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肛肠病可从肺论治

肛肠病属肛管局部病变,因而在治疗思路上大多以各种手术及外治方法为主,但该病与全身健康状况有一定关系,故还应对痔疾的内治法加以研究和探讨。

中医有句话叫:“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肺之腑,肺藏魄,故肛门别名魄门。从此称谓上可看出,肛门实为肺的另一道门户,若肺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气充足,大肠传导才能顺利进行。若肺气虚弱或宣降失常,则大肠传导功能也会失常,或肠风下血、或脱肛下痢、或气虚便秘等。

金.窦汉卿云:“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肺脏有热则肛闭结,肺脏虚寒则肛脱出,此至当之论……治之惟温补肺脏,滋荣肠胃,久则能自收矣。”

很多医家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治疗肛肠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一、梁培忠①擅长以宣肺气、补肺气、敛肺气、清肺热等法治疗肛肠疾病。

1、宣肺气以通便

王某,男,64岁,退休教师,1987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大便干结难解1月余,伴咳嗽、喘促、胸闷、多痰,大便5-10天一行,每次大便前须用开塞露方可解下,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遇秋冬之令,咳喘时作,大便秘结不行。

查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便秘,辩证属肺气壅塞,腑气闭阻,治以宣肃肺气为主。

方药:麻黄、枳壳各6克,杏仁、桔梗、前胡、苏子、瓜蒌仁、桃仁、制半夏、陈皮各9克,服本方3剂后,大便较前易解,其他诸证悉减。仍以上方出入续进7剂,大便1-2天一行,便质基本正常,再服一周以固前功。

2、补肺气以固脱

谢某,男,57岁,农民。初诊1988年12月19日。主诉便时肛门外翻,咳嗽时加重10年余。

该患者素有支气管哮喘,平时常感疲乏无力,气短自汗,近月余喘促加重,伴纳差便溏,大便时肛门内容物外翻,不能自行回纳,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

肛检:截石位3、5、7、11点粘膜外翻水肿,呈暗紫色团块,3、7点较大,诊断为嵌顿性内痔。

辩证肺气亏损,气虚下陷,因要求保守治疗,故在手法复位后予补肺健脾法,用红参(先煎)、升麻、桔梗各6克,炒黄芪30克,茯苓、白术、五味子各10克,罂粟壳、甘草各3克,上方服7剂,大便时异物外脱较前减轻,且可自行回纳,饮食增加,便溏好转。

以后复诊在此原则基础上加减运用,治疗1月余。大便成形,脱肛未作,其他诸症痊愈,随访一年,曾复发一次,仍以上法治愈。

按:脱肛一证,有直肠脱垂,有内痔脱出等,医者多责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但未谙“诸气着、者,皆属于肺”。如过悲伤肺,久咳伤气,使肺气耗伤导致大肠气虚;或因肺气虚损,损及于脾,终致肺脾气虚,脏气不固,而形成脱肛。故治疗以补肺气为主,佐以健脾,让肺气充盛,中气健运,脱垂可复。

3、敛肺气以致泻

蔡某,男,43岁,工人。1989年3月10日就诊,主诉大便溏泄伴间歇性左下腹痛7年。患者自觉纳呆乏力,少气懒言,大便不规则,或每日2-3次,或2-3天1次,带有粘液。

曾在某院住院治疗3月许,常服白头翁汤,芍药汤之属,迭进庆大霉素、灭滴灵、吡哌酸之类,效捷不显,故来本院诊治。

查面容憔悴,神萎倦怠,舌淡少苔,舌淡少苔,脉濡细无力。结肠镜检查:距肛门20厘米处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有散在溃疡及少量分泌物。

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治以敛肺为主,佐以补脾。内服方:五味子、炒黄芪各12克,五倍子、乌梅、柯子、升麻、木香、延胡索各9克,罂粟壳、生甘草各3克,每日1剂煎服。灌肠方:枯矾、党参、茯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20克,生甘草10克,煎汤浓缩至10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

经上述治疗1周复诊,自述症状好转,治守原意,并在灌肠方中加入白芨、赤芍、白芍各10克,以后复诊病情逐渐向愈,在原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70余天症状消失,经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泄泻虽可责之于脾气虚不能固摄,以致大肠虚寒传导失司而久泻不止,但《素问.通评虚实论》也说:“气虚者,肺虚也。”肺气虚,子病及母,累及于脾;肺气虚又可直接导致大肠传导失司,形成慢性泄泻,临床上常见于慢性直肠炎或慢性结肠炎。临证时不管是肺气虚还是脾气虚,但从肺论治,或敛肺健脾,或补肺益脾,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4、清肺热以止血

