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道与修道大约18年前,在一次吃饭时,经...
参道与修道
大约18年前,在一次吃饭时,经朋友介绍,有幸与某大学哲学系的一位老师邂逅,当时均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该哲学系老师的阅读面很广泛,尤其对佛经、道经研读得很多,也颇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见解。
认识之后,我们两个每隔两、三个星期就见面“神聊”一次,或者到他家里,或者到我家里,兴致勃勃地“谈经论道”、“谈古论今”,一聊就是一天,彼此各谈感悟,相互激发,进步颇大。
如此切磋了整整一年,一年之后,彼此就不再相约论道了,但是,仍然每年最少吃五六次饭,见面之时,仍然把酒言欢、倍感亲切,尽管云山雾海地谈经论道已没有了往日的默契。
为何不再彼此相约论道了呢?
因为该老师只是单调地通过读经的方式“参道”,而缺乏身体力行的实际“修道”,以致于当他“参悟”到一定高度时,就遇到了他通过读经觉悟大道途径的“瓶颈”,然后,就一直“停滞”在那里,再难以提高。而我,通过一年的切磋交流,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觉悟的层次,他谈论的那些,我已经不感兴趣了。
事实上,真正的修行,应当是“参道“与“修道”的相结合。因为“参道”只起到“化心”的作用,即老子在《道德经》上所说的“为道日损”——逐步减少对自我及身外之物的执著;“修道”则起到调整“法身”的作用——即通过以舌顶上腭、提肛为基础的静坐或站桩等实际修行方式,达到打开穴位、打通经络、开发潜能的作用,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色身”的身体机能。
如果只是单纯地“参道”,就只是通过读经,仅仅起到了开阔了心胸的作用,对身体的穴位、经络的改变调整没有大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地“修道”,就只是执著于打开穴位与打通经络,就会令自己的心胸狭隘,就会在静坐、站桩时做不到放松忘我,自然也就不会修得比较高。
某天,该大学老师又约了八、九位“修行”的行者在一起“把酒言道”,因为他们或者没有长期专注于读经“参道”,或者没有长期专注于修炼“修道”,同时做到长期专注于“参道”、“修道”的人几乎没有,所以,他们给人的感觉只是“略懂皮毛焉”,还没有人达到真正的“入门”,结果呢,把本来是大家共同的“把酒言道”,办成了我一个人的“把酒讲道”,事后,让我觉得好生惭愧!
总之,读经“参道”可以令人开阔心胸,修炼“修道”可以令“法身”完善完美,只有“参道”与“修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修行,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否则,离开哪一方面,都是偏颇,都不会走得远,除非有六祖慧能那般无师自通的“超上上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