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注意中的上帝视角----小明案例督导《扪心问诊》
“用心理隐喻,直指人心”--小明案例督导《扪心问诊》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小明案例解析《扪心问诊》
用《大话西游》解构《西游记》,我们为什么被“原生家庭”决定论骗了那么久?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心理学的流派非常之多,从研究内容、方法到理论依据各不相同。可以说心理学不属于规范科学,而属于多范式科学。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流派的人看来,问题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精神分析实操训练的时候,第1个结构就是先回答问题,因为其实说实话,回答问题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重要在哪呢?其实大家平时很多学习,不管你们参加培训还是自学,你们其实对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是有很多疑惑的。而缺乏一个老师能给你们回答这个问题。有的人会给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后,你们就能度过一些关卡。
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比如说你上研究生或上博士,到底用处在哪?不是因为老师在上课或老师教学。其实老师在多数情况下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当你有困惑的时候,你可以找个人问问题,而他往往代表着可能在某个方面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声音,或者能给你一个方向上的指导,这样对我们学习就特别有帮助。
大家赶快把问题提出来,我来给你们解答。
01
抑郁症如何有效干预?
今天提的第1个问题是:抑郁症如何有效干预?
在讲这个问题前,我先说一说大家在学习心理咨询里面,包括来访者,也会遇到的关于在知识点上的一个困惑。
在心理咨询各流派里面,一般来说,就行为主义还偏向于有针对性一些。其实行为主义也不是特别的有针对性。除了行为主义,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都不具备直接指向某一个症状做治疗的这么一种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心理咨询和医生不一样,很多人在这点上是有误差的。
比如说学医的人和学心理学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学医的人考虑的精神病理学的模型。
精神病理学的模型不一样,你们可能会问抑郁症不是精神病?我们说的精神病理学模型指的是不管你是心理疾病中哪一种,都给他囊括到这个模型框架里面来看。也就是说医学的精神病理学模型和心理学的精神病理学模型,不一样。
然后心理咨询里面各个流派的精神病理学模型它又不一样,所以说医生的精神病理学模型是生物学模式的,生物学模式才会出现对症治疗。
比如说你是抑郁症,那么我会有对待抑郁症的药物,但是在心理学的精神病学模型里面,我们没有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至于怎么做抑郁症,我等一下说。大家先建立第1个观点:
在心理学里面,没有一种专门针对某一种疾病的治疗模型。而医生的模型是生物学模型,医生是可以针对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进行治疗的。
在心理咨询的各流派里面,我们先不说区别,先说共同部分。共同部分就是整个心理咨询的各流派,不管你是什么流派,对于症状的理解肯定不同。但也有共同的部分,他们都认为心理疾病的症状不仅仅是生物学模型,记住这是一个区别。
不仅仅是生物学模型,除了生物学模型以外还有什么模型呢?就是心理的模型和文化的模型。一般我们把心理文化合在一起可以这样使用。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最大的两种分类:
一种分类就叫做生物学模型。就是所有的医生都可以用生物学模型来治疗一种疾病,包括你们所说的抑郁症。而心理学的模型,我们考虑的是心理文化的治疗的一种范式。那么心理医生它恰好是在这两个医学模型和心理文化模型中间的一种职业。
所以国外的心理医生他也分成两类:
一种是偏医学模型;
一种是偏心理文化模型的。
一般来说国外的心理医生,是具有开药也可以做咨询的,两种混在一起的,但是有的流派要求很严。开药的不做咨询,做咨询的不开药,哪怕他以前是属于心理医生,他都不这样做,他是分开的。
大家看《扪心问诊》你就会发现,这个心理医生他是受过药物学的训练的,他是可以开药的。因为他这种模型他是国外的那种心理医师模型,他有开药权利的。那么别人也会叫他医生,但是他如果是给你做咨询,或者说他长期以来他的工作都是做咨询,他是不会去开药的。如果你需要开药,他会给你介绍一个专门开药的医生给你开药,而做咨询就是做咨询。他把这两个事分得很清楚。
这是一般来说国外的心理,就国外心理医生这样分类,但是有混在一起的,他可能既给你开药,又给你做咨询,也有这样的。咱们国家现在的心理咨询,在医院里面的心理咨询,比如说心理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他们大概是走的这两条道路,就是两条道路合在一起。一起在使用。
但是在精神动力学里面一般不建议这样做,为什么?
因为当你在给来访者开药的时候,同时又给他做咨询,那么你开药这件事本身要从动力学角度去理解他。开药这件事,从动力学角度理解它就会影响我们做咨询的效果。影响什么?比如说你一边给来访者做咨询,你希望来访者在心理上做改变,但来访者他就希望你给他用药物,你的心理咨询就会变得失效。所以像这样的事情最好是分开,其实效果是比较好的。
这是我刚才从医学模型和心理文化模型做的大的分类。
然后再来说心理学里面的。心理学里面我们既然是一个心理文化的模型,那么我们一般不对症治疗。行为主义的对症治疗,它也只是对于抑郁症或对于某种疾病它有一些治疗的框架,但它也不是绝对的对症治疗的。除了行为主义,其他各流派基本上都不对症治疗。如果不对症治疗,你们就记住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既然你们是在学动力学取向,包括其他心理咨询,不是学行为主义的,所以任何抑郁症的患者来到我们这里。
记住:比如说你是抑郁症,我们并不会把它作为一个“你是抑郁症,我会有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不会这样去看待它。
不管你是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的哪一种,还是另外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到了我们心理咨询的心理文化的治疗框架底下,记住到了我们文化框架底下的时候,我们用的方法都是统一的一种方法。什么方法?就是听、说,听你讲故事,听你说你的生活,而不是说我们会有一种针对抑郁症的东西.....
虽然我们没有针对抑郁症的一种治疗方法,我们对所有的来访者都是听你说故事,请你讲你的生活,这个是不变的。但是只不过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我们会多一个小小的担心,多一个对这类来访者的一个戒备和一个自我的保护。保护,就是抑郁症的患者有自杀的风险,这是唯一需要考虑的。
除了自杀风险外,他和我们做的其他心理咨询没有区别,你们就记住这点情况。所以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我们主要是防范他的自杀风险,主要是考虑他最近一次有没有自杀行为?就在两年之内的时间里有没有自杀行为?如果这个来访者上次自杀的时间是在两年以前,那么他的自杀风险就稍微低一些。如果他上次自杀的时间是在两年以内,那么他在你这里做咨询,再次自杀行为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第1种就是你要去分析它的自杀风险,第2个就是来访者在咨询中,凡是涉及到有危害生命的安全的,你都要去对它进行仔细的一个危机干预的筛选,包括比如说询问他有没有具体计划,了解这种危险性有多强,需不需要进行比如说监护人的监护。这些就只有这几样东西,抑郁症的治疗和其他治疗不一样。
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所有的来访者,我们都是听你说实话,听你说话的过程中,来用我们各流派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咨询。这点我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
刚才看到你们下面问的其他问题,比如说进食障碍也是一个症状,所以我们没有对于进食障碍的这种治疗的框架。虽然精神分析有很多,比如说你是抑郁症,你可能对内攻击。对内攻击你是进食障碍,你可能会有一个防御,防御自己。无论是防御自己长大,还是防御自己的性别,还是防御自己的其他的一些东西,这可能是一个防御的动力学机制。但这个仅仅是精神分析某些流派,对于这种案例中的假设,而做咨询是不能够根据假设来做咨询的。
也就是说,进食障碍也好,失眠也好,焦虑症也好、强迫症也好,抑郁症也好,我不管你什么症状的,你来到我这里,你就是说话,你说话我听,然后按照我们教的案例的方法,该凝缩、该置换、该还原,该时空联系,做就行了。做完之后潜意识沟通了,然后就好了。我们的方法永远是这个方法。
所以说我们虽然有精神分析,有关于精神障碍的一种假设,但是做咨询的时候是不按照假设来的,做咨询就是听来访者说话。
02
青少年个案:身份认同
第二个问题,就是青少年个案、身份认同。
父母在访谈中建议,要在父母访谈中建议父母放开一些限制吗?但父母其实很难改变,而且很多父母觉得应该是咨询师给青少年进行治疗改变,该如何干预?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儿童类的咨询的一个治疗的框架,我来简单说一下。
一般来说,凡是涉及到这类儿童类的咨询,我们一般都是采用的是三种治疗的方案,它有三种治疗的模式:
一种就是单独对儿童的;
一种就是单独对父母的;
一种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工作的,在一起做咨询的。
这三种治疗的模式,你可以同时进行。你也可以按照当时现在你的来访者他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比如说,你当时会给他说:我们建议父母也要进行咨询。到一定时候,我们建议父母还是一起来咨询,那么,你也可以遵循他们现在能够接受的程度。
最好是三种方式都要展开,但是可能三种方式展开时候的时间上会有差异。一般来说可能最开始先是儿童的咨询,然后中间再有单独的父母的咨询,最后大家一起咨询。这个案例在扪心问诊里面是有的。儿童咨询,你可以看到这个咨询师就这样做的,他有单独针对儿童的,有单独针对父母的,有儿童和父母一起的,这就是三个东西同时合在一起,来作为你的一个完整的治疗的体系和框架。然后你的问题在这里面就能得到解决了。
因为你刚刚问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父母想做的改变,父母想让孩子做的东西,父母想希望咨询师做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在咨询师对父母的咨询中探讨。
关于父母想通过咨询师改变孩子的东西,可以在父母、孩子和咨询师三者一起工作的时候去探讨。这样你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涉及到谁的问题,我们就在跟谁的咨询中去讨论这个问题。
三种咨询搭配难度并不大,只是在这里面我要提醒你一句,就是:你必须要守住三种咨询各自的规则。
什么规则呢?
