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3)舜文化,中华文明的第一座巅峰

唐 榕

编者按:

这个国家历经磨难,但从来不怕磨难。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从未被摧毁!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一个中国人要知三个常识,一是像知道父母是谁一样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始祖是谁?二是要知道中国太庙在哪里?三是要知道中国几千年来用什么经世治国?

屹立东方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为什么绵延不断、灿烂辉煌?其内涵在哪里?每一位国人都应了解。

了解国情,知己知彼,方能增强文化自信,方能加油鼓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位国人都应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一、流传后世的德虞之治

舜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明的奠基人,距今约4000多年。在中华文明史上,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新时代,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尧舜禹时期,我国的部族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古华夏部族分为黄帝、炎帝两大支,在今陕西、山西及河南的结合部一带;近东方的东夷集团自成单位的高阳氏(希额项)、有虞氏(帝舜)、商人,在今河南与山东、河北的环渤海地区,称为东方夷人;大别山以南则为南方苗蛮之人。

古人将中原地区称为“华夏”,将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异族”。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商以前称三苗、蛮夷、和夷、裸国,周朝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涿鹿之战蚩尤被杀后,所属九黎部落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逐渐融合于华夏族;还有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战国时的荆楚与今天的苗族、瑶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

据古史记载,今两湖与其接壤的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区,历来就是苗族(古称三苗)活动的场所,《战国策·魏策》记吴起之言曰:“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今广西全州)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三苗地域图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却勤于政事,将部族管理得井井有条。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被推举为首领后,使天下大治,政通人和。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舜帝孝感动天图

由于虞舜“至孝”的名声,和耕作、渔猎、制陶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人品、人格的独特魅力,被华夏首领唐尧看中,将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大舜。大舜不负圣命初展才华,他治理华夏、东夷流血争夺的妫汭之地,使其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建都,成为双方的贸易中心。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四凶作乱,身为摄政王的大舜杀了治水不力带头谋反的鲧,然后启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终于降服了水患,发展了经济。大舜在政治上以德治国,修订立法,建立五刑,使民族融和,天下和谐。

传说中尧舜时期,因南方山多地少,水患严重,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时称“三苗”的南蛮民族备受歧视,曾与炎、黄集团有过抗争。诸侯有苗不服,率众北上,“尧征而克之于丹水(汉江支流)之浦”;虞舜在位,三苗首领和共工、欢兜、鲧等人被冠以“四凶”之号,分别遭到放逐或杀戮。其中三苗首领有苗被发配到华夏最南边,即邻近“苍梧”域境的长沙郡边境地区(今广西全州),让其远离朝廷,远离自己的部落中心,使之想造反都力不从心。有苗被放逐后,还是不服,大禹治水时带兵攻打过,欲征服有苗,但没有成功。因为有苗是蚩尤的嫡系,非常顽强,在部族里影响力非常大。后来,舜帝实施怀柔政策,以文教感化苗民,而且非常诚心。此后,苗人逐渐消除了以往敌视华夏人的心理,接受了华夏政权的统治。

舜帝启用大禹治水成功,九州疆界分明,人们重建家园。四海之内所有的诸侯国的人民,都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贡道往京师汇聚在一起了。掌管土、木、水、革、器、货的六大政府部门,都能各负其责,将各地的赋税征收和保管起来;九州的土地都按标准划定了质量等级。舜帝要求中央政府要节用惜物,谨慎地处理天下的赋税和财货,全国各地按照土地的三品九等按时交纳赋税。

这时候中国的领地东临辽阔的大海,西至遥远的沙漠,南至偏远的岭南。舜帝的仁德和声威已经四海传扬。帝国强盛,禹功不可没。经过多年考察,舜帝决定将大禹定为帝位继承人。

二、舜帝南巡的故事

舜帝时期,定下“五年一巡狩”的制度。即每隔五年,舜帝御驾到全国各地巡视一番,于是便有了舜帝南巡之说。

史籍关于舜帝南巡的记载,以《山海经》为最早。据《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司马迁《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当然,有很多典籍也有记载。如《古文尚书》:“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如《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是说舜帝从六十一岁登临帝位,经过了三十二年,也就是九十三岁的时候,命令夏禹做摄政帝,自己就升道南方巡狩。

