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成:唐诗宋词里的元宵节
唐诗宋词里的元宵节
苏作成
新年最热闹和最富诗意的元宵节,是从唐诗宋词中向我们走来的——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诗歌邂逅元宵节,自然会擦出绚烂的火花。
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中的诗句:“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灯光描绘得那么地富于梦幻色彩。远处,宛若有点点的繁星坠然落地;而近处的灯光,却又如高悬的明月。被华美的灯光照亮的还有那些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形象地将灯光比喻成“火树”和“银花”。在元宵节的晚上,宵禁被解除,信步漫游的市民们的喜悦心情,又是何等地动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而那些美丽的“游伎”,既是观赏者,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一诗:“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也对元宵节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无数的花灯将街上照得那么地明亮,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整个京都仿佛都被震动了似的。许多美丽的宫女尽兴地跳着连袖舞,那些欢乐的歌舞乐声,宛若要响到天上去呢。
到了宋代,作者们开始用词作对元宵节的盛况进行歌咏。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构思的巧妙令人惊叹,今与昔,悲与欢的对比,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的感情,浮雕般地刻画了出来。
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将杭州、密州的气候、地理和风俗的特点,几笔就勾勒了出来。通过对元宵节的不同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杭州的元宵夜,明月就像霜一样,而在皎洁的月色中的人,却成为了一幅画。此处又是何等地富于诗情画意。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千古名句。在元宵之夜,我在人群中千百回地寻找她,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不慕荣华却甘守寂寞的她——她,便是寄托了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啊!
那些歌咏元宵节的唐诗宋词,出现过诸多佳作,以上几例可见一斑。显然,在灿烂的唐诗宋词中,弥漫着浓郁的元宵节的芬芳,那些歌咏元宵节的优美诗词也早已成为了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