第1种就是你单独做儿童的咨询的时候,如果儿童咨询中某一些需要保护青少年的隐私,你可以不用告诉他的父母。因为他父母是他监护人,涉及到危险情况下的时候,你可以告诉父母。如果这个东西不涉及到危险,就可以保护他的隐私。
所以说对青少年咨询,你要再给他做咨询,你要告诉他,你说“在你这里说到的一些内容,如果会有影响你安全的一些内容,我可能会跟你的父母探讨,除此之外的内容,我是可以对你做保密要求的”。
然后在这跟父母工作的时候,你要跟父母强调,我不能和你一起来谋杀你的孩子,意思就是不能通过我们俩,我和父母商量一个方法怎么在咨询中对付你的孩子。你关于你的孩子的某一些想要改变的东西,我们在三者咨询中去一起公开的探讨。
那么在父母和你做咨询里面,你主要是讨论和父母有关的问题,而不是通过父母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说每一种咨询的框架都有你咨询框架所解决的问题,而在三者咨询里面,那就是孩子可以把他对父母的看法说出来,父母可以把他对孩子的想法说出来,咨询师在中间就起到一个翻译、调停的作用。
什么叫翻译?翻译各自的潜意识,翻译各自的潜台词,同时调停双方之间的问题。就说这三种咨询的模式它不太一样的。
父母如果不愿意接受咨询,你要告诉他:如果你真的想彻底的解决你的孩子问题,孩子咨询和对你们的咨询,要同时进行的。而且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三者咨询,就是你在咨询的时候就要把你的要求告诉他。如果你做的咨询只是针对孩子的,父母坚决不来的,你也只能去跟孩子做讨论。
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给你打电话,只要父母给你打电话,你就告诉他,你要问我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在我和你的咨询中来讨论,否则我是不能在电话中跟你讨论你孩子的问题的。就是这些设置,你要给他说清楚。
很多父母咨询改变孩子的方法,就是你可以在你的咨询中讨论你的孩子,但是我并不会帮助你去改变你的孩子。也就是说来访者有在咨询中说任何事情的权利,但是我们并没有去帮助来访者去实现对另外一个人进行改变的权利。
你们记住我这句话。
这个不仅仅是在儿童咨询里面,在夫妻治疗里面也是一样,比如说你看我们经常遇到夫妻咨询也会遇到。
前段时间遇到有一个外国的,也是这样的。她在咨询中肯定也会谈到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会告诉你,然后她想让你去分析她的丈夫,我们是不能这样做的。
心理咨询师不能够去帮助一个来访者去分析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你不能把你对孩子的分析和对丈夫的分析告诉他们中的另外一个人,是不能够这样做的。
所以说妻子来做咨询,我们只跟你讨论,你可以说丈夫说谁你都可以说。但我讨论是你,我不会对你这个妻子去讨论你丈夫的问题,你丈夫这个人怎么回事,不能这样去做。这一点特别要小心。
我曾经督导过有一个咨询师,也是你们山东的。他找我做的一个督导,他的来访者和他的妻子都来找他做咨询,妻子要求改变他的丈夫。他和丈夫做单独的咨询,同时他也和妻子进行私下的聊天,他和妻子没有进行正式咨询,他跟妻子在聊天时经常商量,改变他丈夫的方法,这叫做共谋。记住这种共谋,在我们的咨询里面是不允许的。
我把刚才说的这部分就大概把你们的问题回答了。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继续要提问的地方,对于我说的东西还不太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问。
你们刚才问的问题很重要的,不管是夫妻治疗,还是家庭治疗、儿童治疗,都是这样的,你必须要遵守谁来咨询我们就谈谁。来访者可以说任何人,而我们只能谈来访者。你把这句话记住。
03
孩子咨询和父母咨询
可否同一咨询师做?
还有一个问题,孩子咨询和父母咨询可否同一个咨询师做?
当然是应该同一个咨询师去做了,因为它是一个系统。
所以说咨询师既做孩子咨询,又做他父母咨询,但是咨询中的内容要分开。还有这种情况,比如说丈夫找你做咨询,妻子也找你单独做咨询,但是他们俩咨询内容你要分开。刚刚开始他们可能是分开的,然后你要促使他们合在一起,做家庭咨询。就刚开始他们找你分开也能理解,但是你要必须对各自保密,除非涉及到危险,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各自保密。你前面做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能够两人一起来合作来做家庭治疗,是这个目的。
因为有时候刚开始可能就是一个人来,然后另外一人他可能也想单独找你做咨询,这个时候你要告诉他们说我们刚开始,如果你们现在还不能够两人一起来探讨问题,你们觉得现在还做不到,我们可以先来分别做,但分别做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开始能够三人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来讨论问题,大概是这个意思。
04
夫妻治疗可不可以同时做?
我再看到还有一个问题,夫妻治疗,我刚才就给你回答这个问题了。孩子的咨询目标和父母咨询目标,要分别讨论,这两目标就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有利于家庭的系统。也就是说你给孩子做的咨询,你是讨论孩子,然后涉及到父母的问题,我们会询问孩子对于父母的看法,如果涉及到父母的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用一般性的说法,比如说父母们一般都是怎么看问题的,但是我们不会更直接的说你的父母怎么回事,或者说帮助孩子去分析他的父母,或者帮助父母去分析他的孩子,一般都不是这样做的。
谁来做咨询?我们为谁负责?把这件事你们确定好就行了。谁来做咨询,我们为谁负责的原则,就可以了。
05
上报督导案例如何选择?
关键素材都包括什么?
上报督导案例如何选择?
上报案例的时候,大家记不记得我们在疫情期间做的几个危机干预的案例督导。在那个案例督导里面,我专门给你们分了一下,我们在做案例督导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握住的几个原则。
什么原则?