舜帝南巡图

关于舜帝南巡,既有文字记载,更有不少传说故事流传,这绝非偶然。

舜帝有没有过南巡之举?答案是肯定的,不容置疑。理由明明白白:其一,关于舜帝南巡的传说故事生动而具体;其二,关于舜帝南巡的理由系统而详尽,其三,考古发现与传说故事、史籍记载十分吻合。传说故事,史籍记载、考古发现三位一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舜帝是否南巡过提出质疑。

专家考证舜帝南巡路线是:“从蒲坂出发,经安邑(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条(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零陵(今广西全州)。

据《后汉书·东平王苍传》载,舜帝南巡途中还探望了弟弟象的一家,并说象的封国在“有庳”。这个地方在哪里?就在湖南道县北。可知舜帝足迹所到不止五岭,苍梧之野的华夏边境、象的封地、三苗居住地都曾经是他巡视的地方。

舜帝南巡所经过的区域

关于舜帝南巡的动因,学术界认为有四:一是了却夙愿。舜帝曾有过多次巡狩,但是南巡也只到过南岳衡山,没有到过真正的南疆。因此老来决心南巡直达南疆。二是感化南蛮。舜帝以仁德感化三苗,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三是凭悼亡灵。舜封其弟象于南方的有庳(今湖南道县北)。经舜教化后的象在有庳做了不少好事,死后当地人立有象祠。有庳遥远,舜从未去过,老来心感不安,所以有心到有庳凭悼。四是回避矛盾。大禹治水成功,摄政以后,功高震主。舜帝圣明贤达,耄耋之年毅然决定远避南疆,免得矛盾激化后难于收拾,当在情理之中。

综合所有典籍来看,舜帝南巡的真实目的应该是“德服三苗”。舜帝虽有平四凶、四罪之功,却并不迷信武力,对三苗采取怀柔政策,所以才会一路宣讲着道德教化,同时伴随着音乐熏陶,并身体力行地率先垂范,最终“勤民事而野死”,还将自己的圣体留在了九疑山,再加上二妃的泪洒斑竹、殉情潇湘,终于感化了三苗部落,心悦诚服地加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这在史书里舜帝与三苗“乐与天地同”,“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得到确证。

舜帝十分注意处理各族之间的关系,施行抚民相安,以德感召教育为先的治国方针。他定期巡行,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封爵晋官,使诸侯臣服,使中华民族逐渐聚拢团结,以致后来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团结的国家雏形,并日益发展壮大,逐渐向心聚集,凝聚成东方世界的一个伟大民族。

舜帝南巡的终极之地,便是“苍梧之野”零陵,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全州。

全州在历史上称为零陵。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为了纪念舜帝,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苍梧之野”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县,隶属长沙郡,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凤凰镇。当时零陵县辖含今永州的大部、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广西桂林市大部分。

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将零陵县升级设立了零陵郡,将其从长沙郡独立出来。另在今全州县城的北边(永岁镇梅潭村)置洮阳县,作为原零陵县治所。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将零陵郡治东迁至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因此,舜帝南巡终极之地和所葬之地零陵,是广西全州,而不是后来的湖南零陵。

西汉时期的零陵郡区域图

也许是舜帝年事已高,长途爬涉,亦或许是舜帝从北方而来,水土不服,舜帝竟在零陵一病不起。

舜帝死后,遗体不可能运回北方,只好就地安葬,就葬在了当地被称之为“龙脉”的九龙山。依据尧舜葬制,“不封不树”,不封是不垒坟堆,不树是不立墓碑。因舜帝崩葬于此,二妃寻陵不见,但见“九峰相似,望而疑之”,因而九龙山又名九疑山。秦始皇在祭祀舜帝时,将找不到舜帝陵墓的地方取名“零陵”,意思是舜帝崩于斯葬于斯而又没有陵墓的地方,是使人涕泪飘零的地方。所以司马迁所说: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

