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市场监管局、广电局、妇联联合印发《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其中,规定严禁节假日、双休日补课或上新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国家九部门也曾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对学校行为、校外培训和家庭教育都做出了相关规定,从学校作业到学科竞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下发的关于“减负”文件不下十多个,但始终得到根本好转,问题就是对文件的执行力不够,没有打通政策落实到位的最后一公里。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经导致学生心理严重的不健康,师生间的情感严重缺失,也造成了学生身体的发育一良,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下降,并且诱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多年来,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家长、老师、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深恶痛绝,为什么这些年来发了那么多的“减负”文件,始终不见好转呢?问题在于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管理者和广大老师的执行力。文件规定再好,也得看执行情况,如果各级部门执行不力,不严格按文件要求去做,这样的文件会收到什么效果?“减负”为什么会得到执行不力的问题,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痛点。我们不妨反过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呢?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考上高一级的学校,让更多的学生能考上好的学校。这本是家长的愿望,但是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促使这一目的成为了学校、老师的目标,高喊多元评价实际操作往往还是盯在升学与考分上。话还得说回来,如果一所学校的升学率低下,家长也不会满意,家长不满意,就是社会不满意,同样,政府也不满意。鉴于目前各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过去的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师资队伍的软件都有较大差距,这与过去办学的政策有关,前些年各地发展教育时都把重点放在先办好一部分学校上,从资金到人才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导致校际间的差距拉大。还有一些重点学校有优先招生权,使得一些优质生源被招到这些优质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学校教学质量之间的差距。一些薄弱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就采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来弥补办学条件与师资的不足,为了能让这些学校能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主管部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对违反“减负”规定也不过于顶真,因此,对“减负”文件的执行力自然下降。一些本来比较好的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质量,也跟着薄弱学校的做法,加班加点“死揪”。
切实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不再于文件的多少,在于对文件的执行力。随着教育均衡的发展,校际间的差距在日益缩小,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特殊,全部所有的学校都必须严格执行,凡发现违规的学校、老师、辅导机构严格问责,对督查不力的地方政府也要问责,这样才能保证执行到位。同时,要进一步改变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引导老师自觉执行“减负”规定,规范校外培训、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切实把教育回归到育人上来,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没有人性的“考试机”。
把对“减负”的执行情况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提高了执行力,才能打通执行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不折不扣地把“减负”得到落实,推动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让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