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蕉岭粟坝清代大围屋,风水池塘连蛇形水渠,池塘内曾捞出人骨

广东蕉岭广福镇石峰村的粟坝罗氏大围屋,由两堂八横三围龙一斗方一池塘组成。粟坝大围屋最特别的地方是围龙屋的外围建有12栋呈放射状分布的杠屋,如同众星拱月,故称为“星型围龙屋”。粟坝星型围龙屋其独特的结构引起了国内外建筑专家的重视,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制作中心、中国客家人摄制组曾先后拍摄了粟坝罗氏围龙屋,介绍其建筑艺术特色。

蕉岭粟坝星型围龙屋,始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早期只有两堂四横一围龙一斗方(外面有照墙包围的门坪在客家地区俗称“斗方”),斗方外面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

与其它客家围龙屋相比,粟坝围龙屋的风水池塘显得特别细小,堪称袖珍式的风水池塘,并且旁边有一条蛇形弯曲的小水渠与池塘直接连通用于排水;而传统的客家围龙屋的风水池塘排水口一般是隐藏在池塘外面菜地下面,即用涵洞(涵窿)的形式排水。

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这句话其实是有点科学道理的,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周围的自然环境通常比较优美,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大多健康长寿,自然人丁兴旺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好心情好,做什么都顺心,要赚点钱发点财也更容易。

客家人的祖先躲避战乱而南迁,出于对战争的恐惧,来到南方后自然选择偏僻的山区,所以客家围龙屋后面通常都有“靠山”。

水是生命之源,有溪河的地方被人先占了,后来南迁的客家人解决水资源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挖井和池塘。池塘大蓄水多,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和菜地,在以前农耕为主的社会,池塘大自然就容易财旺了。

粟坝星型围龙屋与大多数客家围龙屋不同,它是建在比较平坦的水田中间, “靠山”比较远,地势比较低,因而不必担心水资源不足,所以池塘小一点也不必担心水不足,而且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地方用作耕地,生产出更多的水果和粮食。因为周围的地势并不比池塘低,用涵洞排水比较难排出去,因而有水渠排水。至于粟坝围龙屋的风水池塘的排水水渠为什么设计成蛇形,知道的朋友不妨在文章下面留言。

据围龙屋的老住户介绍说,门前袖珍式池塘几十年前曾多次捞出过人的骨头。人骨头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里曾发生过令人恐怖的事件。

解放前,国民党胡琏兵团经常在广东梅州活动。有一次,胡琏兵团到蕉岭广福镇征兵,其中有两三个官兵吃住在圩镇旁边的石峰村,享乐惯了的国民党官兵嫌吃住条件差,要求一对新婚夫妇的婚房让给他们住,老百姓心里不乐意,族人合计杀掉了国民党官兵,将尸体扔到粪坑里,并对来找人的官兵说他们先走了。

一个星期后,那几个官兵还没有回到部队,长官就派人回来寻找,顺着腐臭味在粪坑里找到了官兵的尸体。得到官兵被杀死的消息后,胡琏兵团的长官愤怒极了,派出一营人到石峰村屠杀村民,其中一个龙岩市上杭县十方镇的士兵得知消息后,偷偷捎口信给石峰村的亲戚,村长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村民转移,因为时间紧迫,还有一半来不及转移的村民,被国民党官兵杀光,房屋也被点火烧毁,粟坝围龙屋有些地方还有当年被火烧过的痕迹。

有些村民被国民党官兵砍杀后,尸体被扔到池塘里。因池塘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有些砍断的头颅、手臂、脚臂等没有及时捞起来。直到解放后,粟坝村民在池塘里捞河蚌、抓塘鲺的时候,还不时捞出人的骨头。

蕉岭县广福镇石峰村粟坝围龙屋村民杀死前来征兵(旧时叫“抓壮丁”)的国民党官兵这件事是蕉岭老百姓不畏强权欺压,敢于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一个重要体现。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但激起了更多的老百姓奋起反抗,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蕉岭粟坝罗氏大围屋始建于清朝嘉庆20年(1815年),中央为方形二进院落类似四合院的宗祠,宗祠的上堂有罗氏祖宗牌位。

下堂的中央上方悬挂有“内阁中书”和“文魁”的木质牌匾,“内阁中书”的牌匾为光绪32年翰林院罗翔云敬贺。从百度搜索可知,考取的进士优秀者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又称庶常),稍次一点的进士为内阁中书,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

下堂屋顶的桁上还悬挂有一些花灯,是为庆祝家族中新添男丁而悬挂的。

后围三排围龙建设的时间各不相同,第一排围龙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第二排围龙建于1943年,第三排围龙建于1954年,三排围龙之间有多条巷道相通。

第三排围龙楼高2层,楼上的走廊地板为木质地板(俗称“棚匾”),靠近走廊的墙和房门也全部都是杉树板等做成的,大概是因为当年蕉岭木材资源特别丰富的缘故吧?

粟坝星型围龙屋经过维修后,整体保留比较完整。因原貌保留较好,值得喜欢客家古民居的朋友前往参观。

广福粟坝星型围龙屋附近还有乐干村九栋屋古民居群和桃花源鹰嘴桃基地,三处景点均免费参观。

旅游路线:粟坝星型围龙屋距离梅城月梅63公里,百度地图导航到“粟坝星型围龙屋”即可。粟坝围龙屋距离广福镇1.6公里,镇上有多家饭店,丰俭由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