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传给唐僧真经的数量,为何恰好是“一藏之数”的5048卷?
(博士论西游第七四〇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70)第九章――如来佛经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如果如来不向唐僧传出真经,取经行动将会彻底失败,在此情况之下,太上老君将不能重控佛派,玉帝也不能染指灵山,观音更不能入驻东土,他们三人绝对不会放任该情况的发生。
而作为太上老君在佛派的首位弟子和观音的盟友,过去佛派掌门人燃灯立即出马,在如来将“无字白本”传给唐僧之时,吩咐白雄尊者追上唐僧师徒,揭露如来的阴谋,让他们再回灵山,换取“有字真经”。
不过,即使不能不向唐僧传出真经,但为了限制观音在东土大唐的发展,如来早就打算不把“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的全部“三藏真经”传给唐僧,而是让阿难、迦叶在全部经卷之中,“各检几卷与他”。
那么,应该传给唐僧多少经卷比较合适呢?对于如来来说,这却是一个十分难以把握的问题!
一是传出大部分经卷。如来肯定不会这样做!
不仅是因观音将会借此得到大唐众生的真心供奉,而他自己有可能会颗粒无收;而、从代表大唐皇帝的唐僧“空手取经”的表现来看,即使观音上缴真经的版权使用费,他也不可能从“吝啬”的东土得到多少收入。
要知道,在富裕程度绝对比不上“中华福地”的天竺国,只是在一个富户赵长者家里念上一遍“三藏真经”,就能讨得“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呢!
因此,从保护知识产权的方面来看,如来根本不会选择将大部分经卷传给唐僧,而是只要有可能,尽可能传出更少的经卷,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二是传出少于“一藏之数”的经卷。观音肯定不会答应如来这样做!
观音不遗余力地推进取经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展现“三藏真经”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她在东土的知名度,从而得到大唐众生的真心信奉,以达到她顺利入驻该地,填补燃灯退出的地盘,实现太上老君在该地融合发展的目的。
在太宗皇帝李世民举办的水陆大会上,观音曾在大唐众生面前公开宣布,“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如果唐僧取回的真经没有展示出“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的功能,观音在大唐众生面前的形象必然会大打折扣,其要入驻东土大唐的难度必然加大,即使她得以进入东土大唐,也不可能得到大唐众生的真心信奉。
因此,如来传给唐僧的经卷,必须要能够展示“度厄除苦”的功能。
而如来早在“盂兰盆会”时,他就对“三藏真经”的功能进行了说明,“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即具有“超亡度苦”功能的经卷,只有“经”,其数量正好为“一藏”。
换句话说,观音要想向太宗皇帝兑现“度亡脱苦”诺言,至少要让唐僧将“经一藏”带回东土大唐,否则,观音就是失信于东土众生。
所以,如来若传出的经卷少于“一藏之数”,即使他传出的全部是“度鬼”的“经藏”,观音也不会答应!
既然如来的想法是传出的经卷越少越好,观音的想法是在传出“度鬼”的“经藏”基础上越多越好,那么,两者都能接受的传给唐僧经卷,就只是“一藏”“度鬼”的“经藏”了!
唐僧取到的经卷数量自然也就是“五千零四十八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