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教师感受幸福如何成为可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当下,新课改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但是,当我们对那些已经参与了校本教研的教师提出“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您参与教学研究的体会和感受时,您会用……”的问题时,回答中诸如“累”?“迷惑”?“无所适从”?“困难”?“费力”?“压力大”?“缺乏精力”?“力不从心”等带有明显消极情绪的词汇远多于积极情绪的词汇?这表明教师在教学研究之路上并不愉悦,那么,如何使教师感受到研究的幸福?我们认为这需要教师?学校管理者?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唤醒研究意识
1、教学不能缺失研究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性质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对象千差万别?情境千姿百态?内容千变万化,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根据具体的对象?情境?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时代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呼唤向教师提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模式乃至体制都难以适应这一要求,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某种看似有效的教学套路,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由此可见,“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是“额外”的任务,而感到“委屈”?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的那样:“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等许多优秀教师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
2、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主要因为,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部门领导等很难对学校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而且去掉情境化的理论和策略并不是对任何学校?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都适用?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而应以主体的姿态置身于课程实施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因为,教师最知晓学校?最知晓学生,最了解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学校问题最有发言权,对学校实际问题具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不可能替代的作用?“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时,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实施?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时代使命,这是每一位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学校管理者:创设人本化的教研环境
1、尊重教师的自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创造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保障校本教学研究的顺利有效进行,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自主自由的教研氛围,为充分释放教师个体的自由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提供便利?如积极吸纳教师参与教研制度的建设,认真倾听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和专业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和合作伙伴,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指派;允许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自己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控研究的进程;鼓励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等?当教师感受到自己的权利被尊重,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就会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投身到教学研究中,并在研究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
2、关心教师的需要
校本教研制度,作为顺利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力举措,并不是在各方面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相应地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应尽可能地关心教师的需要,帮助教师克服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要努力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设备?器械?图书资料?研究工具,尽量保证教师的研究时间;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在研究中所遇到的理论和专业的困惑或缺失,给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如请专家做有关的学术报告,徒淌ν獬鼋?#65380;访学?与同行或专家交流;引进校外教学研究资源,建立以校为本?为我所用的开放式教研网络;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等?尤为重要的是关心教师的精神需要,如当教师遇到挫折时多鼓励,产生迷惘时多点拨,感到委屈时多劝慰,有不同意见时多理解?事实上,如果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得到管理者真诚的关怀与理解,即使物质条件欠缺,任务繁重,工作辛苦,也会自觉地克服困难,不顾辛劳地完成研究工作?管理者的关怀是教师在研究中调动主动性的动力?
3、完善教研评价
评价的取向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积极性和采取的方式?当前就学校的科研管理方面需要做出的改进:一是要改进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研究成果的认定,突破以研究成果一定要是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论文或者一定要是研究立项的完整报告的局限,扩大研究成果的认定范围?只要是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记?教学笔记?教案分析?教学体会?经验总结?研究对象的个案分析等都应是校本研究成果?二是注重过程的考察?将教师对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可靠,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态度是否端正等纳入评价的内容;三是注重研究成果的实效?在教学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研究的成果形式不一定完美,但实践效果却非常有效,对此的评价,不能只看重成果的形式,主要的是实际效果?四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事务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目标?
三、专业研究者:加强专业引领
1、转变角色,平等对话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教育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领,教学研究往往只能停留在一种简单的?低层次的重复徘徊?专业研究人员相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的长处在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有能力也有责任给予教师必要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转变传统的职业角色和工作方式,以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等诸多功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应走出“书斋”,密切与基础教育的工作关系,创新师资培训的模式,努力使教育理论走向应用化?实践化?教科研部门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最直接的专业引领者,更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转变职业角色,“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传播者,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催生者,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教研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这样的专业研究人员,才能成为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这样的专业引领,才能促进校本教研步入民主?开放与和谐的轨道,最终实现教学与研究并驾齐驱的理想目标?
2、深入教学现场,共同探讨对策
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研究,从问题的来源看,主要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从研究的过程看,着重于“做中研”;从研究的目的来看,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所以,专业人员深入教学现场进行指导,是专业引领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方式?实践证明,专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对教师的帮助最大?因为,只有当专业研究人员亲临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通过直接的观察,对现实中存在的?与教学实践有关的人?物?事件?活动进行记录?分析和推论,才能真切地揭示问题的真相,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样的场景中,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可以优势互补,专业研究人员可为教师提供与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方法建议?协助教师有效地处理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研究的旁观者,局外人,某项研究方案的被动执行者,由于一直生活在“现场”中,对“现场”的了解往往比专业研究者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并有着专业研究者所没有的切身体验,因而具有自己的独到的研究优势?专业研究人员如果能够珍视?利用教师的这种优势,及时?恰当地给予帮助,不仅能增强教师参与研究的信心,而且由于在研究中解决了自身的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挖掘研究的潜能,促进专业化发展?如此,则不仅是教师的幸事,更是教育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