一万五千引,发往六县(汲县、新乡、辉县、获嘉、淇县、胙城);南盐店在卫河南,每年贮运食盐十万引,发往开封等二十三地;另外一个没有城,就是怀庆府的盐店,因此称为怀盐场。所以汲县历史上实际是三个盐店,即北盐店城、南盐店城(也称西盐店城)和怀盐场。三个盐店所屯积的食盐皆为天津长芦盐场由卫河转运而来。由于当时各府各县纷纷在汲建立盐场,以备中转,一时间,盐店城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以食盐为主打商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这里无异是官盐储藏地,古时官盐是按引法规定运销的食盐。明清制:以盐若干斤为一引,每引纳税若干。引与税的轻重,各地不同。已按引纳税的引盐为官盐,未纳税的为私盐。宋代盐引(买卖食盐的凭据)每张领盐116.5斤,到了明清时期盐引分为大引和小引,大引是一引300斤,小引是一引200斤,但也不绝对,不同地方盐引也不尽相同。

西盐店(沿淀)城小南门

清末以后,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和陆地交通的异军突起,原本水上运输的盐粮等物资多改为铁路载运,盐店码头和卫河的命运一样,由曾经的香饽饽一下成了昨日黄花。先是盐场撤出,继而商铺关门,仿佛一夜之间,昔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喧闹之地,骤然显得冷冷清清,繁华不再。后来,怀盐场就毫无奇怪地成为了加拿大长老会传教、行医之所。

(二)传教士的到来

基督教(新教)传入豫北的时间要比天主教晚些。地处内陆的豫北地区,近代以来非常封闭。《中华归主》记载,豫北地区“昔年排斥西人之举动最烈”,西方各国的传教士始终不敢贸然进入该地区,以致这里几乎一直是新教的“真空”地带。1867年,加拿大由英国的殖民地升格为自治领,其长老会选定中国豫北作为海外传教的重点地区,1888年,加拿大长老会派往豫北的首批传教士来到中国,1889年来到豫北,揭开了新教在豫北传教的序幕。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决口,豫北灾害严重。第二年,加拿大长老会派遣多伦多大学的古约翰牧师夫妇、皇后大学的史雅格医生夫妇、蒙特利尔总医院的总监罗维灵医生、季理斐牧师、哈里特.萨瑟兰小姐等七人,加拿大人称之为“河南七贤”,携带国内募集的救灾款来到豫北施赈、传教,光绪十五年(1889年)到达豫北。他们流动在内黄楚旺镇、安阳、浚县、道口、新镇等地传教。1896年,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劳海德来到河南汲县(今卫辉市),设立教堂开始传教,同时也依靠“洋药”为人们医治小伤小病。随后劳海德在怀盐场旧址购地30余亩,建起瓦房60余间,办了男女小学,设门诊、病房,这便是医院的雏形。1902年加拿大长老会在汲县传教已颇具基础,卫辉总站成为其在豫北传教的重要基地。

一百年前的卫河从医院西侧墙外蜿蜒北去

(三)卫河边的医院

怀盐场濒临卫河,水陆交通甚为方便。1903年,教会在“耶稣堂长老会”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博济医院”,医生罗维灵任院长,时有医生5人,护士3人,日门诊50人次,不仅能够治疗肺炎、疟疾、黑热病等传染病,还能进行疝气、阑尾炎、小肿瘤切除等多项手术。1918年,在第二任院长加拿大籍医生敖尔德的主持下,同当地官府协商,又购地40余亩,用了3年时间建设一座砖木结构、红瓦盖顶、中设电梯通道、前有阁门楼台,并用青石修建的高台门阶病房大楼。该楼从1920年启用,一直到2002年才停用。这就是今天的院史馆。

为保证有充足的医护人员,1922年,加拿大传教士吉内特.维特立夫又在此兴办了四年制惠民医院护士学校,致力于培养现代医学护理人才,1923年经万国公会批准正式成立。学校设立内外科、解剖学等13门专业课程,毕业生由中华护士学会授公考文凭,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史的开端。

六十年代一附院老照片(网友提供)

