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煤杂谈:回忆与现实的交错

本文作者:黄金亮


说起烧煤,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初中时学过的课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语文课本中《卖炭翁》的插图

烧炭,是将树木枝干烧制为炭。战争的年代,张思德同志就是因为解决延安根据地的生活用炭,而到山中烧炭不幸牺牲成为烈士。现在一到夏季遍布街上的烧烤店用的燃料也是木炭。

从小在内蒙地区生长的我,无缘结识木炭。晋陕蒙一带,得地利之便,从来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炭,牧区的牛羊粪和农区的秸秆只是燃料的补充和后备。过去交通不便,农业社的马车是冬季烤火期煤炭拉运的主力,近一点的有本地的苏勒图煤矿,远一点去大同拉煤也是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大同块煤是煤中极品,大同煤热量高、燃烧快,缺点是烧不尽,燃后总有部分凝结的颗粒物,本地称之为“料炭”。冬天的早晨,机关单位和学校总有一些家里贫寒的人,手里端一个铁筛子来筛料炭补贴家用,因此筛料炭也是一个时期的冬季街边一景。在城乡差别巨大的九十年代以前,作为城里人能够享受的最大福利恐怕就是在烧煤方面,各个单位的汽车冬天给职工拉煤分煤的火爆场面,总是令农村老乡望洋兴叹、企而不及。普通市民虽然无缘享受这种待遇,但是凭户口本可以领到的低价煤票,也是“市民户”令人生羡的身份象征。

1936年察右前旗煤窑乡小煤矿开采  摄影:方大曾

中国古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古希腊神话有智慧之神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可见人类作为一种熟食动物,火之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人类来说,燃料跟食物一样不可或缺。对中国人来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而柴是开门的第一件大事。儿时的记忆也总是伴随着凌冽刺骨的寒风和炉火通明的温暖展开的。

冬日的早晨,天还是安静而深沉,窗户的玻璃结着厚厚一层霜花,奇异的冰花雪草似秘境仙踪也像童话世界,灯在睡意朦胧之中亮了,映照着房顶墙角的结霜一闪一闪的熠熠发光。不一会儿就听见大人们悉悉索索地起床,随即,炉膛里发出轰轰隆隆的火苗上窜的声音,母亲的风箱也拉起来了,胡塌胡塌均匀地喘息,锅里的水烧开,水蒸气铺满了家里的空间……这一幕场景多年以后,往往在我酣梦之中一再呈现,梦里不知身是客,疑似童年穿越了时空。

2016年1月驱车经过辉腾梁,汽车显示气温-32℃ 摄影:作者

小学低年级同学,教室里面的炉子都是班主任老师给生火,稍大一些就是值日生轮流来做这件艰苦的工作。五六十人的大教室只有一个火炉,所以能够坐在中间的同学是幸运的。生炉子虽说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是对不谙人事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大工程。首先用于引火的硬材不能潮湿也不能放的太多,否则点着以后烟喷雾罩,一来煤烟呛的上不成课,二来炉火不旺影响取暖。直到上高中,我有一个严厉的班主任老师,他所制定的班规中就有一条,值日洒水不可太多、生炉子以上自习时不冒烟为标准,否则就要处罚。其次点着用于引火的木材后,放入煤块的时间和多少还得把握好,放得早了或者放得多了,刚刚燃起的火苗会被压死;放得晚了或者放得少了,又会使火苗不旺,青黄不接,甚至熄灭。一个简单的点煤炉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否则,外面冰天雪地,里面蓝烟滚滚,就是不见火旺起来,那也是一件很窝心的事。

火炉生好,三三两两的同学们有的烤火取暖,有的在火炉上烤带来的干粮。在炉子下面烤脚的,时常也会被从炉膛里落下的火星子,把家做条绒棉鞋不慎烧个大窟窿。围着炉筒子取暖的,嬉笑打闹的时候,把衣服或手套烧着了也是常事。最让人回味的莫过于带来的干粮在炉子上烤得焦黄,掰开以后热气腾腾麦香四溢,让人食欲倍增。我一个同学是蒙族,烤馒头前先一掰两半,然后放一小块黄油在上面,随着温度上升黄油融化,全都渗入到了馒头里,那更是一种高级享受,旁边的人无不垂涎欲滴,羡慕嫉妒恨。后来我曾经给来自南方的几个朋友出过一个考题,在对家乡的寒冷进行过一番描述后,问你们知道同学们在冬天早晨,人人都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有的说烤手有的说烤脚也有说烤热衣服的。我说都不对,虽然思路正确,需要烤火没错,但不是烤手脚之类,是烤笔,准确的说是烤钢笔袋,钢笔的墨水袋经过上学路上的严寒已经被冻得凝固,如果不烤化了,上课是没法写字的。南方人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辉腾梁冬景  摄影:作者