第一个,咨询师会有一个对案例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让咨询师描述他对案例的理解。
第二个,我们要有来访者咨询中的主诉。来访者咨询中的主诉就是来访者第一人称,他的原封不动的语言,这个语言里面能看到他的情绪,或者是录音或者是文字,但是要有来访者的主诉和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理解,是两件事,两件事要分别汇报。
所以咨询师再去描述来访者的时候,他可能会有自己的重点,他会说我觉得这个案例哪些地方我不太懂,这是可以的。你说自己的重点是没问题的,因为这是你对来访者理解,但是涉及到来访者材料的时候,你就要给我们补充来访者的主诉。我们要看到来访者的第一手材料,这两个东西是要分别汇报的。
关键素材都包括什么?
关于所谓的最关键要素,没有一个标准,这个取决于你在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就可以了。
所以千万记住,不能只汇报咨询师对案例的理解,然后督导又对咨询师、对案例的理解,开始进行自己的分析。你想一想,对于这个案例,咨询师的理解很可能就是偏差的,就是错的。督导又对咨询师对于案例的理解,在他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你的基础不可能都是素材,素材都是错的,素材都不全,可能都不是真实性的,充满着咨询师的想象和咨询师的误解,然后督导又通过这个东西来做督导,这很可能整个就是一团错误。
所以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必须要在咨询师汇报案例之外,还要有来访者的主诉。
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分析的方法没有统一方法,没法说一个标准答案。
因为遇到一个案例之后,你说让我给你说一个我的分析案例的方法。我大脑思考一下,我是怎么分析案例的,因为我没有总结过。可能一方面有些是经验,另外一方面就是你的理论取向,你倾向于哪个流派的理论。所以当你看到案例的时候,你就会用理论和经验对案例理解。所以他没有一种标准的答案。
06
幻视幻听的来访者的
治疗方向
问题:幻视幻听的来访者的治疗方向
在这个问题里面,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有了这个方向你们就好办了。
方向是什么?记住在心理咨询里面,一方面我们是要让来访者增强现实感。我们的治疗目标是要来访者增强他的现实检验性,和他的现实感,这个是没错的。
但是在来访者提供的咨询素材里面,我们并不去区分来访者所说的东西是一个幻觉,还是一个想象,还是一个什么?
因为这对于来访者而言都是真实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面,来访者说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当然我们治疗的目标是让它拉回到它的现实感,增强它的现实性,这是我们最终的治疗目标。
但是咨询师并不是说听到来访者一说到幻觉、说到他的想象,说他的幻听幻视这个事,就考虑来访者说的是假的,然后就要想办法把它拉回到真实的世界里面去、增加他的现实感,那就错了。
因为他的幻觉想象里面隐含的材料,我们就把这一切都当做他的真实的世界,因为精神世界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在真实的精神世界里面,同样把它当做是素材是材料。
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寻找的是精神分析中的材料,而精神分析中的材料,并不分它是想象的,还是幻觉的,还是什么的。它都是材料。遇到这些材料,我们同样使用我们前面教给大家的方法,用我们的4个主要的潜意识翻译的机制:凝缩、置换、象征、时空联系,和来访者进行工作就行了。
这两个东西要分开看,一个就是治疗目标是要增强现实检验性,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说的东西都是真的。
关于这件事我举个例子,我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他在床上生活了很多年。他就不下床,他说他有病。他每次头晕,他的家里人给他找了好多大咖,大咖都是说“你这是假的,你装病”。找到我的时候,我跟来访者见面,我说“你的感觉,头晕的感觉是真实的”,这个来访者一下眼睛就亮了,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来访者所有的病都是装的,你们一定要明白,就不仅仅是这个来访者是装的,而是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装的病,难道不是吗?
来访者失眠是不是装的?来访者焦虑是不是装的?来访者抑郁是不是装的?哪个心理疾病不是装的病?都是装的病,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说来访者的病是装的,但是对于来访者而言,他是真实的。就好比说你有了恐惧的时候,恐惧是真实的,但是在我看来,我说你是装的。我们做一个外人是很难去体会来访者真实感受的,我们不能说来访者是装的,来访者只要他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他的真实的精神体验。所以我们要肯定来访者真实的精神感受,然后再和来访者进行工作。能不能理解这个意思了?
07
疫情中更多是死亡焦虑,
怎样进行心理干预?
疫情中更多是死亡焦虑,怎样进行心理干预?
我们不可以这样去看问题。你们记住一点,我们不可以去说来访者都是死亡焦虑。当你已经下了一个判断,你说来访者都是死亡焦虑,那么这个来访者在咨询中所说的所有东西都是死亡焦虑的。意思就是当你用死亡焦虑去看来访者,你听到的所有材料都变成了死亡焦虑。也就是说,即使现在有100个来访者在咨询中说的,好像在你看来都是死亡焦虑,但是这100个来访者他们的担心,他们的焦虑是不一样的。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是不一样,我们要听的是他个性化的那部分,而不是用一个概念去把它囊括在里面。
如果用一个概念去把这些来访者全部归类、分类,这对于心理咨询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心理咨询最怕的就是把来访者进行一个群体的分类,我以前反复跟你们说千万不要去做,因为我看到有一个人做完心理咨询,在网上发表他做咨询的经历,他就说这个来访者,他一判断,然后就是巨婴第几期,这太可怕了。我们从来不会给来访者一个——对某一个群体的概括,我们要听的是来访者具体生活中的发生的故事,所以千万忘记要说这些来访者都是死亡焦虑。你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你就听不到死亡焦虑以外的其他材料了,因为其他材料会被你自动屏蔽掉。所以来访者可以说他的死亡焦虑,我们咨询师不能说他是死亡焦虑。
所以说,我们就要屏蔽来访者给自己的概念,我们要听到来访者生活背后的真实的具体的细节,在这细节里面我们能找到他的潜意识的材料,把它意识化、修通,来访者自然就好了。所以来访者说什么都可以,咨询师不可以去给来访者做这样的定义和判断。特别是国家也不允许我们做诊断,所以我们就不要做诊断。
08
密闭空间恐惧
问题:怎样对待密闭空间恐惧症来访者?
同样你看你们今天问的问题,是一种问题,你们在用概念对来访者进行一个分类。无论来访者是密闭空间恐惧、还是恐高症、还是抑郁症、还是什么,在我们心理咨询里面,我们是不去分辨它是什么症的。你什么症在我这里都是言说,能不能懂我意思?就是我不管你是什么密集恐惧症,还是什么后遗症,你就是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你的潜意识修通,修通完了,恐惧自然消失,就这么简单。
我们有一个学员说的是对的,比我说的清楚,重要的不是焦虑的标签,重要是他焦虑背后每个人的具体内容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跟他讨论他具体的内容。
有人是怕死,有人是怕跟家人分离,有人是怕其他什么东西,我们要去找那个答案,而不是去找死亡焦虑,也不是去找他是什么密闭空间恐惧,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我们的重点。
你记住,现在来访者都会在网上查很多资料,来访者也特别喜欢在网上学习这些心灵鸡汤。来访者特别喜欢看一些假冒伪劣的这帮心理工作者在网上写的很多文章,然后对自己进行对号入座,来访者都带着对自己的诊断来的,所以咨询师一定不可以去把来访者对自己的诊断,当做来访者就是这个病。
但是来访者要跟你说:“是密闭恐惧症。”我们不会对来访者说:“那你就是这个密集恐惧症。”不是这样的,我们只能说:“你认为你是怎么样,你可以告诉我更多具体的东西。”
09
青春期对妈妈的性欲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青春期对妈妈的性欲。
你看青春期对妈妈的性欲,不是我们的重点,是我要听你是如何在咨询中去说出你的幻想。然后在你说出幻想的过程里面,我们就能找到你的潜意识材料。在这些潜意识材料里面,我们去找到可以工作的地方,同样用我们的一些方法,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然后修通他的潜意识,同样就是我们的方法永远是这些方法,是不会变的。
10
成人看到鬼怎么解释?
问题:成人看见鬼了怎么解释?
