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齐大春到走进大春书院
从认识齐大春到走进大春书院
文/张瑞平
看得出,兴旺庄是一个不大的自然村,几十户人家随着北面隆起的丘岭,呈曲线似的分布在山丘脚下。村前面是一条狭长的村道,它像一条安全带,把村子安放在它的安全区域,多宝寺坐落在村子的中央,似乎不问外界变化无常的世事,却对村子的万物了如指掌。我们五个人是从砂河出发的,目的地是兴旺庄村西头的长城人家。因为今天,大春书院要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
同行者五人,周老师、秀平还有原平车务段五台山车站的张晓毛、刘海荣。先前未曾谋面,年轻、幽默、才艺双全,为活动自带无人机的张晓毛,一眼便识;从欣赏其诗文中认识的刘海荣,朗诵声音磁性浑厚(后来知道,吉巴舞也跳的很好),虽被晓毛称为“主任”,但我们没有官民之分,正如爱平姐所说,“我们从各自的文章及诗行中走出,原来你和我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喜悦,一样的激动,一样怀有唯滹源高地才特有的那份直率和豪放。”兴旺庄,我们来了,今天,你给了我们握手的机会。
虽然短短几里路,我却感到这是二十五年来第一次心灵无间隙地接近这片土地。虽然曾把青春和汗水无私的奉献给这片土地,但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悄悄提醒我,“这是你人生的驿站!”但此时感觉一切是那么亲切。老农的玉米地,地塄上的野草,儿时喜欢采在手中的小花,都在我们眼中成为美丽风景。正如晓毛所说“就连牛粪味也是那么香美”,其实,他说的是我们的心情。
我们五人是第一车到达的。车子静静停靠在长城人家的路沿,任玉恩书记亲切迎接了我们。院落是两进院的,外面是农家乐,里面是大春书院,院里种了两大片蔬菜,太阳正照在红澄澄的西红柿上,一派生机。一个简简单单不太吸引眼球的人家院落,正走在加快兴旺庄快速发展的路上。对文化的重视,足见任书记的眼光和谋略。我不由啧啧赞叹,此时只有这种最简单,发自肺腑的原始词汇了。我们蹲在大鹅身边戏耍着,边等着众文友及今天的主人公——齐大春。
在文友的笔下,齐大春的名字早已生花,尤其文学功底很深的王俊英老师写的《散才齐大春》,让我们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个立体感很强的齐大春。我今天也想借书院成立之际用拙笔来写写我所认识的齐大春。
从“解扬守信”到认识齐大春
那是砂河憨山景区开发以来,我带孩子从文殊塔下来走进莲花广场的一天,像其他人一样,进入广场休闲放松。走着走着,三个篆字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帮孩子认出“守信园”后,却解释不出马车后面长方形水池里字体各异的“诚信,守信”及呈现这些字体的意图,四马驾车的威风铜塑和守信园北面假山的石刻版图似和守信园有关联,却不解其意。就像走过好多景区一样,只管旅游风光爬山惬意直到身体劳顿,偶有文化入眼,想驻足停留,却为赶上同伴,也不作深究。好多时候旅游就是在表层的徒步中养眼,从未细细深入它们,了解它们,更无从融入它们。进入大智镜园也如此,只带着闲散的心情,我想跟我一样的大有人在。喷泉、假山、台阶、楼阁间徜徉,并不关注家乡文化,所以,给孩子解释不清,也是一个习惯的理由。
偶有一天,一篇“砂河憨山景区旅游景区故事多——解(xie)扬守信的故事”登上了人文繁峙,此文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游记,把守信园的文化气质展示在读者面前。从那里了解到,假山东西六幅浮雕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刀戈四起,合纵连横,繁峙人(霍人)解杨守信故事的完整再现,而文字故事就呈现在长方形水池里二十五块长条形的石简上。我又一次拿起手机,跟着齐大春的游记,给孩子做了一次实地导游。让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渊源,懂得诚信守信的可贵,正是齐大春的这篇游记。更让我惊叹的是,这篇介绍家乡历史文化的游记竟出自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收破烂的之手。
之后,《五台山位置之辩》《老爷庙中的对联》《五台山中令公塔》等篇目让我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这些传统文化题材里,他谈论古今,洞悉历史,博学多才,你怎么也想不到这样文化味十足的他,竟是初中毕业!多年来用收来的旧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若不是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挚爱,是很难用一部部精品打动读者,把家乡人带到认知繁峙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成为繁峙文学界的一支标杆。
我喜欢他的文章,还因为他的文字有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让人觉得浑然天成。他的语言简单明了,平白如画,笔致散淡,倍感亲切,难怪有人说,文如其人。我认为文章也是一种交流,与读者的交流,与自己的交流,他的文章还有与繁峙热土的交流,与平凡生活的对话。洋洋洒洒,无一短小,勤奋研学让我想到我们的现代人,从几句话到几个字,从简单表情到无字视频,越来越慵懒于文字的表象,让我深思:我们还能拿什么交流?