一个小火炉,一间大教室,冷热分布自然不均匀,身体寒冷尚可对付忍受,最难忍耐的是冻脚。课上到一半,老师也知道同学们的苦处,因为不时地有零星跺脚的声音和安静的课堂发生不和谐的碰撞,这时候老师往往停下来说同学们跺跺脚哇,声音刚刚落地,教室里犹如万马奔腾,通通的跺脚声由乱七八糟到逐步整齐划一,尘土飞扬,声震屋瓦。

高中的语文老师是董老师,长得身高树大,声如洪钟,很有几分威严。一天适逢董老师来上课,班里面的炉筒子因为裂缝冒烟不止,董老师一问,原来管后勤的一个老师,虽经我们多次申请,仍然说按规定如何如何,还说炉筒子裂缝是你们破坏了,不给置换。老董一听不禁冒火,说是来几个男生和我走,到了总务处,那个老师还是一套规定怎么样的说词,董老师说他们只管破坏,我只管领炉筒子,你只管发炉筒子,别的少废话。那老师看看董老师一米八巍峨的身材,嘴里继续絮絮叨叨,却不得不打开仓库找了几只崭新的炉筒子发给了我们。

火炉和煤堆

数学老师沈老师却是另一种奇葩,虽然年纪不大,尚不满三十,然而弯腰驼背、胡子拉碴,像是四十也不止。他冬天穿的一件有栽绒领子的黑棉袄,那领子虽然是栽绒的高档品,但与质地普通的黑布料搭配以后,一看之下不由令人怀疑它的年代和来源,到底是从哪一件旧衣服上移植下来的也未可知。讲桌的左端靠着墙角,是一个用泥巴和土坯垒起来的炭仓。此公上课时,这一件宝贝棉袄,他脱下来三个手指拎起那个高贵的领子,直直的就放在碳仓一角,碳是黑色的,棉袄的颜色也不明亮,二者相得益彰。下课再用手指拎起,穿起来慢悠悠的走去,棉衣有领无扣,袖着双手探着脖子在寒风中远去的背影,与他上课时生动活泼、满腹经纶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少年以后也是同学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形象。

现如今平房逐步离我们远去,学校的教室再不是砖木结构的排子房,一家人靠一盘大炕和一个火炉取暖的生活已经成了回忆,就连中旗的小镇科布尔也是楼房林立。居住条件的改善,使管道输送集中供热成了取暖的主流。但是集中供热站使用的主要燃料还是煤炭,前几年据说中旗取暖有靠风电作为动力的,后来可能又恢复烧煤的传统锅炉了,因为煤价下跌使用煤炭做能源对供热公司来说,经济方面节约不少。中旗地处高寒,一年之内无霜期百日左右,大半年都是寒风刺骨的冬天。集中供热无疑带来了方便和清洁,但是因为管道施工质量和其他种种因素,造成的供热冷暖不均、服务不到位、收费不合理的情况也不鲜见,据我所知中旗的供热期和采暖费都比相邻旗县要时间长和价格高。今年冬天,父母曾经的的平房在棚户区改造的声浪中拆迁了,因为已经住楼房多年倒是对生活影响不大,不过供热期一到,供热公司也不管你回迁的新房,装修不装修、住与不住,发了一纸通告,说是如果不按期缴纳费用罚款多少。一生不欠别人经济帐的母亲,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诉苦,几千块钱的采暖费,没住新房没装修就白白交了上去,委实有点心疼。

2017年察右中旗某供热公司的通知

察右中旗东山公园远眺  摄影:草原风

楼房住了,火炕和炉子也不用了,雾霾却来了。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一月份,四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据说中国500个大城市中,只有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有七个在中国,一时,关于环保关于空气质量的话题成了政府和群众都关注的头等大事。2017年冬季,因为治霾保蓝天,京津冀一带不断传出政府在农村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但由于天然气短缺,或者配套工程不到位,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在严寒中受冻,这引起舆论强烈的关注。我也想:是治理雾霾当紧还是孩子们冻得发红的小脸和起了冻疮的手脚当紧?雾霾究竟是工业化生产的流毒还是老百姓几家炊烟袅袅的后患?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一小学因为禁煤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室外上课

