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 开心好几年

十一期间回老家,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也都天南海北的飞回来了,聚一聚是免不了的。

席间不见壮壮,几个男同学打了几次电话都推脱有事来不了。

我明白,他不是有事来不了,而是不好意思来。

当年高考他分数最高,以清华的分数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那个时候少年还有梦想,谈到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添砖加瓦,脸上也总是熠熠生辉。

但大学一毕业,他就回老家了。

父母生他兄弟二人,哥哥小时候出车祸去世了,父母便把全部的安全感寄托在他身上。

毕业后耳提面命必须回老家考公务员,必须守在身边。

他内心自然是抗拒的,但不能不孝,就回去了。

心不在小县城,气丧神颓,所以几次公务员考试竟也没考上。

后来家里找了关系,当了辅警,没有编制,一个月两千多块钱,一干就是五六年。

到现在三十岁出头了,因为前途渺茫,也没娶上老婆。

听我妈讲他现在开始兼职给中学生补习,带到家里的那种,想来也是被逼无奈。

他毕业后从来没参与过任何同学活动,几个同学结婚他也都没去,都是托人送来礼金。

曾经是那样意气风发的少年啊。

周易六十四卦提到过,孩子必要情况“背家而出”,紫微斗数也告诫破军星要“背六亲后富”。

父母的话,严格来说,听不听两可。

无产阶级的父母最喜欢自以为是的“安排”孩子的路。

因为他们没吃过、没见过、除了贫穷一无所有,因此更急迫地渴望稳定与体面,以及期待在稳定基础上大运降临,来一个稳中求进。

尽管这种故事更多地存在于杜撰的文学作品中,但他们却奉为圭臬。

对孩子的未来关心过度,不允许孩子做一点冒险的事情,所以便自以为是的把“金锄头”递给孩子。

也有很多家长,在改革春风拂遍大江南北的重大机遇里,勇立潮头,做了时代的弄潮儿,有所成就。

心里便也同样急迫地开始着手安排孩子的人生,期待传承接续,以及或多或少复制自己的成功。

下到在哪个学校读书,上到在什么地方工作,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在某一年生孩子,买哪里的房子,都提前安排好。

结果呢?

孩子们抑郁的、赌博的、吸毒的、吃喝玩乐的一大把。

顺利握住父辈递来的接力棒的,少之又少。

问题出在了哪里?

如果你了解紫微斗数便知道,人看似一个样,实有千万种,各有各不同。

  • 父母能做成功的事,孩子不一定能成功;

  • 父母做不成的事,孩子不一定就做不到。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即便你说的都对,你给孩子批了命盘,知道孩子未来在哪里会摔倒。

但也请不要阻止他去探索世界、不要阻止他跌跟头。

没有磨砺的人生是脆弱的、没有跌过跟头就永远长不大。

为人父母,一定希望自己孩子少受摔打,少跌跟头。

可我们平心而论,来自我们祖辈的金玉良言,多数也被当做了日常的唠叨。

一代一代便就是这样,都在期待下一辈能得到自己这辈奋斗中跌倒的经验教训,从而规避。

而一代又一代,大概也都当做了耳旁风,要再犯一遍,重新得到这个教训。

结果就是,每一代得到的经验教训大抵雷同,每一代向下的唠叨也一个模样。

吃亏要趁早。

到了一定的年纪,该吃的苦没吃,该经历的捶打没经历,那么到了社会,会被同类吃的骨头都不剩。

人总是要吃人的。

父母之爱子,应爱之以其道。

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准备好大后方,尽可能的稳定家庭的情绪、身体健康、经济状况

不给孩子拖后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敦敦有一个血亲不太近的大姑,她家有个哥哥,从小我就很佩服他。

十七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去吉林那边倒腾松子生意,九十年代他穿彪马鞋,一双六七百。

很多人大概对九十年代的六七百没概念,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一二百也是很普遍的。

后来二十几岁开录像厅,也有一些上不得台面的生意。

在被称为万元户就可以抬头挺胸横着走的年代,给他帮忙、跟着他吃饭的朋友,就已经全部迈入万元户的行列了

按理说,这样的儿子应该成为一家人的骄傲吧?

不。大姑把他赶出家门了。

因为大姑最讨厌“投机倒把”“不本分”“不走正道”的“小商贩”。

大姑希望哥哥能好好当个本分的工人,在我们当地的工厂谋个职位,当个电工啊、车床工人啊什么的都行

她觉得当工人是堂堂正正,去经商就是偷鸡摸狗,丢人。

哥哥到了四十几岁,孩子都上小学了,大姑才允许他回家探望。

你看,父母的安排并不会完全为你好,很多时候完全就是个人主观喜好。

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缺点,遇事首先利己再利他是人的本性。

当然父母未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能意识到他们一定不会选择去害自己的孩子。

可人就是这么不完美,人就是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评判孩子。

敦敦学了老师的周易,逐渐学着不带感情的去剖析众生、剖析社会。

这里也斗胆剖析一下“父母”这个角色。

作为父母,会让孩子听什么话?

  • 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

出发点是真的怕孩子这辈子没人要或者岁数大了生孩子不好么?

敦敦试图跟我妈讲,女人在29岁不生孩子真的没什么,中医理论、西医理论都汇报了。

被老太太一句,隔壁老王太太都抱孙子了打回原形。

隔壁老太太抱孙子了,或者你妈同事的孩子结婚了,都足以成为催促你的理由。

弱者都喜欢抱团,他们恐惧跟别人不一样。

  • 父母让你考公务员?老师?医生?