到1925年博济医院亦具相当规模,占地300余亩,大小洋楼16座,瓦房600余间,医院更名为“基督教长老会惠民医院”,能够治疗内科、外科多种疾病。化验室除了能够做四大常规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康华氏试验。放射科配备有小型发电机和X光机,能够进行胸透检查。19世纪30年代后期,惠民医院达到鼎盛时期。医疗服务半径辐射100多公里,病床160多张,医护人员最多时达92人,在道口等地开设了分院。1935年名医马金堂成功地手术摘除了重达41.5公斤的子宫肌瘤,在中原地区传为佳话。

提及其时惠民医院名气与实力,医疗界广为流传“北协和、南湘雅、中惠民”的说法,可见盛誉不虚。

(四)杏林中的演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惠民医院全体人员共赴国难。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汲县,加籍医务人员回国,中国人接管医院。当时由豫北“四大名医”之一的段美卿出任院长,他多方努力,曾使医院一度恢复元气。随后的十多年里,医院艰难地维持着生计,捍卫着一方百姓的健康,直到1947年。解放前夕,惠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解散逃离,手术器械流失一空。

一附院老照片。(网友提供)

1949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机遇。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历练并成长的冀鲁豫行署卫生局章丘哈利生医院,带着整套的外科、眼科、妇产科等手术器械迁到汲县,全面接管惠民医院。同年9月,华北军区卫生部第三机动医院集体转到地方工作,部分医务人员并入原哈利生医院;随后国家又从北京、天津抽调一批高级医务人员进一步充实医院力量,在此基础上于1950年5月12日正式建立了平原省省立医院;1952年,平原省撤销,医院归河南省卫生厅管理,先后更名为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医院、豫北医专附属医院。1982年随着豫北医专升格为新乡医学院,最终定名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8年河南省结核病医院(原河南省干部疗养院)并入,现为医院第二名称。医院服务对象以豫北为主,面向全省,同时辐射到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周边县市,结核病治疗服务范围更是远至新疆、湖北、湖南等地。

一附院老照片(网友提供)

1950年1月,平原省教育厅、卫生厅决定在原卫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平原省医科学校, 平原省医院为医科学校附属医院,首任校长是时任平原省卫生局局长的李奕,同年5月学校招收第一批学生。这就是新乡医学院的前身。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1953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郑州第一医士学校、南阳第二医士学校、安阳卫校、濮阳护士学校及华北第二医士学校的附属医院等单位合并,成立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1956年7月,省卫生厅决定,河南省汲县医士学校更名为汲县卫生学校。1958年3月,河南省汲县卫生学校更名为新乡专区医学院,隶属新乡专区领导,8月,学校升格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开始招收专科生。1959年9月,新乡专区医学院更名为河南省汲县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学校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11月,学校升格为本科,定名为新乡医学院,同时在新乡市建设新校区。1991年学校实现了办学主体由卫辉向新乡的搬迁。

由医院而学校,依学校建医院,新乡医学院及其第一附属医院,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涌现了大批多门类高水平医疗人才。

卫辉人的幸运

清末民初,卫辉渐次沦为县治之所,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了几多仁人志士在这里兴办实业、医院、学校,特别是民国期间,一度呈现社会繁盛光景,实属罕见。

单就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而言,作为落座县级城市的医院,名列三甲,使卫辉乡亲能够享有地级以上城市的医疗服务,其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可谓高矣。这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因为有了这所门庭若市的医院和院外的车水马龙,带动了区域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大批市民的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卫辉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让外埠人士增进了对卫辉的了解,为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提供了特殊的医疗环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它作为卫辉的文化符号,丰富了卫辉的近现代历史,这不仅仅是可以让我们津津乐道,而且会作为一种可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永续传承。

基督教传教士借医传教、以医养教,或许会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无论如何客观上是为我们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许得感谢他们。再则,基督徒也不是铁板一块,西方人也不是一副面孔,当他们主观为自己的时候,在勤劳、憨厚、朴实的中国人面前,在豪爽、亲切、可爱的卫辉人面前,可能不经意间颠覆了他们的旧有观念,因此而“放下屠刀”、拿起了手术刀,殖民不成、反倒“立地成佛”。是否如此,不得而知;果真如此,真是卫辉人魅力倾城,得以让洋鬼子到这里“惠民”来了。

以下一附院老照片均由网友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