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鼻窦炎叫“真菌性鼻窦炎”,4种分型,4种鉴别!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病源性真菌炎症, 条件致病菌是被吸入鼻窦腔内的空气、 尘埃中的真菌。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 其次为毛霉菌。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是鼻窦霉菌致病菌的必要条件。
一般认为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良性疾病, 中年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有鼻塞、头痛、 鼻涕增多或血涕、 嗅觉减退等; 部分患者有浓血涕伴腐臭的特点。病理改变包括黏膜及黏膜外病变, 黏膜病变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 充血坏死, 血管栓塞, 进而引起窦壁骨质破坏, 并侵犯周围结构; 黏膜外病变以形成霉菌球为主, 成分为菌丝、 孢子、 坏死组织及钙磷、 含铁血红素沉积。
根据临床表现、 治疗方案不同, 分为急性暴发型、 慢性侵袭型、 真菌球型和变应性鼻窦炎4种类型。
真菌球型鼻窦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鼻窦炎, 曲霉菌是引起高危患者发生致命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次是毛霉菌。多发于免疫能力正常的非特应患者, 常只侵犯单个鼻窦, 以上颌窦多见, 可压迫性窦腔扩大, 但无侵袭性骨质破坏。CT 表现为单一鼻窦发病,上颌窦最常见, 窦腔软组织伴中央斑点、 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窦壁骨质破坏以内侧壁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破坏, 其余窦壁以骨质增生为主, 这是真菌球的特征表现。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目前多采用 Bent氏标准: 由病史、 皮试或血清学证实的Ⅰ 型变态反应;鼻息肉病; 典型 CT 表现; 组织学证实有嗜酸细胞黏液, 真菌不累及鼻窦黏膜; 窦腔内容物真菌染色或培养结果阳性, 以曲霉菌属常见。常发生于年轻人,有家族过敏史, 常伴有长期反复发作的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单组或全组鼻窦内软组织影及其内多发线状、 斑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而窦壁骨质以膨胀变薄或局部吸收为主且常伴鼻息肉。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其病理学特点是鼻窦黏膜、 血管及骨质内有真菌菌丝侵犯, 以曲霉菌常见。健康成年人多见, 少数发生在糖尿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早期症状与慢性鼻炎或鼻窦炎相似, 主要以病变进展侵犯眼眶、 颅底或颅内产生症状而就诊。CT 表现为窦壁骨质膨胀、 破坏, 伴有断端及邻近骨质增生硬化; 腔内充满软组织, 钙化少见; 病变易向周围蔓延, 累及眶尖或海绵窦常见,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几乎均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器官移植、 长期使用抗肿瘤药物或抗生素或类固醇药物及 AIDS患者。本病起病急, 进展快, 多部位受累, 骨质破坏明显。以毛霉菌常 见。多发生于上颌窦、 筛窦,CT早期表现单侧鼻腔、 鼻腔黏膜和软组织增厚,上颌窦周脂肪间隙软组织浸润为本病较早的征象; 病变进展表现鼻窦内软组织充填伴窦壁及周围邻近骨质广泛破坏, 常侵犯眼眶、 颞下窝、 翼腭窝、颜面部等软组织结构, 严重者可见侵犯颅内。
①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以细菌性鼻窦炎多见, 临床表现为鼻塞、 流脓涕、 头痛及局部压痛。CT 表现特点是鼻窦黏膜不规则增厚及窦壁骨质增生硬化, 可伴黏膜囊肿或息肉形成, 增强扫描黏膜下层线样强化。钙化少见, 仅约3.5%, 且常位于病变的周围;而真菌性鼻窦炎,病变钙化常见,且95%为病变中央钙化。这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②鼻窦恶性肿瘤, 以上颌窦癌最常见, 多见于40 岁以上男性。病程短, 进展快, 表现为进行性鼻塞, 鼻出血, 有特殊臭味。CT 表 现 为 窦 腔 软 组 织 肿 块 伴窦壁溶骨性 破 坏, 部分肿瘤见粗大条片状、 环 状 钙化, 增强扫描后肿瘤不均匀强化, 可侵犯周围及远处转移。真菌性鼻窦炎骨质破坏以内侧壁为主, 少有向外浸润。
③鼻窦息肉, 息肉好发筛窦, 双侧多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 嗅觉减退、 头痛、 闭塞性鼻音。鼻窦息肉 CT 表现为窦口及骨质吸收扩大伴稍低密度软组织影, 无钙化。
④坏死性上颌窦炎, 多源于单侧上颌窦, 病程长, 呈反复感染的发病经过, 表现间歇性鼻塞, 涕有臭味、 带血丝。CT 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伴有较高密度的血斑块, 呈低密度的炎症与高密度的出血灶相混杂, 强化不明显。
作者:广西省百色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