我们不会去解释来访者的这些症状,我们就听来访者来描述他的生活。来访者在说到他这些具体内容的时候,你记住来访者开始说他的幻想的时候,说他的这些东西的时候,里面隐含的潜意识,然后我们的目的就是找到潜意识,找到我们工作地方,把潜意识修通,来访者自然就好了。
我今天给你们回答的所有问题都是一个答案:
我们不对症治疗,我们只是听来访者说话,然后从来访者说话的内容里面去找到我们可以工作的地方。
关于这类问题,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你们今天问的问题,其实可能对你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困惑,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包括你们平时理解案例的时候,你们都有那种倾向性,这种倾向就是你们喜欢用一个概念去理解来访者,一定要忘记用一个标签和概念理解来访者的错误。
因为一旦你有了一个标签和概念,在咨询中你就听不到这个标签概念以外的其他材料了,很有可能其他的材料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会导致你屏蔽了心理咨询中的其他重要的素材,所以永远都要忘记标签,忘记概念,忘记这些疾病的名称。
你问到了下一个问题,就是个案概念化,我不能完全说它是错的,因为精神分析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做法,每个流派做法都有它一定的适用性。
为什么我说心理学要学哲学?你们学习心理学之后,你就要知道哲学上有一个说法,任何理论只要超出了边界,都是谬误。你记住这句话,所以说个人概念化有它适用的边界。像我们这样的做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用对于来访者的概念理解它了,而且我们是力图克制自己试图用概念去理解来访者的这一种倾向。特别是比昂,特别反对咨询师尝试用概念去理解来访者。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来做一个来访者咨询。来访者在你这做5次咨询,第1次来访者说的东西全部是抑郁的,然后你得到一个标签,你说来访者可能是抑郁症。下次再做咨询,你就想来访者是个抑郁症。然后这个时候你就会用抑郁症去听来访者的生活,用抑郁症去听来访者说的所有东西。第2次咨询你得到的来访者的结论,就是来访者还是抑郁症,然后来访者做了5次咨询,来访者都是抑郁症。
如果来访者现在换了一个咨询师,来访者说他是抑郁症,这个咨询师不认为他是抑郁症,这个咨询师听到抑郁症以外的其他素材。
还有一个来访者在我这做咨询的,他来的时候就说我是抑郁症,然后咨询师很容易去认为来访者就是抑郁症,包括有来访者会告诉你说我在医院治疗多少年,然后我吃多少药,我们要忘记这些诊断。我们只听来访者说具体生活,然后在来访者的生活里面找到潜意识,然后修通。我们的工作永远都这么简单。
说起来简单,当然也不简单,就是你们会说的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找来访者的潜意识有难度。
我们不是每次教大家《扪心问诊》吗?就是在教大家如何发现来访者的潜意识,这个训练反复进行,训练上很多次之后你就熟悉了,比如说我们《扪心问诊》上总共有三季,三季里面有几十集,对吧?一季可能有二三十集,三季如果全部给你们教一遍,你肯定会掌握了如何在咨询中找到来访者的潜意识的方法,而且也知道如何工作了。
其实这个东西不难,最重要的就是你们缺少训练,因为任何东西都是反复训练,就像开车一样。你刚开始你没开多长时间车,你说你开的不好,很正常,你整天开车这样就熟了。所以我们如果把《扪心问诊》的三季全部学一遍,就同样学会了。
11
恋父恋母情结,
能不能理解为乱伦?
还有恋父恋母情结,能不能理解为乱伦?
都不要。我们既然是学动力学取向心理学,就要忘记概念、忘记诊断。就不要用乱伦去理解来访者,来访者说什么都是他说的,我们就是听故事,然后在其中找到工作的地方,找到来访者的潜意识材料,然后进行工作,我们不管你什么乱伦,还是恋父恋母情结,还是什么其它的,刚才你说的见鬼啦,还是刚才你们说的,对妈妈性欲了,还是什么空间恐惧症了,还是幻听幻视了, 还有什么抑郁症...
我不管你什么病,我们只听故事,知道吧?也就是说对于动力学取向性质来说,来访者是焦虑症还是强迫症和抑郁症?在我们这里没有区别。那么抑郁症的唯一的小区别,刚才我也给大家强调了,就是这样做的。
记住:我们要听真实的来访者的生活,然后在生活中去找到他的潜意识,就他说的语言中找到他的潜意识,然后去工作,就这么简单。
刚才你们提到个案概念化那个意思,所以我就跟你们说,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必须需要有一个概念去理解来访者。刚开始你可以这样做一个学习的方法。但是真正在做咨询的中间,我建议大家忘记对来访者的概念,因为如果你有一个对来访者的概念,会特别影响这个来访者真正咨询中出现的问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有个来访者,这个来访者,他来做咨询的时候,他说他是情感问题,假如说我们用情感问题去理解来访者,你就听不到来访者其他的故事,就做着做着才发现来访者其实是有其他的问题的。
来访者来到这里时候,第1次咨询说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症状,第2次咨询又变成了另外一种症状,做了5次咨询。如果你咨询师是开放的,就是你与自己的大脑是开放的,而不是被一个概念所限制的话,你就会永远听到新鲜的东西。
如果你永远都能听到新鲜的东西,你对来访者的理解会越来越全面。
所以说最怕做咨询一开始就看到一条大腿,就说这就是大象;第2次看到尾巴,你说这是大象;第3个,看到鼻子,你说这是大象,所以我是很反对个案概念化,但是我都说了,每种教学方法一定有它的适用性,但是对于深度的理解来访者,从比昂的精分角度来说,是不建议这样做的。所以我个人是不会做个案概念化。
在《扪心问诊》中进行精神分析实操训练
来看我们的案例,《扪心问诊》的第2期。
(视频播放)
前面这几句话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句话我先教大家如何用精神分析动力学的取向先来分析一下它,然后我再教大家去忘记分析,我教大家去分析,是因为我们学的精神分析,我们得懂点理论。但是我们真正做咨询的时候就忘记这些理论,你们不要觉得我说的都没矛盾,你们能不能理解我说的不矛盾?
我说的东西它不是矛盾。第1个,我们现在先用精分去理解这个案例,但是我要跟你们说的,我现在用精神分析去理解案例,只是为了教学,不是为了做咨询。而且我现在对这来访者的案例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的,我要告诉你们肯定是错误的。
但是我们学习心理咨询,可以先从错误开始。因为有些人学习咨询,我来给你们教学,如果我是来做这个案例,假如来访者在我这做案例,我是不会对他做任何分析的。
但是你们要来学习,你们需要有个东西,你们才能抓得住,你们需要一个抓手,所以你们需要一种对案例的理解。所以我先来告诉你们精神分析是怎么理解这些案例的,但是说完之后你们就要忘记,这只是理论层面上的东西。
我来告诉你们,从理论上怎么看待案例
来访者一开头就说,这里有什么规则?就表明了来访者一直在寻求什么?记住我现在说的所有东西,都是骗人的都是假的,都是错误的,但是我就是要告诉你们这是教学的方式。那么来访者在寻求超我。规则就是超我,来访者一开始说你这有什么规矩没有?说明来访者很在乎什么,很在乎规则,很在乎超我,可能代表他有个强大的超我。有没有可能?有可能!
然后呢?来访者说这有什么规矩没有?就说明来访者在试探咨询师。这里是个什么样的超我?那么咨询师的回答就很重要。
咨询师回答一般来说我们有这么几种方式:
移情配对
第1种方式,来访者既然在移情,想移情一个超我,我就扮演超我。怎么扮超我?
所以大家记住第1种方法就是既然让我们扮演,我们就扮演。
第1种方法就是我们直接就移情配对,你可以这样去理解,第1种方法是一种移情配对的方法。
引诱来访者投射
第2种方法,我们不扮演。不扮演一次,就是我们给来访者一个中性的东西。
我们来看一下来访者投射的是什么?那么什么叫做给来访者的一个中性的东西?
