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心怎么办?首先看他是不是“真粗心”,才能“对症下药”

有些妈妈反映,自己的孩子总是在考试中粗心大意而丢了很多的分数,那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不粗心?

首先家长要正确了解什么是“粗心”,粗心是结果并不是原因。其次要分辨什么是“真粗心”“假粗心”。比如:孩子在填写数学答案时,恰好同桌不小心把笔给碰掉了,这时候孩子吓一跳导致思考被打断,就把“78”错写成“7”,然后他紧接着做下一道题。那这种情况就是“真粗心”,但是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很多见。

那什么是“假粗心”? 简单来说就是“不熟悉”。有些孩子在填写考卷时会漏写答案、漏单位、漏标点符号等,就是因为他们对这类题型的答题规则不清晰。比如:当孩子在做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时候,答题流程基本上是要有“解”、“答”、“单位符号”等。一旦孩子漏写了就不能把它归结为“粗心”,而是因为孩子平时做题的过程中就没有掌握做题规则。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压根“不会做”。这时候就会有家长说:“那为什么提醒一下他就会做了?”因为家长在“提醒”的时候就已经把答案“大门”的钥匙给了孩子,他只要稍一用劲就能打开“门”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孩子在考场的时候,没有人给他提供这把“钥匙”,失去了引导的孩子自然就不知道题的“入口”在哪里,导致不会做或者做错题。

如果家长总是把孩子的错误都当作是“粗心”,那孩子听多了也会误认为自己只是“粗心”并不是不会,从而忽略对知识点的巩固、加强,以至于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依然会犯相同的“错误”。

所以在判断孩子是“真粗心”还是“假粗心”后,家长就不必在孩子下次考试前嘱咐:“考试的时候要仔细一点啊!”因为这对他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把失去的分数拿回来,那具体怎么做呢?

  • 对于孩子不熟悉的题目,家长要让他一遍遍地练习,直到他对规则以及做题步骤都十分清楚为止。当他把这些内容“刻”在脑袋里后,考试时才能“下笔如有神”。

  • 对于孩子不会的题型,让他在复习以及做针对性训练的时候,进行口头分析,以确保在没有家长的提醒下依然能够顺利解答,这才是真正的会做了。而他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能“查漏补缺”发现知识点上存在的漏洞。

  • 对于孩子的真粗心,其实随着学习时间越久,这种情况也会减少。但是为了避免孩子在现阶段重复粗心的问题,家长必须要求他:做题前题目读三遍目,在交卷前再核对一遍答案,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因为粗心而失分。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题时,一定要最先拆掉这个“粗心”的外包装,才能知道里面的核心出了什么问题。在找到真正的原因后才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他把失去的分数拿回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