古苍梧郡位置图

舜帝驾崩后,当地的百姓为感激舜王的功德,就在当地建了三座舜庙(又名虞帝庙),塑了舜帝神像,他们将舜帝奉为虞神,奉湘沅二妃为水神,四时朝拜,香火不绝。每逢大旱或大涝时节,他们便备祭品,举会首上九疑山或到舜庙,耍龙灯祭祀舜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关请舜帝和神龙祈雨或祈晴的过程,柳宗元在《舜庙祈晴文》一文中有详细记载。从其祭祀仪式中“大堂请圣”的唱词“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看,这里的民俗深深地打上了舜文化的烙印。

舜帝南巡“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还将自己的圣体留在了九疑山。舜帝创造的“以孝治家”、“以德治国”和“以德树人”成为了世人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所以历代历朝从皇帝到臣民都非常崇敬舜帝,纷纷建庙祭拜,以示纪念,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故事传说。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纪念舜帝,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并在那里驾崩的“苍梧之野”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县。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直接将零陵县升级设立了零陵郡,足见我国古代对舜帝及舜帝文化的重视。

舜帝南巡时在南方留下了大量的舜迹遗存,有许多与舜帝所葬及祭祀有关的地名。比如湖南境内的君山、德山、韶山、崀山、舜皇山、九嶷山。与湖南交界的广西全州(当年归湖南管辖),有九疑山、虞帝岭、天子岭、望夫山、鹿鸣村、零陵屋、祀山、大屋坛(祭坛),桂林市区有虞山、尧山等。每一个地名,都联系着一个与舜帝南巡有关的故事。

据全州县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岭有纪念舜帝的九疑山、舜皇山。县境内有三座舜庙,有虞帝岭、大舜巡行处、行宫。还留下了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三江口北渚李家山即湘川“赤壁”为舜帝殉情的悲凄传说。早在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就在此建了湘源二妃庙。

《全州县志》对舜葬全州有明确的记载(图片提供:蒋咸喜)

九疑山是位于广西全州县大西江境内、一直绵延到西延(今资源县)的一座大山,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名九龙山,山势因有“九龙归位”地相而名。后因舜帝崩葬于此,寻陵不见,又名九疑山。《全县志》地理(第63页)记载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岭之中:全州“西北山地,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主要高峰如礼山、覆釜山、谢花峰、灵家山、祝融山、九疑山等普通海拔七百余公尺。”其中就讲到了全州有这座九疑山。

眺望九疑山

舜皇山又名舜山。《全州县志》载,在全州县西北与湖南东安县(古属全州)交界的大西江镇和文桥镇境内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5页)记载全州县境内有舜山岩和舜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东安县志》也有载:“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经也。”。

全州还是舜帝二妃殉夫之地。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内就有了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二妃庙。沅湘二妃庙位于全州县城南灌江、湘江、罗江三水相会处的北渚(又称三江口),即李家山三角洲。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庙内置有柳宗元《二妃庙碑》和柳开《讽虞嫔诗并序》等石刻碑。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殿中侍御史柳开曾在知广西全州任上考证: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的殉夫地就叫“沅湘”,并建有二妃庙。

在全州九疑山附近,还有一个村庄叫鹿鸣村,流传着“双鹿悲鸣”的故事。相传舜帝南巡时,有双鹿相伴左右,至苍梧之野舜帝不幸病故,“万民大恸,双鹿尤为悲切,绕山疾驶,啾啾悲鸣,哀哀三日,声闻九天”,后来双鹿要到洞庭湖向娥皇、女英二妃报丧,奔至横溪源口,仰山高路远,江河挡道,悲鸣欲绝。好在有城隍土地神为双鹿指引,改走水路沿夷襄水河谷顺流而下,到达洞庭,“途遇娥皇、女英二妃,跪报噩耗”,二妃听到噩耗悲恸万分,前来九疑山寻夫。后来这个双鹿悲鸣并有城隍土地神为其指路的横溪源口,便称之鹿鸣村。

舜帝去世后,历代帝王祭祀不断。从夏禹起,就开始祭舜,其形式有大致两种:望祭、遣祭。望祭是帝王亲自在高处往九疑山方向遥祭,见于正史记载的有三次。第一次望祭的是禹,第二次望祭的是秦始皇,第三次望祭的是汉武帝。

