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捷文化交流的桥梁——访《中欧文联报》主编张鸿先生
搭建中捷文化交流的桥梁
访《中欧文联报》主编张鸿先生
采访日记
8月24日,我们采访到了《中欧文联报》主编张鸿先生。初见张鸿主编,他笑意盈面,给人一种亲切和儒雅之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鸿先生在担任报纸主编之外,还兼任旅捷华人联谊会执行会长,捷中文化交流促进会秘书长等职务。
张主编是捷克第一家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华文媒体——《中欧文联报》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报纸发行于欧洲各国,并取得了广泛的好评,成功搭建起了一个中欧文化交流的平台。张主编谈到,要了解捷克华人、了解《中欧文联报》,那么首先要了解捷克历史和中捷关系,只有在了解历史背景和中捷关系的发展情况下才能真正读懂在捷华人。在详细介绍了捷克历史和中捷关系后,张主编表示如今中捷关系正处于最好的时代,随着两国国家元首的互访,捷克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捷克和中国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中捷文化艺术交流也将更加丰富多样。张主编希望,《中欧文联报》在丰富华人华侨的文化生活的同时能成为沟通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桥梁,促进中欧友谊。
张主编表示,1991年初来捷克时,他也没想到会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在来捷克之前他在北京理工大学念书,后来在部队担任通讯工程兵。1991年因公司事务来到捷克,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于1992年正式安顿在捷克,随后家人也来到了这里。九十年代捷克的华人并不多,生活也远没有想象中容易,他曾做过贸易、开过餐馆,最终于4年前开始逐步从事捷中文化交流活动。 张主编在中捷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组织了许多交流活动,包括各种文化夏令营、艺术节(例如捷克民间艺术团远赴四川参加的艺术节)等。九月他们即将举行 “中欧国际艺术双联展”,主要邀请青年艺术家展览各种艺术作品,主题是将日常生活与艺术接轨。这些民间交流都很好地为中捷文化搭建了桥梁,使人们能够更好的感受到、体验到彼此的文化,增加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捷文化交流,张主编在去年十一月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一份欧洲独有的文联报。在捷克生活的这些年来,他亲身感受到了捷克的变化,更是感受到了在捷华人身份的变化——现在的在捷华人,背后是日益强大的祖国,这让身处海外的他们倍感安心与自豪。谈到未来的规划,张主编充满期许:“我们这一代在捷克的华人,大多数还是想要落叶归根,当我垂垂老矣,能够回到祖国安享晚年那是最好不过了。”
张鸿主编向我们介绍道,《中欧文联报》创刊于2016年10月,以捷克为主要基地,发行于包括捷克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有中文、英文、捷文三种文字版本,共20个版面。张主编说创办《中欧文联报》的初衷是为了让在捷克的华人能够更多地了解捷克也了解祖国,所以报纸设有时事政治版面。但是与捷克的另外两份华文报纸不同之处在于,另外两份报纸十分注重时事政治,以此为主要内容;《中欧文联报》则侧重于对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中捷民间艺术的交流信息的报道。作为月刊,《中欧文联报》每月印发5000份左右免费送阅,又因其文化特性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周边华人与汉学家阅读。目前报纸的反响很好,据张主编描述,《中欧文联报》计划争取成为中国与捷克往返直航航班的常驻读物,使得来往中捷双方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
张主编接受同学们采访
张主编同时也谈及创办报纸的一些困难。创刊之初,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无法预测报纸未来的走向,所以起初的计划是创办一份季刊;但是第一份报纸发行之后反响热烈,于是报纸便从季刊转变成了月刊,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在发展过程中报社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张主编认为有两个问题是令他们较为烦恼的:一是报社的工作人员问题,虽然在国内一些城市设有基地,但是主阵地毕竟在海外,所以消息更新、对接等问题还是存在;二是资金问题,报纸是免费送阅,所以报社需要通过跑广告等方式来赚取周转资金,这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张主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他们热爱的事业,而且能够切实地为读者带来益处,值得他们坚持去做。使馆方面对于报社的工作也相当认可,十分支持他们的报纸,据张主编介绍,使馆的很多工作人员也会阅读他们的报纸。得到使馆的大力支持,张主编在深感欣喜之余也意识到这份报纸的职责之重,他说道因为受众的类型广泛,所以报纸的信息选择、遣词用句要时刻注意符合政治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时刻要注意维护华人的形象。
在海外仍旧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尽己所能促进中捷双方的文化交流,张主编以及《中欧文联报》所传递的这种情怀令我们十分钦佩,这样的精神也值得每一个文化传承者学习与借鉴。
图:均来自于付瑜静
文:李偲祺 李玉怡 付瑜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