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安全的建筑(2011)
2011.06.08
深圳福田保税区大门口总存在一些混乱。
因为糟糕的交通设计,每次总会和快速驶过的各类车辆垂直相交。
总会有一帮人在做电动单车载客进入保税区的生意,且屡禁不止。
似乎在大门后的灌木丛种还住着一位流浪者,常有衣服摊在旁边的灌木丛之上。
保税区内的街道两旁常期未见打扫,各类垃圾和木棉的败絮长期停留在地面上,常常会看到觅食的野狗。
这里看不到市区高档写字楼中勤杂工每天不停擦洗墙面的场景,每天呼啸而过的货车常常卷起灰尘欢迎着上下班的行人。
把载客者和垃圾、野狗放在一起并没有刻意贬低载客者的意思,这只是在呈现一种社会实情而不是要去发现和解决某些社会问题。
本文的重点是在引出一个话题:排除其他社会因素,保税区建筑环境的整体氛围提供了怎样的内容?载客者及其他人会产生如何的心理反映?这些内容和逐渐聚集起来的活动场景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互动?这里的人群在与外的流动中会带来怎样的相互作用?
除了迫于外力的无奈,人能在某处长期停留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具有某种安全的属性,这种安全来自于个人经历中的经验判断,这种安全要么体现在场所的局部,要么是在场所的整体。这个场所提供的可能是种熟悉,也可能是完成经验之上的一种期待。从这点讲,保税区在整体氛围上为载客者及其他有关服务人员提供了这种心理安全,载客者及其他有关服务人员也感觉到了这种经验上的熟悉场景。
每个人似乎都会存在这种心理上的安全界定。拿我自己来说,直到现在我依旧不习惯于在繁华的商业区、灯红酒绿的酒吧里坦然停留,总是被紧张所困扰。无论把这种感觉归为一种和所处氛围在习惯上的格格不入,还是归为个人生活上的喜好问题,实际上这些都是一种个体安全感的缺失,一种在经验上迟迟未被接纳的安全。这样说来,与其说我们在参加一些正式活动时在意自己的着装是在表达一种相互的尊重,不如说是我们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这和流浪者选择聚集在天桥下或其他僻静之地是出于同样的一种动机。对于新的场所,在心理上自然会有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过,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内容往往并不只是适应本身,更多时候是思维模式和实际习惯的改变。
。。。。。。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当下普通大众在生存上被外力完全左右的事实,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讲场所、建筑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建筑和安全之间建立关联实际上是给建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要求。 这种安全不是单指某个具体的造型在视觉上对人的感受,而是建筑所营造出的氛围呈现出怎样的内容。安全的建筑意味着不刻意去制造一种侵入性,它来源于某些经验的共鸣,至于其他则那属于设计能力的问题。
2011.06.14
时下,建筑只充当衬底的作用始终未能被实有的理解。往往不是被看做一钱不值,就是被奉若神明。
建筑上的技巧没只有依于当地根基上的生发才可能拿到台面上谈。 可惜的是,如今把持人们心灵的科学和商业的概念本身已经让人们脱离了和土地的关联。
若业主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某些内容本身就缺乏敏感关注,那么简单的询问或者以其回答来引领设计会带来什么?
2011.06.23
安全的建筑首先是对整体氛围的把握。不是强调元素的均质,也不是以画龙点睛的方式介入。
安全的建筑并不是推崇熟悉语言的使用。这如同安静并不意味着不说话。
2011.07.06
从多大的范围内看待整体决定了对整体的判断结果,但不能就此成为理由或立论的根本,这样说来使用者成为一股常识上应关注的力量。
区域对城市的作用或者城市对区域的要求是逻辑上的科学控制,每次规划构成对场地的每次理解,却并不具有决定的可能。如果废除规划的存在,以建筑的方式予以某种尝试,可能回到类似他人的废墟之中。
不同人群对不同内容各有不同的敏感性关注,甄别在先。
2011.07.24
安全的建筑不制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