遣祭是帝王派遣朝官,以钦差御祭身份到舜帝陵或舜帝庙祭舜。由于舜帝崩葬之地零陵(全州)没有修墓,无从查找。加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将零陵郡治东迁至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后,为了祭祀方便,便在湖南宁远的九嶷山修建了一座舜帝陵和一个舜帝庙,以供祭拜。 所以,舜帝崩葬之地是在最初署名零陵的广西全州,而非汉朝东迁零陵的今日之湖南永州,更不是湖南宁远。

旧时皇帝或官员祭祀还有专门的祭文,如唐朝皇帝唐玄宗派遣张九龄赴九嶷祭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赴九嶷祭舜。据史志记载,明代遣祭15次,清代遣祭45次,保留下来祭碑30通。

舜葬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及九疑山一带的民众,为了感谢舜帝的功德,先后多次建造舜帝庙来表示他们的崇敬与怀念。听老辈人说,过去这里香火一直很盛,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步衰落下来。

遗憾的是,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雪雨,特别是抗日战争中的日军侵占全州,烧杀抢掠,有关舜帝南巡的遗存已经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作为一代帝君,舜帝毕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毕生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化。从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舜帝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不仅因为他一生推行开诚议政、道德教化、治水安民、安定天下的政治主张,开创了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辉煌时期,还因为舜帝有个一次震古烁今、名垂青史的南巡活动。

桂林虞山的虞帝庙

三、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

舜帝南巡既带来了民族大融合,也带来了文化大融合,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自此以前,北方的华夏集团,与南方的三苗、九黎战争不断,形成两大对立的阵营;自此以后,这种现象不复存在,无论中原大地如何动荡分裂,最终都归于统一。

舜帝南巡“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还将自己的圣体留在了九疑山。舜帝创造的“以孝治家”、“以德治国”和“以德树人”成为了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

舜帝青年时代以孝行闻名,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朝臣四岳推荐,尧经过多方考验,禅位于舜。舜在位四十九年,他召见诸侯,考察民情,选贤事政,明定赏罚,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兴革,励精图治,实现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天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故《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中华文明史上,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舜帝之所以成为“三皇五帝”中流传故事最多、被后人歌颂最多的人物,就是与他对中华民族的千秋功业和巨大贡献有关,特别是与舜帝南巡事件有关。

全州舜文化公园

舜帝的妻子湘妃,又称湘夫人、湘君、湘灵、湘女、二妃,即娥皇女英姐妹二人,是唐尧的女儿。关于娥皇与女英,史学界、文学界都曾涉及,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女德的典范。娥皇、女英均为贤妻良母,以其聪明才智助舜经历种种考验,度过道道难关,而且在促进民族的融汇和团结方面,起了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帮助虞舜成就了帝业。娥皇、女英与舜帝患难与共,夫妻恩爱,让世人景仰。二是中国爱情故事的源头。有了舜帝南巡这个史实,有了娥皇、女英与舜帝之间牢不可破的夫妻情爱,就有了二妃寻夫泪染竹斑的恸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这故事流传了数千年,是我国最早的一个爱情故事。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固定意象。从屈原开始,湘妃故事频繁出现在包括诗词、散文、音乐、绘画等的古典文艺中,与之有关的事物如湘水、潇湘、九疑山、斑竹、湘妃泪等等,由于被反复歌咏,因而成为古典文艺中的固定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来,有关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沅湘殉情的传说,还被演变成湘水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

由于“舜德大明”,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在古代被尊为五帝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深受后世敬仰。夏禹、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明太祖、康熙、乾隆等历代帝王都非常注重祭舜,宋之问、李白、刘长卿、元结、张谓、戴叔伦、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等文人墨客亦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作品。

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其作品中也曾写到,“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离骚》),“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九歌·湘君》)。他写到自己到过“沅湘”,并根据沅湘当地民间传说创作了《湘君》和《湘夫人》这两首祭祀湘水之神的优美而古老的恋歌绝唱。

唐代诗人高骈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唐代诗人刘长卿到全州(唐朝称湘源县)时作《斑竹》诗:“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源。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唐代诗人李嘉佑作《杂曲歌辞·江上曲》云:“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

宋代诗人陶金作《过全州》诗:“南北东西几万峰,郡城如在画图中。何人裁断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钓筒。”

明代顾璘谪知全州,举觞浮白,凭吊二妃,咏叹:“泪竹斑斑空洒血,玉辇而今何处?”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毛主席题诗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其道德文化与炎帝农耕文化、黄帝政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千百年来,舜文化润泽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舜帝的德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你了解全州二妃庙的来历吗?

