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算到31.4万亿位,算尽后会咋样

常言道“事半功倍”。花最小的力气做最有把握的事情是每个人向往并且追求的境界。但是高效率并不代表可以省略很多准备工作。如果忽略了一些细节,哪怕是搞错了小数点后面的一位数字,也许就会带来最后的失败。为人处事尚且如此,科学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今人们已经可以计算出圆周率后31.4万亿数字了。而困扰了人类百年之久的圆周率π也终于愿意接下他神秘的面纱了。圆周率π最先是由出生于1707年4月15日的著名近代数学家欧拉创造使用的。其实当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π的内涵和具体数值。但是由于欧拉是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数学家。

他曾经在1735年的时候定义了微分方程中的常数。后来又在1739年尝试将数学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如此,欧拉还在对几何学和代数拓扑学有着一系列的研究。所以大家最后也都约定俗成的使用了字母π来替代无穷无尽的圆周率。即便当时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明白这个看上去诡异的字母π究竟有何深意。

历史上关于圆周率的具体确定范围其实是由大到小一步步精确的。而且绝大多数数学家都是通过繁琐的计算和反复的实验才将数字缩小。考古学家们曾经在公元前1700年的古埃及草纸上发现了先人们对于圆周率的研究计算公式。后来阿基米德借助了圆内切和外切多边形推算出了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也曾经在公元263年的时候在自己的著作《九章算术》里,将圆周率缩小到小数点后两位。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小小的圆周率竟然有巨大的作用。1761年的时候,数学家兰伯特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换句话说,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

但是在1882年的时候,数学家林得曼又进行了补充,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人们愿意将研究的经历都投入到圆周率上,并且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步入现代社会之后,很多人都可以借助计算机了解圆周率的具体数值。而且据说现代科技已经能够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1.41万位了。

可是想必很多人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非要把圆周率计算的如此准确呢?而当这个数字变得无比精确的时候,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现实应用意义呢?其实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没有人会用到圆周率小数点后31.4亿万位的数值。而且就算真的需要如此精确的数值,计算机也可以代替繁琐的人类计算。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计算圆周率呢?在一项调查中,受访者表示也许是因为天生对圆周率感到好奇,所以才想要动手试着计算。还有一些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所以才想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