大家看到扪心问诊里面,咨询师他所说的东西,这个咨询师所说的东西就是给了一个中性的东西,他给了一个什么中性的东西,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这里基本上是取决于你”。这句话说得很好了,这句话,取决于你。接下来他实际上就看你是如何投射的?因为接下来你说的每句话都代表你对超我的理解。
所以咨询师的第2种方法就是我说我这里规矩是取决于你,然后你就会发生对超我的一个投射,我就可以观察你是怎么理解超我的?你是怎么理解有规则的?
这就是第2种方法,引诱来访者来投射。是以引导来访者来进行投射的方法。这种种方法也可以变成另外一句话,可以这样问,就说:“你觉得,你是怎么理解咨询中,你觉得应该有些规则的”?说这句话是不是大家感觉到就非常明显的是投射了,所以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的。
记住我刚刚说那句话了,就是来访者问:“你这里有什么规矩没有”?
你去问他,你是怎么理解我们咨询中关于有规矩这件事的,你觉得一般来说应该有些哪些规矩?然后就会说了,来访者说的里面都充满着他的投射,所以第二种方法也可以。
那么刚才咨询师用的是什么?用的是第2种方法。咱只能是用第2种方法,就是说这个距离基本上取决于你。
接下来咨询师又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所以是说这些幽默的话虽然是一个玩笑,但却引起了来访者的投射,引起来访者的一个警惕。是这样的,你们看咨询师说句话,就是说取决于你,但是我们这儿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来访者总是错的,意思就是咨询师代表的是权威,代表正确,来访者做的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所以他就说句幽默的话,这一下就引起了一个来访者强烈的警惕。然后这个咨询师发现来访者警惕了,这就赶快又重复了一句,就解释了一句。然后他说:“这是我们心理咨询中的一个玩笑。”但是来访者的警惕却给了我们一个材料。
什么材料?来访者有对错模式,他在分辨,因为咨询师不是说,“在我们这里来看来访者总是错的”,然后突然就紧张了,说明来访者很在乎对和错。
刚才我说的所有的分析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骗人的谎言。精神分析,特别喜欢用刚才上面些东西去分析,是不是你们听起来还头头是道,用这样的分析是不是可以骗人?用这样的分析去讲课也能骗点钱,这就是精分的理论教学课。记住刚才我说的所有东西都是精神分析的理论教学课。
如果你们用了这样的东西去理解来访者,你说来访者是一个超我很强的来访者。超我很强,然后总是寻求对错模式。
我们现在有一个来访者的判断了,相当于做的个案概念化了。接下来做咨询就忘记这个东西,如果你不忘记,来访者说的所有东西你都听不见了,因为你只能听到和来访者超我、规则、对错的模式有关的材料了。来访者说的其他材料你都屏蔽了,这就是心理咨询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
所以你们可以用我刚才说的方法,就是可以使用这些精分的理论去理解一下来访者,理解完之后就把门关上,把这件事忘掉,然后开始听故事,搬个小板凳,认认真真的听来访者讲故事,然后在来访者讲的故事里面去寻找素材,寻找我们可以工作的材料。
关于第1段话有没有问题?来访者说的就是今天《扪心问诊》前面进行的两句话的交锋,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你们现在是不是也能明白,我所说的:
“一旦我们对来访者做出了一个判断,这个判断虽然帮助我们咨询师理解了来访者,但是他给我们咨询师带来了更大的一个坏处,就是它影响了我们对于新鲜材料的吸取,他阻止了咨询师去开放他的经验系统,你们说的先入为主就错了。”
在这里我要多说一句,记住,比昂在这里为什么很反对这种东西?我告诉你原因。因为比昂说,之所以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做概念,会给来访者贴标签、会对来访者下定义,会对来访者做分析判断,原因是什么?
记住这句话:
比昂说的原因,是咨询师在缓解自己不能理解来访者的焦虑,比昂把这件事看得是很透彻。意思就是咨询师在咨询中对来访者做的分析、判断、概念、定义,只是为了一个目的:缓解咨询师的焦虑。
—— 比昂
因为咨询师很害怕自己听不懂来访者,很害怕自己不能理解来访者,很害怕做了几次咨询,还不知道来访者是咋回事?但是我要告诉你,因为我做了很多模拟示范心理咨询,我在我的课程上也会有教这个东西,就现场模拟示范,比如说我给他做5次咨询,说实话,我做到第5次,我都不知道来访者是咋回事,我都是懵的。我说的懵不是说是我在猜,不是那个词。我只是说我是傻的,我听不懂,我真不知道来访者是咋回事。都做了第5次了,总共就6次。我都听不懂。
但是因为我听不懂,这也同时说明我没有对来访者进行什么分析,没有对他们进行概念,没有对他们进行定义。这点很重要的。你们说的很对,心理素质好,因为当着那么多人面,还是一个假装的大师。虽然我不是大师,就是假装的,然后你还听不懂来访者说的东西,你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听不懂,如果演砸了咋办?所以我是有心理负担的。
但是我告诉你,对来访者做判断,比我保持无知状态要容易得多。因为像我这样学了很多东西的人,你要我随便说两句,对来访者的判断,对我来说真的太容易了。
你以为我不能对他们做判断吗?你随便给我100个案例,我一秒钟一个东西给你说一大堆判断出来,很容易的。我脑子里面充满着理论,充满了一大堆的概念术语,我随便就给你把这个概念术语给你定义上去了,特别容易。所以真正的做咨询,反而要屏蔽和克制自己的那种焦虑。什么焦虑?就是“哎呀我怎么还没听懂?”你看当着大家的面做咨询,我竟然还不知道来访者说啥意思?这是很难的,特别是像我这种又害怕自己名气受损的咨询师。
现场做咨询,如果砸了,人家就会说赵老师水平好低,你看咨询都没做出来。演砸之后也没人再上我课了,所以我是有焦虑的。我是充满着担心的,我事业受损了怎么办?所以我充满着很强烈的恐惧和担心。然后在这种恐惧和担心里面,咨询师就会有强烈的焦虑,就想缓解自己的焦虑。
咨询师想缓解自己焦虑,所以说就开始使用自己的方法,什么方法可以缓解自己的焦虑呢?赶快给来访者下一个判断,赶快给来访者下一个分析,赶快给来访者下一个定义。然后我就说你看你就是巨婴第几期,我给你把定义概念判断一下,我突然就懂了来访者了,我说这种来访者就这个问题,很容易的,我一下子看懂了。
然后我就一下焦虑就缓解了,我刚才说的这一切,比昂说的东西。比昂说咨询师做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曾经还有一次是在重庆上课,然后他们也是让我做一个公开的示范咨询。你们知道虽然说是公开示范咨询,现场上来的肯定是有问题的。他没有问题,他一般也不愿意上来,对不对?