    昨天晚饭后,我骑车来到全州新区二妃庙散步,巧遇一位有文化的全州人士,才稍微了解二妃庙的来历.二妃庙,全州当地人多叫娘娘庙.据说是为了纪念舜帝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离现在有1800多年历史.一直以来香 ...

  • 全州大西江月塘村妙明庵

    全州大西江月塘村妙明庵,传说是楚南第一名刹的湘山寺的脚庵.湘山寺有妙明塔.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损失到底有多大?越南公布结果我军陷入深思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军最惨烈的一战,二十天杀了敌方十万人

  • 再辩蒋琬故里究竟在哪?(五)

    第一章  蒋琬简述(五)蒋琬世係及子嗣 1.全州源流 2.<湖湘--蒋氏宗谱源流> 1.<全州蒋氏源流>载:"五十八世安阳候琬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仕蜀汉,有社稷才, ...

  • 再辩蒋琬故里究竟在哪之十一:在零陵区(三国时泉陵县)吗

    第四章 蒋琬故里辩 一.零陵区(三国时泉陵县)辩 认为琬公是永州零陵区人.其主要依据是<零陵县志>将蒋琬列为人物传第一人.零陵区水口山镇西楼村石角崽被认为是琬公故里,且有<石角古瓷记 ...

  •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连载9)

    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全州九疑山>共29期,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8期,本期是第9期. 前8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 ...

  •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偏隅江南的九疑山为啥会顶礼膜拜

    湖南有个市叫永州,古称零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这样赞咏咱零陵:"画图曾识零陵郡 ,今日方知画不如!"比画还美的永州为啥叫零陵呢?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qu ...

  • 雨后斜阳说九嶷——舜帝葬地探秘

    雨后皇华岭的山色显得更加苍黑,雨后的皇华岭白雾如丝,从山谷中升起,在山风的吹动下慢慢地飘逸.形成一道美丽的山雾风光.为有小庐山之称的皇华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时:在全州新区的二妃庙后面的山坡上 ...

  • 全州西北三大儒释道文化名山之三:九疑山

    全州九疑山:发端于九龙归位  蟠亘于全州五镇 --全州西北三大儒释道文化名山之三:九疑山 蒋咸喜 全州西北山地有儒释道文化三大名山,它们是祝融山.覆釜.九疑山. 前二天介绍了道教文化名山祝融山和佛教文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1)中华文明的原始起源地

    唐 榕 导读: 这个国家历经磨难,但从来不怕磨难.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8)中华文明的传世经典

    唐 榕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7)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代表

    唐 榕 一.孔子,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和他曾有的辉煌,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才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惊慌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2)史前文明之传说

    唐 榕 导读: 这个国家历经磨难,但从来不怕磨难.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9)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唐 榕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不断升温的现代文化,都对世界各国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6)华夏文明之由来

    唐 榕 一.华夏.中华和中华民族 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吗?"中华文明"为什么又叫"华夏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5)中国的天文历法

    唐 榕 一.古人将华夏文明刻在天上 华夏族最早对万物的认知,是从观测天文开始的,与此相关的都是中国古代最高学问,它的解释权在"帝".由此可见,古代的"天文",即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4)神奇的中国汉字

    唐 榕 一.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人们有所不知,无论是汉字或者是字母文字,还是苏美尔的楔形文字,以及古埃及文字,都不是最早的文字. 人类文明史中最早文字的雏形是古卦爻符号. ...

  • 【大荔文苑】王锁学:王彦庄人问祖寻根记

    问祖寻根记 文/王锁学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山西,汾河水边,霍山脚下,洪洞城北,有一道棘针沟.广济寺就建在棘针沟里.寺庙内有汉槐一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