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福安时空奈遇合,总有后人在执著…

跨越时空奈遇合,总有后人在执著作者:刘世昌辛丑春节之际,应穆水文化研究会及彭洋村两委之邀,笔者随行走访泂山九潭胜景,深感其山水清幽,古风悠长,可为掩卷长思,一人安闲好境地。

(一)刘中藻,字荐叔,号泂山,福安苏阳人,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其曾祖应亮,字如寅;祖父元垟,字尚凝,庠生;父廷镆,字国文,号斗区,廪生,娶张氏继汤氏,生三子。中藻排行第二,生母为张氏。查阅中国文联出版社《福建刘氏族谱丛书·福安市(上)卷》,廷镆原配张氏籍贯未详,不知其为某都某境人。据说刘中藻于双亲先后离世,继母改嫁他乡之后,曾被彭洋母舅接走同住。

其实,名士总免不了趣闻、轶事或传说等。1989年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安县分卷》采录了兵部尚书刘中藻的传说共四则,《寄读私塾》讲述到“刘中藻母亲后头家是福安城关上杭的,看他小时聪明,就不叫他看牛了,来到上杭舅舅家,托了人情,寄在一个私塾书馆里读书”,同时《不究胯下辱》说刘中藻寄养在福安上杭外婆家。单说文学作品“传说”,它能寄寓民众对历史人物的情感、评价,能让逝去的人物鲜活起来,增强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能丰富当地乡土文化,但是它的历史真实性难判定,依附于传说中的信息就不能直接证明中藻生母张氏就是上杭人,作为追溯人物身世的线索是可供参考的。1999年版《福安市志》第1110页载“中藻10岁丧父,寄居彭洋舅家”,此为另一说法。可能少年刘中藻选择彭洋五峰寺读书,同时民间流传刘廷镆曾在穆阳私塾教书等等,因而“彭洋说”更趋于上位,而“上杭说”产生或许源于刘中藻退守福安县城,殉难于湖山。期待文史爱好者能获得确凿的文献史料,以释众疑。

另说刘中藻传说之《正气歌一曲》,有如下讲述引起笔者注意:当福安城破那天,中藻挂起明祖皇帝像,身穿明朝官府,施朝礼说道:“臣力竭矣!此一块残疆,终非我有。唯有一死报列后在天之灵耳!”又写下二首《绝命诗》,其中有“黄泉无客舍,今夜落谁家”等名句。

据黄云师《刘中藻忠烈传》载:“呜呼!'黄泉无客舍,今夜落谁家!’有《绝命诗》二首,遂以四月十二日自缢卒。”这应该是确切的表述,黄云师引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怆。而“绝命诗”应为《上陈部院死节诗》《泂山镜铭》,诗中并无上述名句。(二)四百年前,刘中藻所辟的泂山九潭,大致是彭洋村四围汇集的涧水,经五峰寺前并以阶梯式而南下,约行三分之一回转朝西北下降,流经东山村,路线呈倒“几”字型,后汇入穆水。我们一行二十多人,驾车从康厝途经竹岙、下岭头至彭洋,单程十多公里。1620年,徐兴公则“由穆洋迤东登岭十里许至最高处,复有腴田数顷”(《泂山记》),具体地说应是从穆阳向东至邮亭村,经现在的东山村,登东山岭(彭洋古道)而达。徐兴公为何至此呢?

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第四十四册《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辑录一封“寄张惟成”书信,张惟成即张维城,名蔚然,号青林,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9)任福安知县,有政绩,建三贤祠。徐兴公于信中道:“敝省通志板藩司发火尽付煨烬,年来议欲重修,无任载笔者,近国正叶相师有纂修之意,期在明春开局。惟是福安一邑僻在一隅,旧志苟简文献无征。忆庚申冬,不肖辱召欸留衙斋,共成新志,未遑授梓,然搜罗毕具……记得老父母曾令书手录有副本,幸以副者寄下以备参考,亦不负向年搜采……”庚申年指1620年,出现了“泰昌改元”,当年前七个月用明神宗的万历年号,后五个月用明光宗的泰昌年号。时徐兴公应邀参与修撰福安志,实地走访了邑内人文胜地,搜罗地情、文化、风俗等资料,并留下大量珍贵笔墨。其中《福安志成将归三山陈二石以诗见赠次韵为别》干净利落地点明福安志已修成,欲返福州。此版福安志并未刊刻,不过张知县“曾令书手录有副本”。可见,徐兴公来意简单明了。

徐兴公《鳌峰集》卷之八收入庚申年间《题缪醇之一瓢庵》《游狮岩呈缪醇之》《游五峰三潭歌潭为刘荐叔始辟赠之》,而穆阳狮子岩见石刻“泰昌改元仲冬七日,邑令张蔚然偕三山徐

,门人郭三辰、刘中藻,次儿尧翼来游,时里人?仲?仲?仲寀”就是完美的印证。显然徐兴公在张知县偕同下游历狮子岩,之后或许张知县建议,或者缪氏(缪醇之等)推荐,或为刘中藻邀请,徐兴公一行则登岭前往彭洋五峰三潭(后称泂山九潭),并写下开创性的《泂山记》,“时泰昌改元岁在庚申之十月也”。