当然我不说绝对的。然后现场是在一个,就是那种辅导学校,是上市的,他一个大的会议厅,好多人,然后现场实干。来访者就说,然后我们就按照一次咨询来示范,50分钟快到了,我没听懂。这么多人都围着我,主办方还想办培训,主办方还希望这次能多招点生。我充满着压力,但是是因为我充满了压力,但是我始终不允许自己做判断。我就说听不懂,听到最后还没听懂,就不允许自己听懂。你只有这样保持无知状态,你才可能不断的让来访者的材料能够进入到你大脑,因为你的经验系统是开放,就咨询师的经验性的开放,下判断是很容易的,大家一定要知道。
然后来访者说说说说说,我来给你们讲一下,这个案例,对我是启发挺大的。因为我们这样的咨询师要出去混江湖,他需要表演,我也懂很多种表演的方法,你不要认为我不会做分析,表演的套路我都会,谁不会表演,我可以两三分钟把这来访者弄哭,我知道怎么说可以让他变哭。旁观者围观者,就是很多学心理咨询的,就喜欢看这个栏目,都哭了,说明咨询师水平高。这些东西我们都会。但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为了演戏?还是你想让大家看到真正的心理咨询又是怎么样的?来访者是个女的,然后在现场示范,公开的,所以说她的东西是可以公开,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当然也不涉及她的具体内容,也是她的个人隐私也是保密的。
她说的就是有个问题,他说他在医院上班,经常会遇到不是来访者,就是他的病人,比如说有时候要是走了,然后他就会很悲伤,他就会哭。然后她说她就跟那些人一样,也会很悲伤的哭。当时一直在说这件事情,这个事情,你要想对这个事情做一个什么分析判断很容易。你也可以给他下一大堆的概念标签定义都可以,然后来访者她实际上也把她的潜意识也说出来,当然她可能做过很多次咨询,所以她也知道,她说她上大学的时候,她的姐还是她的妈妈还是谁,我忘了,就是去世了。然后家里面人好像是为了不告诉她,不影响她学习,就没告诉她,她就不知道。然后等回去之后这事都办完了,然后她就有了这些问题。
我把这案例一讲,你们是不是就很容易开始下判断了,这个案例是不是看起来很简单,意思就是完成未完成事件。然后她就说她的看病的时候,她病人如果走了,他也会很伤心,很流泪。这些都很容易,分析是摆在桌面上的。
但是我在考虑的时候,我在考虑什么?我说这么简单一个案例,他都说出来了,来访者干嘛还要来找我做咨询?这个问题你回答不了。就是来访者潜意识这么清晰的,明显的都告诉你的。为什么来访者还要来我这说呢?然后这么简单的未完成的事件,我到时候我就给他咨询,快结束,我就给他做个解释,我说你就是要完成未完成的事件,然后因为当时你家里有个,亲人走的时候你没有参加上。所以说你后来遇到这些所有这些你的病人,然后有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也会哭泣,事情非常简单很清晰,但是我还是不能解释,干嘛还要来我这再说一遍。
因为在我们精神分析的假设里面,来访者如果还在说这个事情,说明什么?你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来访者还在说这个事情,说明这个事情怎么样?还没有解决。对不对?因为如果他们不说了,说明这个事情怎么样?自动消失了。
关于精神分析的原理,就《扪心问诊》第三季里面有一集,就演出了这个故事。他指的是大家看到的媒体问题上,这个男的他是咨询师。他失眠,他很焦虑,然后他焦虑之后他做梦,然后做梦梦到了,梦到自己是因为他有个来访者。来访者也是好像得了绝症,然后就引发了他的死亡焦虑。你们说的概念分析都可以进行,他对自己就做了分析。他说你看,然后来访者的死亡焦虑引发了我的死亡焦虑,所以我做梦的时候就梦到自己在做检查。弄的这些东西,然后可以给他的咨询师说,他最近总是失眠,然后咨询做完之后,因为他找的分析师,他的督导很年轻一个小女孩,刚毕业没几年。女的虽然很年轻,但是水平很好,一看就看出来了,就是这个故事。来访者就是我们说心理医生,他把他的所有东西给他的督导说完之后,给他分析师说完之后,但是问题已经全部说完了。
来访者全部说完之后仍然没有解决,然后他分析师说了一句话,“你自己是一个精神分析师,你分析自己的问题,是因为来访者诱发你的死亡焦虑,你都知道答案,为什么你还在做这个梦?为什么你还在失眠?”这句话一下就把分析师问到了,他突然意识到了,人家说是对的,你都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了,怎么梦境还在提醒你啊?你都知道是潜意识,你怎么还在失眠?现在能不能理解我意思了?
这和我当时在重庆遇到的困境是一样的,就是我听懂了这个案例,这案例很清楚,为什么?他还要来我这说一遍?现在大家明白意思吧?咨询时间我一看快到了。今天演砸了,主办方也招不了生了。这下面我的培训也办不了了,这怎么办呢?
在最后这段时间里面,我可以马上给咱们做一大堆,把我东西一解释就行了。解释、分析、判断是很容易的,如果咨询师能够抑制住自己不理解来访者的这种焦虑。你的经验系统始终开放,当时我是充满焦虑的,但是我就要让自己不焦虑,就是听不懂。我当时觉得我确实不知道来访者为什么还要来说一遍,我的确不知道。
这种时候我只有拿出我的杀手锏了,我的杀手锏呢,首先我知道我不要试图轻易的去理解来访者,因为很可能看起来很容易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在我这说一遍,已经清楚的不能再清楚的事情,因为来访者可能在其他地方也做过咨询,可能一切都清楚的。如果咨询都已经做清楚了,为什么还要来我这再说一遍?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所以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我看一下表,时间快到了,一堆人围观我,一看赵老师演砸了,然后我就做了一个悬浮注意,做悬浮注意是弗洛伊德的方法,悬浮注意的时候,大家知道悬浮注意啥意思?想象一下自己,然后看着现场,我想看一下在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用第三人称视角,就是上帝视角来看的现场。
当我用上帝视角来看待现场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我刚才没有注意到东西,但是如果要是对来访者做了分析判断,我更不会注意到这件事。然后我看到什么了,我看到这个来访者一直在哭,哭的还挺伤心,然后现场那么多人,包括我一直在怎么样在看着他,然后其他人在围观,有些人可能会被他引诱、伤感,我突然意识到来访者,他正在拉着所有现场的人,陪他一起来参加他上次没有参加的葬礼,这就是他的动机。
事情虽然已经清楚了,但是他没有完成这个事情,他需要把所有人拉到一起来完成这件事情。这也是他的当时之所以这样做的动机,然后我就把这个动机我就看到这点,我就跟他讨论了,我说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天在现场,你成功的把我们所有人都纳入到了你的生活的痛苦的故事中去,然后拉我们所有人陪你一起又参加了一次你的仪式,你没有参加上的仪式,就像是你在这里哭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沉浸在了你的故事里面去了。
解释和分析,仍然是这次咨询,记住,因为我只是做了一次,假如来访者第2次又来我这做咨询,我要干什么?忘记上次的咨询成果,重新再来。得这样做咨询。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每次都是对的,我只能保证这次咨询我能看到这么多。
假如说来访者在我这做5次咨询,记住,如果做5次咨询,那么我第1次我连解释都不会给他,因为只能做一次,我们最后还是要给一个东西,所以我只能给我现在我能看到的东西,因为到最后一分钟,我可以给你东西,因为我目前水平就这么多,我只能给你。如果下次再来做咨询,我又要把自己上次所有的分析的成果忘记掉,再来听,再听你告诉我的什么?
所以说我们每一次都要去忘记来访者在材料中给我们展示的东西,最重要就是说忘记我们对来访者的分析判断,然后下次做咨询的时候,我们要忘记上次咨询的成果,然后从零开始重新去听来访者可以告诉我们的什么东西。
然后在上次我们咨询中的成果全忘记之后,但不代表着来访者说过的话我忘记了,来访者说的话,我们要进行时空联系,仍然是可以继续做的。这就是我给大家说的,就是不到最后一秒,不要让自己急于去下判断,到最后一秒钟,我们一次咨询要有一个咨询的结果,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仍然是本次咨询的判断,不代表对来访者最终的分析成果。
现在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我反对个案概念化了吧?对来访者进行定义、解释、分析、判断,是咨询师最容易的事情。像我们学了很多理论,一大堆的术语,谁都会给来访者下个标签。太容易了。骗钱谁不会?太容易了。
但是我还是比较崇尚比昂的思维。我觉得他把这件事说得很透,只有咨询师克制不住自己焦虑的时候,才有强烈的冲动想去分析来访者,想对来访者再进行判断。
你们今天问了好多,就关于这个病是怎么治?那个病怎么治?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概念,要忘记概念。因为如果一旦按照概念去做咨询,你就听不到很多东西了。现在大家能理解了。
关于我前面讲的这部分,你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我看一下你们写的问题。我们每次咨询只对每次咨询负责,包括我刚跟你们说的,我说来访者拉着我们所有人,现场可能有100人左右,反正现场人挺多的我感觉到。
这个时候第一个就是你想我都不怕演砸了,都不怕主办方办不起培训,当然主办方会有损失,我也有点损失。但是你们在做一次咨询的时候,你们更应该胆大一点,就是不要太急于去理解来访者。一定不要急于去理解来访者,就是理解不了。然后如果来访者在你这里做四次咨询,你一定要允许自己前三次是蒙的,就是傻的,就是不懂。你能做到这种水平,你就比外面很多大师水平高了。如果来访者在你这做五次咨询,你要允许自己前四次都听不懂,你水平就高了。
大家千万不要急着说是咱们的啥问题,甚至咨询还没开始,我们对咱们的都已经有判断了。太可怕了。所以你看到,我可能损失的是一次培训费。你们损失的可能是一次咨询费,但是你得到的是什么?就是你水平的提高,就是因为你理解不了来访者,所以水平提高了,那么《扪心问诊》这三季的讲解,我们要在这里面给你们教的,然后网络课结束之后,再给你们做地面课,就把三个东西讲一遍。
今天你们问了好多问题,就是问咱们的是这个病怎么治?那个病怎么治?我一听我就害怕了,因为我确实不知道这病怎么治,我只知道保持自己不懂来访者,这个状态水平很难的。
现在大家关于我说的东西大家都理解了,能理解的话,对无知是非常高水平的比昂流派的心理咨询方法。
现在我们再回到我们的案例。大家继续接着往下看。
(视频播放)
第二个交锋又来了。就是来访者说:“你认识我不?”我们如果从精分的理论去理解他,我们可以认为来访者比较自恋、比较自大,是吧?觉得别人应该认识他,这个理解也很容易。
关键是来访者这种自恋自大,咨询师怎么应对?
