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王羲之看大鹅”,乾隆无视作者的苦心,彻底搞错了重点

今天要讲的这幅《王羲之观鹅图》,作者钱选和赵孟頫等人并称“吴兴八俊”,在南宋时中了进士,宋朝破亡后,钱选没有选择去元朝当官,而是烧掉了自己在经史方面的著述,专心以卖画为生,这条不与时世瓜葛的道路注定清贫,也直接导致了他不如赵孟頫广为人知。这幅画就是他归隐决心下的一幅代表作,这幅画原是清宫旧藏,被溥仪从宫里偷走,辗转卖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王羲之观鹅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画作描绘的是王羲之在亭内看白鹅嬉戏,在鹅脖子摆动的姿态上,获得了运笔的灵感。钱选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一个故事:

一位喜欢王羲之书法的道士,听说王羲之喜欢鹅,就养了一群鹅,要求王羲之抄写一本《黄庭经》来换。钱选的这幅画也是借王羲之爱鹅的情趣,表明自己意存高远,与世无争的志向。

《王羲之观鹅图》局部

画卷展开,观者看到的是由重复、单纯的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山石,缺少圆转起伏。山头上散布着浓重墨色的小苔点,辅以石青、石绿、土黄,勾染和皴擦并用。远山则选择用淡花青直接晕染,江南地区和缓的小山丘,被他平行分割成大三角套小三角。

《王羲之观鹅图》局部

不光是山,放大图片看他画的树,更稚拙。画树只画树干,省去了繁复的枝丫,用小圆点、圆圈等各种符号堆叠成树冠。

《王羲之观鹅图》局部

出现在山石后面的除了偌大的印章,就是一大片水面,大片留白营造出一份空阔疏寂的意境。

《王羲之观鹅图》局部

当视线移动到整幅画卷中心人物时,整幅画卷的稚嫩居然丝毫不减?

《王羲之观鹅图》局部  左:王羲之  右:树叶细节

主角王羲之的头都跟上半身一样长了,还看不到脖子!这枝枝叶叶仍旧用各种形状代替,怎么就被乾隆、溥仪看上了?这稚嫩的手法,绝对不是因为钱选不会画。不信看看他正儿八经画的花草。

《八花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他之所以选这种看似幼稚的画风,是刻意模仿唐朝青绿山水的作风。在元代山水画发展极为成熟的时候玩复古,我们可能觉得挺不自然的,这种刻意而为之,为的是突破南宋画院条框。不过,钱选也不是全盘习旧法。

《游春图》 展子虔

对比青绿山水代表人物展子虔的《游春图》,我们能看出钱选的青绿山水画有了突破:

墨色和青绿色都明显清淡了不少,各个环节能简单就简单,比如山上的灌木在他这里简化成小苔点。

钱选的创新还在于,打破人们将青绿山水,与富贵、浓丽等意象捆绑在一起的定式,他的青绿山水画气息平和而不热闹,质朴而不华丽,成为元初文人艺术家追求“古意”的典范,学术界也把这种风格亲切地称为“小青绿”。

钱选题诗:修竹林间爽致多,闲亭坦腹意如何。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他高度精炼的绘画语言,造就古意装饰美,常让人觉得画中山水并不真实,像是某种虚幻的境界,而这恰好寄托了钱选想到世外桃源中去的理想。这点从他在画作的题诗里也能看出。

插播一个小彩蛋:大家看到画尾钱选题诗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枚清新脱俗的印章?

这是把“囧”字玩嗨了几百年的耿昭忠的印,他号信公,印文其实是“公”的篆体,只不过外面多了一个印章的框。

篆书:公

说回正事

即使是这么明显的作画意图,仍旧有人搞错了重点。

这个人嘛……他的关注点都在书圣身上。

乾隆御诗:誓墓高风有足多,独推书圣却云何。行云流水参神韵,笔阵传来只白鹅

不光如此,在画作之外有长长的题诗,都是来赞美书圣王羲之高远的艺术境界。

《王羲之观鹅图》的部分题诗

他们在乾隆的和韵后题诗,(和韵:依照对方原诗中的韵脚来作诗)这些诗句里钱选渴望归隐的主题被淡化,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地位被凸显出来。

乾隆的这种行为导致了钱选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艺术,要让位于他的题诗。元初的复古运动虽是钱选和赵孟頫开的头,却只有钱选一个人默默走到了最后。当然,为钱选鸣不平的人不在少数,钱选的回答却很果断:

“隐居乃余素志,何悔之有?”

如果真是如此,大家也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苦于身而无累于心的隐遁之路,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