漫画讽刺某种现实

其实,由生柴到烧木炭再到烧煤,每一次无不是革命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一场燃料能源革命,瓦特的蒸汽机作为新动力领跑了全球技术革新。中国的大规模燃料革命发生在宋代,也就是说煤炭的逐步推广使用是在宋朝开始的。《卖炭翁》所描述的唐朝,因为人口少和城市化低的缘故,燃料并不发生短缺。有宋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商业以及城市繁荣的时期,人口增至一亿以上,当时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六个,除了君士坦丁堡外,其他五个都在中国,东京汴梁府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市。繁荣背后,能源危机出现,光靠可再生的柴草以及木炭很难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穷则思变,从汉代以来就已经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在这一时期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元丰年间,沈括在延安任职,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把煤炭燃烧的烟雾比作洛阳尘,可见当时因为煤炭造成的烟尘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宋应星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中国冶炼铁的燃料中70%为煤炭,30%为木炭。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今天时代虽然变迁,新的能源革命或许不远,但除了蓝天白云是人类恒古不变的守望外,关怀民生、体谅民间疾苦也是不变的传统。写过《卖炭翁》的白居易,还有一首写南方地区缫丝织布艰难的《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伟大领袖在1959年写就的《七律到韶山》中,也曾大发感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可见领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知道虽然贵为英雄也是要生火做饭的。中国有一句成语叫薪火相传,但愿民为邦本、本固国安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熊熊燃烧的煤块

最后,录一首明朝忠臣于谦的诗《咏煤炭》作为本文的结尾: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附注:

1.、据新华社记者报道,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10246亿吨。其中自治区地质勘察基金项目查明6515亿吨,占全区累计查明煤炭总资源量的63.6%。

内蒙古现有煤炭产能11.4亿吨,产量8.5亿吨,约占全国的1/4,是国内煤炭资源的主产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政策的深入推进,自治区原煤产量已由2011年的98441万吨减少到2016年的83828万吨。

2、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杜君立所写《大宋帝国的煤炭革命》一文。

(0)

相关推荐

  • 国内首创兰炭粉燃烧新技术 无助燃稳定运行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8月31日,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最新消息,其所属科工节能首创兰炭粉燃烧新技术,应用于济南热力集团浆水泉热源厂70兆瓦热水锅炉系统,成功实现了兰炭粉燃料无助燃稳定运行,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科工节能方面介 ...

  • 古代能源危机:人口越来越多,木柴生产跟不上怎么办?

    本 文 约 492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有道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木柴在中国古代,一直是 ...

  • 煤价冲破1200元/吨,有陶瓷企业主动“煤改气”

    2021年,不仅化工.纸箱.钢材等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包括煤炭.天然气等在内的能源价格也一路走高. <陶瓷信息>了解获悉,截至目前,不少陶瓷厂所用煤炭价格已冲破1200元/吨,最疯 ...

  • 飞机能烧煤吗?

    近期"停电"和"缺煤"是新闻焦点.煤价走高之后,油价也一路高企,已经重新站上了75美元的高位.民航业尚未走出疫情苦海,恐怕又要陷入油价深渊.方大集团扔到海航窟窿 ...

  • “暖气”2000年来的发展史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q ...

  • [首藏作品](5602)预热燃烧“吃干榨净”低阶煤

    预热燃烧"吃干榨净"低阶煤◎本报记者 马爱平关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编者按"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 ...

  • 这才是古人的高端黑——煤文化≠没文化!

    进入立冬以后,北方各地陆续开始集中供暖,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普及,烧煤做饭.燃火的记忆离我们逐渐远去.现代中国人的印象中,煤炭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第一代新式能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小编可以郑重告诉你 ...

  • 煤涨到2060元/吨!“土豪”请烧煤取暖,想省钱又安全就选空气能!

    铜涨,铝涨,芯片涨 铁涨.电涨,天然气涨 现在,连煤炭都开始涨疯了 农村取暖已经烧不起煤了! 有山东的朋友在朋友圈 亮出了村里的用煤价格 兰炭:3150元/吨:无烟煤:2060元/吨: 型煤:1600 ...

  • 记忆 ‖ 柴火的变迁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取暖做饭都离不开燃料.在我的记忆中,从割刺.砍柴.烧煤到用电.烧气,燃料的环保便利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1 割 刺 小时候,我和不到10岁的弟 ...

  • 农村烧煤取暖会污染环境吗?这种现象还会存在多久?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燃料,根据煤化成分的差异,它们的燃点也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上都在300℃以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煤都是重要的工业燃料和动力来源,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以经过加工的蜂窝煤.煤球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