这几个职业同时意味着一个词:稳定。

不是想让你稳定,你作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变量,只有你稳定下来,他们的老年生活才能稳定。

是害怕自己“担心”,担心的情绪是爱你,但出发点在他们自己。

  • 父母不让你去外地,让你在本地发展?

是真的想念你吗?

不一定,是因为他们老了,需要人陪伴。

害怕你去外地定居后,一年回不来两次,他们的老年生活太悲苦了。

这点不奇怪,敦敦的爸妈就老说想我,十一回家我说今年冬天我带你们去南方玩吧,我们三个一起去,没曾想他们想自己去,并不打算带我一起。

说好的想我呢?

  • 父母说“别拼命工作,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什么都不想了”

是不是觉得逻辑走不通?

但是又不愿意恶意揣度父母?

其实是父母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自己荷尔蒙下降了,觉得无欲无求了。

也不管你是否有欲望,反正他们没有,所以觉得你也没有。

就像父母在自己穿上秋裤的同时,一样要求孩子穿上秋裤,他们觉得冷,就是真的冷。

你这样拼命工作,他们看着担心,你追求金钱富贵,他们以“过来人”的角度,感觉莫名其妙。

说好听的是代沟,说不好听的,父母从来也没站在你的角度想过。

从来,也没有替你想过。

  • 父母说你要合群

他可不管你是不是杀破狼,是否适合合群。

反正他们是机月同梁,觉得合群是好的,所以你也得合群。

所以拉着你去各种亲戚家串门,你焦虑的脑袋疼,父母也只会说你废材木讷没前途。

久而久之,你是不也开始怀疑自己了?

  • 父母也喜欢打击你的信心和梦想

是因为人一旦翅膀硬了,自信了,有能力了,父母也管不动了。

私心里,敦敦也很多次意淫自己将来最好有三个孩子,两个飞黄腾达,一个在家照顾我终老,我可以把我的财产多留给这个孩子一点。

再深刻剖析一下,我为什么希望两个孩子飞黄腾达?

是爱他们吗?

不完全是。

我是觉得他们飞黄腾达了我也有面子,你看,这是我生的,他们厉害就等于我厉害,真骄傲。

这个想法是不是不那么温情脉脉?

为什么留一个孩子照顾自己,因为钱我赚了,老年我不想去养老院,自己又照顾不了自己,必须有人照顾我。

如果我只有一个孩子呢?

是让他们飞黄腾达还是照顾我?

最好既飞黄腾达又能照顾我,如果只能选一个,那还是照顾我吧,大不了我多攒点钱给他好了。

父母总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得路都多,这句话可能没错。

但是他们这辈子或许只吃过盐,没走过路,不知道路上的风景是酸甜苦辣,还是姹紫嫣红。

  • 父母为什么让你听话?

第一,因为他们没活明白。

本身浑浑噩噩,受环境影响很大,隔壁卖猪肉的王大姐说做什么工作好,他们也信,然后安排你这个见过世面的大学生去做。

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宁愿相信隔壁王大姐。

第二,他们想要安全感,你必须可控

父母给你买房子、买车子、娶媳妇,是付出。

但这个付出是需要回报的,你要管他们老。

所以你最好可控,工作可控、结婚生子都得在他们控制范围。

第三,他们害怕老年无依

这点无可厚非。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是应该的。

但是父母不相信孩子,只相信自己,所以要安排你。

第四,他们害怕你吃苦、害怕你出事

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

但有时候这种爱是负担。

一个天同星的母亲以为“干一天歇两天”的工作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但孩子可能是个杀破狼,干一天歇两天,一个月到手两千五,这是在要他们的命。

父母看不到这种不同。

另外,父母们也悟不透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这个最简单的道理。

换个能理解的角度,我们玩游戏,如果自己从一级练到了五十级,号练废了。

再看到别人玩一级小号玩的认真开心,是不是也会满怀骄傲的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别玩了,这游戏挺难,到五十级号得废?

你号废了,别人可不一定。

第五,他们要在你身上显示“权威感”

绝大多数父母一辈子都很平庸,在社会上没有存在感,所以很多人把矛头对内。

想在孩子身上找存在感、权威感。

孩子必须听话,就像我大姑似得,孩子不听话,就不让登门,多年后再次归家也必须给我低头。

当然,敦敦不否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开明的父母

他们也真正做到了“父母之爱子,爱之以其道”。

遇到这样的父母,怕是上辈子走了八辈子好运了。

本文所讨论,为世俗意义上的父母,为浑浑噩噩的父母,切莫对号入座。

后记:

敦敦有个师姐,她也跟师父学过一段时间,后来工作太忙没有坚持下来。

她和她老公就是不听父母话,混的好的典型。

当年他们毕业七年,三十岁了,也不结婚,不生孩子。

双方父母轮流去他们家催,要求他们必须马上结婚生孩子,还要求师姐考公务员,甚至给找好了关系去当狱警(稳定清闲的肥差)。

被师姐和师姐夫拒绝,小两口想做自己的事业。

当时师姐和师姐夫双双辞去工作,创业,最开始欠了不少钱,不敢和家里说,后来慢慢的好起来了。

去年两个人买了个二线城市小别墅,乔迁之喜邀请亲朋好友吃个饭,敦敦也去了。

席上见双方老人,都是满面红光,全程笑的嘴都合不上。

可真开心。

父母也是人,且大多数是平凡的人。

如果你听他们的话,混得不好,不要怪父母,要怪就怪自己的愚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