从第二次文代会到见面齐大春
如果说初识齐大春是在他的作品里,那么真正见面是在第二次文代会上。他、我、程晓云作为繁峙东片的参会代表,我们在嘉盛伦酒店的会客厅见面了。久经风霜的脸膛驾着一付老式近视镜,见人说话总要先咧开嘴笑一下,每天弯腰费力地蹬着一大车废品的三轮,并没有压垮他的脊梁,高高的个子,憨憨的样子,腋下夹着一袋参会资料,正要走出大厅,我和晓云迎了上去,先前他和晓云是认识的。开幕式结束后,路经祥龙广场,我们合影留念,他随和的性格,感觉像认识了好久。和人说话不大直视对方眼睛,反而露出笑意,眯着眼睛,不时扶扶自己的眼镜,他说:“我老在手机上写东西,眼睛近视的厉害。”“我老婆说,你快瞅的连我也认不得呀!”边说边笑着。我喊他“齐老师”,他说:“我比你大,叫我齐哥或大春哥吧。”以后就以大春哥相称了。直率、幽默、随性、乐观、豁达让我近距离的认识了齐大春。
晚上和朋友聚餐,很晚才回来,也没看资料带,第二天下楼早饭时,才发现没有代表证,多了一张早餐券,正好楼下等我们的大春哥四处找弄丢了的早餐券,多余的券用上了。早饭后,大春哥硬是给我要回了一个代表证。以前到外地参会,有各样代表证,有广东的、哈尔滨的、北京的、乌兰浩特的,相比起来,此证件很小,分量也轻,但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它能证明我是真真正正繁峙大家庭的一员。会后才知道,他在酒店连夜赶着一篇《参加文代会前后》,把我们都写进文章里。我为他那种孜孜不倦的创作热情所感动,同时也自惭自己的慵懒,只有想写的时候才有写作的热情。他对我来说,是一个榜样,更是一种鞭策我不断向上的动力。
认识之后,从他朋友圈里,我看到他更多的文章。《妻子手中的美食》《繁峙豆腐》《五台山下粽子香》《辘轳井》《花线绳》等作品把生活与文学相互交融,有浓郁的繁峙特色,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描写,融入的是一个铁汉子的似水柔情和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就像日子的富足是从一块一块钱攒起来的,而他行文的富足是从游走于街巷的一次一次恳谈中,从他对本土文化的一点一点学习感受中成熟起来的,是他一遍一遍顾不得汗流浃背的疲惫中坚持而来的。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家乡文化,不关注家乡本土特色,不关心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不挖掘家乡各类领军人物的先进事迹,怎么能谈得上对家乡的热爱呢?
读他的文字,就像有一只温暖的手,不断抚慰我们不安的世界,让一切躁动、浮华,趋于平静;读他的文字,又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一件件物什,就在眼前;一种种美味,近在嘴边,让人那么热爱!读他的文字,就像读他的生活,让人在困顿之中,能昂起高高的头颅!
从“齐大春文学群”到“大春书院”
“齐大春文学群”这个群名,是成员几经讨论定下的。加入此群,满满正能量。放眼望去,能人各异,琴棋书画文诵朗读作词舞曲影视编导者都有。我加文学群也有十几个,偶尔发发文章,拜读他人作品,几乎不怎么关注,只有“齐大春文学群”亲切如家人般感觉。一则大多是繁峙本土人或在异地生根的繁峙人,二则大春哥像家长一样关爱着每一位成员的进步与发展。齐大春就像一条明线,家园故乡情就像一条暗线,把我们紧紧布局在这篇以“文学”为主题的文章中。在这里,有热心的寒姐,有青春可爱的小淘气,有幽默的杨老师,有每日清新晨语贺总;有老师的指点与修正,有活泼调侃的打油,有线上文艺晚会,有说走就走的采风,它是新鲜的,活泼的。这种文化气息是我来繁二十五年来未曾体验的。
在砂河的这些年知道,繁峙地域特殊,分东西两大片,东片以砂河为主,不得不说,两片发展不太平衡,尽管近年来砂河发展很快,但文化土壤远远不及繁峙(砂河人习惯把县城叫做繁峙)。作为教师,深有体会,二十五年来,砂河这片热土培育了我,塑造了我,我只能在自己一角教育天地里,用一己之力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收获过无数感动,可力量有限。特别是疫情影响,学生在移动终端学习的三个月里,农村家庭孩子的学习状况问题百出,归根到底是农村家庭的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这也是我准备在两年之内和我的团队开发研究这个课题的初衷。“吾念之地是故乡,吾居之地是家乡”啊!就像“齐大春文学群”,为家乡人民,为所居砂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也为提升砂河农村家庭教育尽绵薄之力,立德育人。
如果说四百多人的大群,是“大春书院”的思想文化基础,那么“大春书院”的成立,将会促进砂河文化品位的提升。也是任玉恩书记独具慧眼,它是开在兴旺庄村教育脱贫攻坚路上的一朵奇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春书院”不仅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文化活动的场所,当它上升为一个“文化品牌”时,我相信,砂河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