泰昌元岁(1620年)刘中藻十六岁,已成了穆阳人的东床佳婿。据黄云师《刘中藻忠烈传》云“(中藻)适年十五,同里有某公者,妻以女,曰:'吾择婿久矣,无如生者,名世才也。’”经穆水文化研究会考证,“某公者”实为穆阳缪应柷,廪生,居红门里,家境殷实。他应该有资助女婿刘中藻生计,鼓励其苦攻经史、走仕途之道。沧海桑田,刘中藻足迹早为尘埃覆蔽,仅散落下只言片语,也渐渐被乡里淡忘。而今“明大学生刘泂山故宅”石碑从竹林下(穆水公园)移至红门里,或许你也驻足端详,遐想无限。

(三)重阅曹学佺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社集薛孟笃斋,头喜大行刘荐叔至自云中,陈叔度陈磐生林异卿同赋》:“奉使乘槎到海涯,寻盟不作贵游夸。柳烟尚驻三春节,榴火先燃五月花。蓟北风尘迷去雁,常山阵势可成蛇。不因丝竹能陶写,岂但桑榆景易赊。”刘中藻犒劳辽东将士归来之时,也参与薛孟笃书斋社集,期间陈叔度、陈磐生、林异卿均为其赋诗。陈叔度即陈鸿,侯官人。林异卿即林宠,闽县人,工楷书。陈磐生即陈衎,闽县人,屡举不第,好谈边事利害及将相大略,有《玄冰集》《大江集》《大江草堂二集》等。陈衎《大江草堂二集》之“自序”作于崇祯甲申腊日(腊日应指十二月初八,甲申年十二月初三为1644年12月31日,据此推知陈衎撰序时已是1645年),卷一之八校者为徐钟震(字器之,徐兴公之孙),卷九至十八校者为孙昭(字彦回)。其集收录诗赋提及刘中藻。

《刘荐叔大行册封代府过家泂山索赋》:“曾从狐塞出浑源,使者丰华比岳尊。高庙亲籓周叔父,古闽人物汉王孙。青霞晓梦寒流石,白鹤宵栖曲洞门。报主热肠松影下,九回拄笏倚黄昏。”其二:“重重瀑布拂窗纱,何似桑乾渡雪花。三晋故宫迷燕雀,九潭绝顶寄烟霞。天留名胜真人宅,山与毗连太姥家。累次机期游不果,几时流水出胡麻。”《送刘大行还朝用前韵》:“臣心如水向都门,祗有匡时百念存。代马长嘶芳草路,吴牛空喘绿杨村。天潢自昔夸周汉,地力于今异宋元。纳节平台应奏封,圣明从谏正临轩。”其二:“才气如君是大家,文章今日叹浮华。代宣纶綍王言重,归报屏翰帝胄嘉。皷角开关迎汉节,金缯载道响胡笳。野夫妄语叨文旧,更折垂条插使车。”

此四诗与曹学佺《社集薛孟笃斋,头喜大行刘荐叔至自云中,陈叔度陈磐生林异卿同赋》《大行刘荐叔册封代府归省九潭》《送荐叔差满还朝》所作时间大致相同,其对应的事实即光绪《福安县志》所载“(刘中藻)奉使犒师辽东,继封代藩,复命”,表明彼年刘中藻曾归至相思地泂山九潭。或许归乡还没多久,朝廷命令就至,刘中藻只得遵旨还朝听令。对他而言,是施展抱负之机,又是有灾难临头。

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十四日殿试,陈名夏考取了探花。当时李自成、张献忠势力在扩张,明廷气力竭尽,库藏空虚,已近措饷练兵境界。次年三月初七,在中左门崇祯帝召对新翰林官时,“陈名夏先有招募山东义勇等事疏”,符合上意,被授为户兵两科都给事中,兼翰林院修撰。其后陈名夏曾荐过检讨方以智、中书刘中藻,“以智具疏请出淮上招募豪杰,中藻亦请出外募兵”。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可是殉节、遯迹之臣较少,受职之臣较多。据钱邦芑《甲申忠佞纪事》载,方以智、刘中藻、赵士锦等等皆属受刑之臣,“或夹而死,或夹不死”。钱

《甲申传信录》载:“刘中藻,福建福安人,庚辰进士。官行人。以抗言,愿回籍,至触贼怒。拷掠数次,最酷。死之。”据载而言,在所有受刑者之中刘中藻为唯一“最酷”者,可他依然不降,足见其效忠于明廷之心。之后,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并逃离北京城,刘中藻、方以智等脱身牢狱,返回南方。曾是“人去九潭空,人归潭亦趣”,待到“国破山河在,天哀志气臣”,处处皆伤神。

与村干攀谈间,惊悉旧时仙石村(今属溪潭镇)有条古道可达彭洋村,难怪宁德陈希舜有记“由廉村取径登峻岭,从石缝中迂回百折数里许皆以膝承额,而陟其巅则更坦”(《泂山九潭志》),兴许这就是捷径。一天走访结束时,迎来辛丑年首场雨。长溪积淀大福安,史海钩沉话过往!

有空闲,继续看请您点击以下名称进入福安各地人文景观城区甘棠下白石湾坞溪尾松罗溪柄赛岐罗江溪潭康厝穆阳穆云晓阳社口范坑上白石潭头坂中城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