丁某,男,31岁,1989年7月4日就诊。主诉大便时肛门下血反复发作3月余,血色鲜红,点滴而出,偶呈喷射状,伴肛门肿痛,咳嗽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肛检:截石位3、9点肛缘水肿,肿块分别为3*4,2*3大小,镜下可见齿线上3、7、11点粘膜隆起,团块色暗紫,面积均约1.4*1.2,诊断一期内痔,炎性外痔。辩证属风热犯肺,移热大肠肛门,治拟清热疏肺,凉血止血消肿。

方药:炙麻黄、杏仁、荆芥炭、防风炭各9克,生石膏(先煎)、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20克,黄芩、丹皮、槐花、地榆各12克,本方服5剂即血止痛消,去槐花、地榆、丹皮、加土茯苓、芦根各20克,专除肺热,以去其根,本方续服7剂而愈。

按:内伤引起的大肠肛门出血的原因,大抵不外虚实两端,或为火热,或为气虚,为火者,肺脾胃湿热下注,即肺热下移大肠。肺经热邪循经下注肠道,迫血妄行,而致便血,肛门肿痛。

本例以肺经热炽为主因,故以清泄肺热的麻杏石甘汤为主,佐以凉血消肿等药,对痔核脱出、肛门水肿疼痛,常可很快使疼痛缓解,水肿改善。

二、无独有偶,贝敏敏②根据中医“肺合大肠”的理论,从整体观出发,对痔疾从肺论治,也取得了良好疗效。

1、祛风止便血

某男,27岁,素有痔疾,时作时休。一周前感受风邪,发热咳嗽咽痛,引发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

舌红苔薄白,脉数,T 37.8℃,肛门局部检查:截石位3、7、11点齿线上粘膜轻度隆起,约1*1,诊断为一期内痔,乃因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内迫大肠,损伤血络。证属肠风下血,治宜祛风、清热、凉血。予便血方(自拟):荆芥穗10克,防风6克,地榆炭10克、炒槐花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丹皮6克、仙鹤草15克、马勃6克。服2剂血止,续服3剂诸证除。

按:《灵枢.本藏》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感外邪。风热犯肺,从燥化火,上犯咽喉,则咽痛咳嗽;下迫大肠,则肠风下血。

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夫肠局下部,风从何袭之哉?所以有风者,外则太阳风邪传入阳明,挟热而下血……”。方中荆芥、防风宣肺发表祛风邪,地榆、槐花、黄芩、仙鹤草清热止血,生地、丹皮凉血止血,马勃为咽喉要药,入肺经止咽痛,又能止各种出血。以上诸药合用,对肠风下血者,往往屡试屡验。

2、泄热解嵌顿

某男,60岁,肛内肿物脱出伴疼痛半天。晨起肛内肿物外脱,不能自行回纳,肛门疼痛,伴咳嗽喘满,苔黄而腻,脉弦。

局部检查:肛缘一周呈环状水肿,左侧一粘膜样肿物脱出约1.5*1.5,诊断为嵌顿性内痔,辩证为肺热下迫大肠。

治以辛凉泄肺,缓急止痛,佐以升提。用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柴胡6克、升麻5克、黄芪12克。同时手法复位,嘱患者卧床休息,3剂后肛门疼痛缓解,5剂后内痔能自行纳入肛内,水肿消退大半,再以10%高渗盐水纱布外敷善后。

按:慢性久咳患者,由于腹压增加,造成内痔脱出嵌顿。治疗时采取下证上取,肠病治肺的方法,以仲景麻杏石甘汤为主,辛凉泄肺,辅以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佐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使肺之气道通畅。肠之经脉调和,痔核嵌顿减消。

3、滋阴愈肛裂

某男,23岁,肺结核恢复期,大便干燥难解年余,近日便时肛门疼痛似火灼,伴出血,色鲜量少,形体消瘦,乏力,干咳痰少,咯出不爽,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局部检查:截石位6点齿线下有一0.8长棱形溃疡,边缘尚整齐。诊断为一期肛裂。辩证为肺阴虚,肠燥闭。

治宜滋阴润肠通便。方用沙参麦冬汤合五仁丸加减。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五味子5克、生地12克、百合10克、杏仁6克、郁李仁6克、桃仁6克、柏子仁6克、白蜜10克。服药5剂,大便转软易解,肛门疼痛出血减缓。继服10剂,疼痛出血消失,肛门检查:裂口已愈。

按:肛裂一证,多伴便秘,临床上虚少实多。治疗上多从活血化瘀、通便止痛。本例患者,肺痨已久,肺阴亏损,津液无以下敷肠道,肠燥便结,而致肛裂。考肺阴虚为本,肛裂痛为标。治疗上则以沙参麦冬汤滋养肺阴为主,兼以五仁丸润肠通便。白蜜既润肺又通便,且能促使溃疡愈合,外敷内用均有佳效。

参考文献:

①梁培忠,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肛肠科疾病中应用举隅,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②贝敏敏,痔疾从肺治验4例,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UZHOU 2000;20(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