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先别说“好学校”,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校”(王学斌)
先别说“好学校”,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校”——
在教育江湖闯荡十年,我见过很多被称为“好学校”的学校。有些学校确实不错,被称为“好学校”实不为过,有些学校其实不够好,但也自封“好”。毕竟无论什么样的学校,总能找到“好”的地方,一无是处的学校也几乎没有。找到自身的优势,不断自我强化,再动员宣传工具,将自身优势最有效地传达出去,学校的“好”就被营造出来。至于有些地方明明不够好,却靠包装生造出各种“好”,就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所以,好不好,不能只看宣传,更重要的是看内涵和落实。
在中国,自我标榜的“好学校”太多了,有时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好”的过剩。你好我好大家好,凯歌高奏,其乐融融,似乎中国的学校真的没有“不好”的了。但这些年,我对很多“好学校”越来越失望,我对“好学校”的期待也越来越低。我逐渐学会用眼、用心去看一所学校,很难再被它表面的宣传所惑。这也许和识人无异。孔圣人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大概就是成熟吧。
摸爬滚打到现在,我觉得我们首先亟需一批“正常学校”,而不是“好学校”。毕竟,先要“正常”,“好”的几率才大一些;还没有达到“正常”,就已经标榜“好”,总是有点奇怪。倘若还自封“最好”,就更加奇怪了。其实,我所谓的“正常”,大概就是“底线”的意思。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正常”的呢?根据我不成熟的偏见,我姑且列出几点,供众人批评。
一、不吹牛,做实事
好的理念是办学之基,但过度吹牛就不太实在了。好听的“理念”大家都会说几句,毕竟这是某些“读书人”的特长。但理念的落实一定要通过具体、细致、专业的管理体系、结构设置、制度安排、人员组织、校园文化等去落实。如果理念不错,再通过比较合理的现实安排,让理念得到基本的实施,这大概就达到“正常”的标准。如果理念很好,又能得到非常完善的落实,这大概就达到“好”的标准。理念太高,宣传太过,落实太糟,总有点夸大其词的味道。作为一所学校,过于夸张的自我拔高,不踏踏实实地做好内部建设,大概不能叫“正常”,更别说“好”。
二、尊重老师
我曾在书上读过一些真正的“好学校”的故事,也有幸见识过一些真正的好学校。在我心中,“正常的学校”是尊重每一位老师的人格、智慧和思想的学校,而不是以职务大小,或与领导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是否被尊重的学校。一所学校既然同意聘用老师,就说明老师已经达到了学校的要求。既然达到学校的要求,就应该尊重老师的意见、倾听老师的建议、激发老师的潜能,让老师安心工作,乐于从教。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刚上任时说,“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次开会,他都会认真倾听教授发言,时常起身为教授倒茶,自己的发言从来简约、严谨、精当。因而得名“寡言君子”。“吾从众”是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就曾感慨:“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老清华的教授水平高,有些学校的教师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所以,梅贻琦倾听教授是应该的,其他学校倾听教师没有必要。我从不这样认为。尊重老师并不是要完全服从老师,而是要给老师说话的机会,让老师有尊严,有盼头,不憋屈。我相信,尊重老师的人格,激发老师的才华,为老师提供成长的平台,老师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学校成为某些人的“一言堂”,老师们战战兢兢,畏畏缩缩,学校的发展必然不会好。
三、爱护学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工厂的产品,商场的货物或一组冰冷的数据。一所“正常的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提供稳定、多元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好学、自由、温良、有修养的完整的“人”。很多“好学校”都在标榜自身的各种好,但恰恰忘了爱护学生。有些学校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过度压榨学生,以争取漂亮的数据、成绩和面子。数据上去了,面子好看了,但学生被压榨地无法喘息,甚至患上严重的厌学和抑郁,这样的“好学校”还是少一些好。一所“正常学校”,起码要让学生睡够七小时,吃到较为健康的食物,在学校事务上有一定的发言权,让学生在安全、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安心学习。哲学巨擘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同理,一所“正常的学校”一定是以学生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学校。
四、尊重知识和真理
据传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明了他对于真理的执著,而不是对老师的盲从。在一所“正常学校”中,校长说了不算,老师说了不算,学生说了也不算,只有知识和真理才最重要。在“正常学校”,谁的知识越丰富、思维越严谨、思考越充分、做事越专业,越接近真理,谁的意见就应该受到更大的尊重。如果大家存在分歧,就应该在平等的交流平台上,让大家充分、自由地讨论,最终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职务的大小来决定谁更有理。一所“正常学校”一定是所有人都尊重知识和真理,并靠自身持续的努力收获更多知识和真理,才能赢得他人尊重的学校。而不是靠任何其他因素。
五、引导专长,兼顾均衡
“正常学校”不是以“文化课”的应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学校,而是要通过多元、丰富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发现兴趣,发展专长,同时兼顾学生均衡发展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实现多元评估,就可以让学生各放异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赢得尊重。如果仅有单一的“文化课”学习和单一的应试评估,就像把各种不一样的学生塞进固定的模子,让不同的学生成为统一的“产品”。学校要给学生发展专长的机会和平台,也要兼顾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让学生不至于过早地窄化于某个单一的方向,失去对其他知识的广泛了解。
六、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现代意义上“正常的学校”不是任何人传道、宣教,宣扬单一意识形态的场所,如果过于封闭,缺乏与外界正常的互动和交流,必然导致狭隘、自大、故步自封。现代学校不是书院或寺庙,需要有个“山长”作为绝对正确的权威,让其他人做徒弟或信徒。现代学校是为所有人提供平台,让各类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充分发展的学习机构。老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就为中国开创了现代学校的良好雏形。他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一举奠定北大在中国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北大,他让辜鸿铭、梁漱溟这样的“传统派”维护他们心中的“正统”,让陈独秀、胡适之这样的“新派”人士倡导“新文化”,为各种思想的人创造了平等对话,理性交流的平台和空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
我希望标榜“好学校”的学校越来越少,达到基本常识的“正常学校”越来越多。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少说大话,多为老师和学生做一些实事;我希望越多越多的学校不要办成官场、商场和工厂,而是真正尊重所有人,为所有人提供发展机会的平台;我希望越多越多的学校成为拓展知识,探究真理的场所,不要把时间都浪费于人际纠缠和其他琐事;我希望学校真正有一种相互学习,自由讨论的氛围,不要成为任何人的“一言堂”,或成为任何单一思想灌输的场所;我希望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有基本的身心健康和自由空间,让人成为“人”,而不是被当做工具和机器。
可能在某些朋友看来,我所谓的“正常”已经是很高的标准。那说明我们这些教育者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让教育和学校回归这些基本常识。当下来看,这并非一项容易的工作,但这大概就是教育者应当扛起的责任。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说的有点大,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有点悲壮,可能也不必。但作为教育者,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一定要做出点有益于孩子的事业,这大概是我辈的使命。
本文来源:思想室(ID:Andy_Wang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