来访者的自恋、自大,有时会引发咨询师的反应,咨询师的反移情。
所以在这里我要给你提一下教训,我曾经读到过有一个咨询师,他的案例是这样的,来访者在咨询中,然后第1句话说的不是说你认识我,而是说的是我认识你。我在网上查了你了,然后咨询师回答了一句话,这咨询师怎么回答的呢?网上怎么说我的?
你们能不能明白对话中的错误?能不能理解我刚刚说这段话的错误?
咨询师听来访者说“我在网上查了你了”,咨询师特别害怕来访者在网上查自己信息不好,咨询师很着急,很急切的时候,想知道咨询师在来访者眼中是什么样?所以咨询中充满了投射,所以咨询师也要克制自己的这种反移情,所以来访者成功的把咨询师的反移情说出来了。
还有一个案例,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博士,这个咨询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可能上过本科什么的,然后来访者就说自己上博士,然后咨询师就特别生气,咨询师做咨询,就总是想千方百计的阻止他去继续深造。这都是咨询中所出现的反移情。所以刚才那句话“来访者问你认识我不?”这句话有时候容易引发咨询师的反移情。
所以我们听到来访者在我面前表现自恋的时候,引发咨询师的自卑的时候,我们的反移情一定要克制住。我还有一次做咨询,遇到一个来访者,来访者在我面前,一次咨询就只谈法拉利、谈游艇。我真不懂,因为我没有那么有钱,虽然我也不穷,但是离游艇还是比较远的。然后就给我讲好多很详细的游艇、法拉利的这些东西。他啥目的?你们想想,他不就是让你自卑吗?所以说如果咨询师一旦一自卑咨询你就做砸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咨询中咨询师容易被来访者诱发反移情,在这里面我们也能看出来。就来访者问“你认识我不。”咨询师只要把自己的反移情解决好,咨询师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会很正常,你不会不正常。然后你回答时候你就可以怎么回答,你可以说:“我还真不知道你是谁,能不能告诉我一下?不好意思,能告诉我你到底是谁?”你的状态只要不是自卑的,你的状态只要不被来访者给激惹了,你的反应一定就是正常的。
当来访者诱发你们的自卑的时候,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常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解决过这个问题,来访者一句话就把你的那种自卑给诱发出来的时候,你们就要注意这点,你的反应非常简单,只要你是正常的反应,你就可以跟他正常沟通,你说:“不好意思,我真还不知道你是谁,你可以告诉我一下,我很想知道你是谁?“”
来访者后面那段话,又能看出问题,他说:“我知道你是最好的”。又会诱发咨询师的什么?自恋,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咨询师在咨询中,很容易被来访者翻云覆雨的诱发出自己的自卑或者自恋,或者头一句话诱发自卑,后一句话又诱发自恋,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所以当来访者说,我知道你是最好的,这个咨询师也不要突然又被满足自恋了,这都是需要解决的一种正常的反移情反应。
当来访者说我觉得你是最好的,那么咨询师这个时候就可以问他:“你怎么看待,你怎么理解关于最好的咨询师?”你这样的回答就是正常的。如果你说:“他们怎么说我的?他们说我最好,你听谁说的?”就说明你被来犯者诱发的自恋就出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来访者会强烈的刺激咨询师。很多咨询师都克制不住这一点,因为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来访者刺激我,每次我都会很小心翼翼的应对来访者在试图刺激我。那么来访者怎么刺激我?他们会这样说,说是我的上一个咨询师,来访者只要提到上一个咨询师,你们觉得你们会出现什么反应?请你们想一想。
你们想一想,刚才说的提到他的三个字,就是你们会产生什么反应?有人说是愤怒,竞争,比较,没错。我遇到的每个来访者经常都在我面前要提到上一个咨询师,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说,送到我这来做咨询的,都经历过其他咨询师的,都是可能治不好了,没办法跑到我这儿来了。
他们一定会在我面前提到其他咨询师,而这时候很容易产生的反移情是什么?我总想否认他的咨询师,我们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反移情,是不是很容易?我们总想证明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咨询师有强烈的这种反移情,是正常的。
但是你要解决一下反移情情况。比如说来访者在你面前提到的,他之前的咨询师,我们听到了就会说,你刚才在我面前提到的,你之前的咨询师,能不能告诉我,能不能具体给我谈谈咨询中有些什么,你觉得是需要让我知道的东西?
所以你只要你是正常的反应,你的应对就是没有错的。最怕就是你的反移情被诱发了,你却不知道。然后你强烈产生了和另外一个咨询师的竞争,然后你可以不停的否定、否认他之前的咨询成果。
当然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之前的咨询可能确实帮助不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去诱发我们的反移情。你看刚才你们有说,那你咋不继续做了,你这句话就已经有点反移情的感觉了。这句话其实有反移情的感觉在里面,你那个咨询师做得那么好,你咋不在那做,他潜台词是这句话。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说话的时候是背后有潜台词的,这句话你们要记住,有一句话很好,我忘了是在哪一本书上看到的,你们记住这句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把我的成功的一个经验分享给你们,我在学习过程中我受到很重要启发的有几句话,这句话,“语言总是超越其本身的含义”。你把这句话记住。所以说你刚才那句话你咋不继续做了?你这句超越了这句话本身的含义,他背后有潜台词,他的潜台词就是:“你好,你找别人去做。”是不是有潜台词?
