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论语》学心理:情绪是自我的核心,要在人际互动中自我成长
昨天写的是学习《论语》开篇三句话的感受,模拟孔子回答弟子询问如何成为君子的问答过程,强调人际交流的关键在于“少说多听”“少说多问”“少被依赖多去主动依赖”。
一句话,就是有意识的体验“以别人为中心”,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以自我为中心”。
那么如何解读《论语》开篇这三句话呢,我以为这三句话概括总结出孔子伟大思想核心,即我们要努力去做“君子”这样的理想之人。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个理想目标,没人可以圆满,解读如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点是“习”,强调身体力行去实践。
学习知识相对容易,实践应用知识不容易,这里“习”不仅仅是复习知识这样简单,而是练习、实习、实践。用哲学认识论来说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比如家庭教育,我们学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学会“爸爸爱妈妈是给孩子最好礼物”,可是能做到多少呢?
当我们学会人际沟通技巧,比如73855定律,要注意语调与肢体语言,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又能做到多少呢?
再比如尊重、共情、理解,说别人一套套,自己做到多少呢?
小心一不小心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重点是“朋”,强调人际关系中要心态积极。
当我们说学而时习之时候,强调注重实践应用时候,说的是什么意思?当然就是在人际互动中进行实践。没有人是一个孤岛,实践就是不断和人打交道过程。
要把“习”落到实处,可不是一个“实践”说辞打发的,要有可操作性,即是“在事上磨”,在关系中练。
而且,孔子还告诉我们具体方法,那就是“积极关注”,要感到喜悦才好。人际互动交流沟通,甚至即便是与朋友、家人相处也不意味着只有友好啊,更多时候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关注积极点”。
其实,这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用积极视角代替消极视角,具体就是“积极归因、积极关注、积极行动”,多帮助少添乱,多祝福少担心,多积极少消极。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是“不愠”,强调情绪管理是自我成长核心。
这句话点出君子的人格特性,做到不被人理解乃至被人伤害时候,仍可以情绪平稳不生气,实在是非常难以企及,因此我们说君子是理想自我,如同“内圣外王”的境界无法到达。
学习而后不断实践,借助人际关系练习,目的就是进行管理情绪,自我成长。因此说情绪是自我的核心,“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情绪管理是一辈子的课题。
我们说的事别人不懂,认为别人“太笨”,会发脾气、生气,这个情绪管理还好处理。可是一旦被人无视、误解、羞辱、伤害、敌视、打击等,会认为别人“太坏”,愤怒油然而生,这个情绪还能容易处理吗?
可是,我们负性情绪真的要由外界别人负责吗?埃皮特迪特斯告诉我们,“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这里关键因素还是我们自己!
能伤害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别人言行不过是外界刺激诱因而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证明很简单,假如引发我们痛苦的这些人是傻子、疯子、骗子,我们还会如此吗!
庄子说过一个“斗鸡四境界”的寓言故事,就是借喻情绪管理,也就是自我成长,感兴趣朋友可以搜索查阅。
因此,纵观《论语》开篇这三句话,就是心理学精华所在,人贵有自知之明,成为君子,成为心理健康者,就要以情绪管理为核心,在人际关系中不断实践体悟。
再联系一下,这也恰如伟人留给我们的忠告,“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做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