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审美
上周和几个同事信马由缰地聊天,聊产品该怎么做,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两点:克制与执行力。后来,我再回味这次聊天,觉得可以将克制与执行力归为「决策」。如果做产品的过程还能加一个词,我可能会加上「审美」。
首先说决策。
决策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其一是决策做什么、不做什么。很多人说起产品规划,都在讲规划做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规划不做什么。不是看业界流行什么,就去做什么。因为你要评估团队的能力和现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盲目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或跟着竞争对手做产品,可能你既有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会引出新的问题。
Fenng在一篇写小米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聚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点击文后阅读原文可达),但正因为难,所以才需要深入思考。
随着公司的发展,不做「加法」几乎不可能,但有的「加法」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实际想克制,太难。但不克制,做的事情就快不起来,短期似乎看到一点效果,但长期不知道要投入多少后续资源去维系这个「加法」,任何公司都是这样。在聚焦这一点上,华为可能做的的确不错,「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这是任正非的哲学。
其二,在什么情况下,决策用得最多?我觉得是在盯产品执行的过程中。
定目标和计划,当然也需要决策,但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最难的不是目标与计划。很多时候,我们有目标了,计划也出来了,但结果仍然不满意,是因为在盯执行的过程中出了差错。
最近深有体会,一个产品从无到有,涉及的环节方方面面。作为产品负责人,如果仅仅是想着「完成自己的事」,那产品注定是做不好的。反过来,如果在盯执行的过程中,即使面临煎熬、接近崩溃,还能够时刻保持一种「决策力」,相信结果偏差就会小很多。
比如:计划没按期开展,是因为资源不到位吗?还是人的问题?如果是资源不到位,要么自己顶上,要么就缠着领导给人。如果是人的能力不够,那就去找能力强的人学习、讨论、确定最终方案,请吃饭、耍赖皮,反正目的是要把事情搞定;如果是人的态度问题,那就直接沟通、耐心沟通、真诚沟通,把问题说清楚,承诺的事情要做到。
还有就是对自己要有「决策力」。我们自己定的计划,哪怕哭着也要按时完成,要有一种「虎头蛇尾的事做多了,走夜路都会害怕的心态」。
至于如何提高决策力,我也一直在学习中,为此还专门看了好几本决策方面的书籍,比如《决策与判断》、《思考,快与慢》、《自控力》、《变革为何这样难》等,我觉得决策应该会伴随一生吧,所以还是活到老、学到老。
再说审美
可能很多人并不认为「审美」比其他因素更重要,有一句话说得好:「在屎壳郎的国度里,卖大粪才能成功」。很多行业和产品,有的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有的是相对闭塞,有的干脆是垄断。在这些情况下,你去谈「审美」,就像在寒冷的冬天穿着一件短袖外出,总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但「审美」关乎一个人的品位,你主导的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好不好?UI、交互的逻辑是否足够清晰?在细节方面,是否经得起推敲?
这其实是一项相对艰难的工作,我个人甚至认为这和天赋有关。有的人生下来就懂得欣赏美、发掘美;而有的人反复锻炼依然不得要领,我就是属于后者。
我的书架上有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还有很多《读库》出品的笔记本,还特意买了苹果6s来体验IOS的交互,平时没事喜欢逛宜家、无印良品。但这样就懂「审美」了吗?
当然还差得很远。
那么,如何提升「审美」能力呢?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段子,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说,张小龙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盯着自己说,「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