所以说我们听来访者说话的时候,我们就要听出来访者的超越其本身含义的那个含义。他说的话是A含义,但一定有一个B含义在更上的地方等着。所以我们听来访者说话,就要听出超越它本身含义的含义。
同时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回答一句话的时候,也要小心自己回答那句话,也是超越了自己的本身含义的,这些就会诱发出来访者和我们的反移情。
主要意思就是用这句话来检验自己的反移情。刚才这个咨询师他的反应很正常,他说你说我是最好的,最好其实有时候来源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然后这个来访者说,我知道最好建立在对你的事实上面。
我们接着往下看。
(视频播放)
刚才那句话你看很重要了,这些话你应对不好,就会呈现出自己的反移情的错误了。然后你说,我调查了其他人,他们都说你不错,来访者调查咨询师,有时候也会引发咨询师的反应的。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对不对?如果你的来访者跟你说,我调查了你,你有什么感觉?你生不生气?你烦不烦?你肯定会有。
所以说来访者说他调查了你的时候,这个咨询师同样要马上把自己的情绪要平和,反移情要解决掉,然后你就可以正常应对了,咨询师正常应对,他说我是最好的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句话就很厉害了。
这句话实际上一下就翻译出了一个潜意识,为什么来访者总是找最好?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个精分的材料材料。所以你们如果反复的学,你们就会抓住精神分析工作的地方。
精神分析中工作的地方就是找到精神分析中的材料,刚才就是个材料,来访者说:“我调查了你,你是最好的。”然后咨询师突然发现这么一个材料“我是最好的,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潜意识就翻译出来了,来访者很多潜意识后面其实很明显,我说你是最好的,实际上背后的含义就是——你是最好的咨询师,你才配得上我最好的资格。
来访者是想表扬自己,这是来访者的真实的目的。所以说这个咨询师马上就翻译出他的潜意识。咨询师说:“我是最好的,对你来说。”你看这是一个疑问,澄清马上就出来了。所以咨询师这块的应对都是非常正确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
(视频播放)
这个地方又出现一次交锋,来访者说就找最好的,然后咨询师就问他,说你找那么多最好的。这最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来访者根本不回答你的话,而是用另外一句话开始,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来访者不是记性不好,说明来访者在争夺咨询中的话语权,意思就是什么?你没有说话的权利,是我在主导我们说话的权利。现在大家知道,就来访者在这个里面争夺的是一个什么?权利。
我现在用精神分析来骗一下你们,权力,是咨询中很重要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可以用经典精神分析做解释,就是来访者在争夺什么权利?争夺和父亲的竞争权利,可不可以这样分析?如果这样分析是不是又可以骗你钱了?
大家记住可以分析,但是要忘记分析。一样的,就是我们可以听出来访者潜台词。来访者似乎在主导谈话,不允许我来说话,而要由他来说话。说明他的竞争一个东西,有很强的竞争性,然后他掌握权力,但是是不是这个东西代表了他要和父亲竞争母亲?我没有必要做这种延伸的分析和解释。
延伸的分析和解释,是适用于讲课时候骗钱用。做咨询的时候就不要搞这种延伸的解释了。延伸的解释会导致我们做出来的咨询就是感觉很偏执,感觉把精神分析完全学成了一种很僵化的东西,不要去这样做。
我们再回到咨询。
(视频播放)
你们注意到没有?来访者已经在三次展现出他在强调他的权利,话语权。你看前面来访者说的那句话,让我来告诉你发生什么,你看这是很强势的语言,就代表着话语的主导权。刚才又说到咨询师问那你为什么找我?来访者说不急,还没说到那。
意思就是话题不是由你来掌控,话语权是我来掌控,我来主导这一切。所以你看来访者是一种非常强势的在争夺执行中的权利。权利我要跟你们说一下,在精神分析里面,经典的精神分析,他强调的权利是什么权利?他强调的权利是咨询师,也就是精神分析师,拥有比来访者更高的权利。精神分析师是匿名的,就藏起来的,来访者是透明的。然后来访者可以问精神分析师任何问题,精神分析师却不需要去回答,但是精神分析师却要求来访者回答问题。
在设置里面,我们在决定设置,而不是来访者在决定设置。虽然后面有些流派,他们的设置是通过咨访双方协定的,但是在精神分析里面,一般都是我设定规则,你来遵守规则,这已经说明了,我们和咨访之间不是平等关系。越是传统技术分析,它越强调不平等关系。当然你可以看到这个咨询,来访者强调是他掌握了咨询的关系。
大家继续往下看。
(视频播放)
来访者不让咨询师出问题,而是来访者设定问题,再去回答。来访者说:“你一定想知道杀人的人是怎么过的?让我来告诉你这个是怎么过的。”问题是来访者设定的,来访者回答,咨询师只管负责什么?发呆。只管负责在这里吃惊。咨询师就是在今天的咨询里面,来访者正在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
假如说你看我们现在是旁观者,我们现在所有人都是旁观者。我们现在是第3层视角,我们现在是上帝视角,我们现在是悬浮注意的。假如你是咨询师,你能不能够产生第三人称的悬浮注意的视角,然后发现来访者正在做什么?
如果你能发现,你就训练出了自己的悬浮注意的技术,悬浮注意就这样训练的。一方面你作为第一人称在听两个人说话,另外一方面你要注意第三人称,从空中看着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在空中看到这一切时,你会发现来访者在干什么?来访者只允许你吃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这就叫做上帝视角,这叫做悬浮注意。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里来训练一下自己的悬浮注意。如果你们产生悬浮注意之后,你们也可以把悬浮注意作为一种你对来访者的诊断,然后去和来访者进行讨论。
除了我们自己主观的判断,我们在咨询中有两种常见的诊断方式:
第一种是反移情,用反移情做诊断,我用我的反移情来诊断,来访者想传递什么信息给我。
第二种就是悬浮注意,用上帝视角,从空中看着正在发生的一切。来看一下,来访者正在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来访者创作出的场景,那就是来访者想传递给我的另外一个信息,就像我今天给你们举的例子一样。在那么多人围观的情况下,来访者想让大家围观他的没有参加上的那次仪式,这是来访者创造出来的场景。
所以悬浮注意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来访者正在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你们说的没错。把自我分裂成几个不同的部分,然后来再做咨询。咨询师有时候是第一人称,有时候第三人称。这个需要你们去做训练,他在很多时候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再往下看看几分钟。
(视频播放)
你们发现没有?来访者一直在抢权利,在获得话语权、获得主导权。咨询师这时候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是移情配对。你想做话语权的主导者,就如同你想做一个权威者,你想做一个上帝,你想做一个就是超我,你想让我做一个观众,好,我配合你。所以来访者说“你一定想知道我的感受”,然后咨询师说,“好,我想知道,告诉我你的感受”,你看这就是配合,换句话说就是咨询师配合来访者给咨询师设定的角色和身份,这个时候咨询师不要被来访者激惹,不要为来访者激发自己的反移情。
来访者既然已经分配任务给你了,分配一个角色都给你了,然后既然已经把我们说的角色扮演,已经让你扮演角色了。我们就先扮演,扮演过程中看来访者想让我们干什么?这就是来访者传递给我们的材料吗?
我们再往下看一下。
(视频播放)
来访者这一部分话,同样我可以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来骗下你们,用精神分析来分析这段话,它反映的是什么意思?我只负责超我,良心在我这里是没有用。意思就是我只扮演超我,不要跟我谈良心,所以我睡得很好,因为睡觉的人是我的超我。来访者反映出的是这么一部分内容。但是这只是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我们只是分析到此,但不要去用分析来影响你后面对来访者的判断。
(视频播放)
咨询师是不是会感觉来访者把话语权已经抢走了?然后来访者又开始干什么?咨询师这时候的应对是非常正确的,咨询师不去跟你抢话语权,咨询师如果这时候再跟来访者抢话语权,比如咨询师说我有问题要问你,这代表要干什么?在抢话语权。
所以说咨询师没有产生反移情,如果有反移情就会去抢话语权。然后这时候咨询师讨论什么呢?讨论具体的细节,也就是说我不去跟你抢话语权。接下来会跟你讨论具体的发生了什么,所以咨询师会问:“当时有多少人死了?他们具体的细节。”这时候咨询师说错了一句话,说是陆军。来访者马上就纠正他,“你要注意听!不是,是海军”。
你看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口气是很强硬的,“你要听”,是不是很强硬?然后你看一下咨询师有反移情没有?没有,如果有反移情,咨询师会说:“我听着”。马上就会有一句话想出来,是不是?你看咨询师还是没有反应,你让我听我就听。所以这一块对咨询师的反移情的要求是很高的,就是命令的口吻。
所以这里对咨询师专业要求很高,咨询师这里要做,你指导我扮演什么,我就先扮演什么。然后不要问,就先听着,我问具体细节,我不和你去抢话语权。你看这块就是移情配对里面咨询师的反应。
——小明老师
今天我们时间到这里了(文中案例已做改编,非真实案例)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