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够的牛皮影娃子,思不完的故乡情

这几年我一直游走他乡打工,闲暇之际越来越喜欢回味家乡的那些人和事,特别念念不忘的是在老家大西北看牛皮灯影戏的情景。故乡永远有我无法丢失的乡愁,

牛皮灯影戏在我的老家,人们习惯称灯戏,灯影子戏或牛皮影娃子,因为灯影戏上所表演的人物都是用牛皮做的,很多人叫牛皮影戏。

在我的西北老家比较流行唱牛皮灯影戏,每年都要请来一台灯影戏说是唱还愿戏,其实是大家都想看看,过过秦腔戏瘾,一台戏大多要唱四个晚上才结束。

每年春节一过,正月十五前后演唱灯影戏班的人就要出发,可以开始唱戏了,他们轮流换班,转村走社,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唱,灯戏一直唱到农历二月二后,农忙开始就结束。

我从小就喜欢看灯戏,其实是图混火,看热闹,小时候看灯戏看不懂,戏唱的啥一句也记不下。后来长大了,慢慢能明白灯戏演唱的故事情节了,灯影人唱腔圆润甜美、独具特色,唱腔、道白全用地方语言,每台戏剧中几十个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高潮迭起,不少血战疆场的打斗场面惊心动魄,犹如千军万马鏖战疆场,令观众如醉如痴,自我陶醉其中。我特别喜欢看剧情苦的和有冤案的戏,常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自己心情也跌宕起伏,感叹不停。

这多年我一直打工在外,很少有机会看村里演出灯戏,享受灯戏带来的快乐的机遇却很少了,打工人一年四季就是这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身不由己,每年村里唱灯戏的时候我已经出门打工去了,所以对看灯戏总是念念不忘。

去年,我出门比较迟,有机会连续看了两台灯戏,一台是在临村大岔社看的,他们社人少,唱三晚上,一台是在我们自己社的,我们社要唱四晚上的,两台灯戏都是本村灯戏传承人高栓江的灯戏班演唱。

我先在大岔社看,后来接着在本社看,感觉还是没有看够的样子。

皮影戏一般在夜间演出。艺人以小杆操纵影人、道具,借灯光投影在白布作的“亮子”上。伴以音乐和唱腔。白天很少演的。

'咚咚锵,咚咚锵……”天刚擦黑,伴随着一阵铿锵急促、节奏明快的锣鼓声,皮影戏开场了。村民们拿着手电,扛着木凳纷纷占领“有利地势”,津津有味地观看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牛皮影娃)。灯戏开演了,一时间,光影里呈现出刀光剑影和人间百味。

村里唱灯戏先搭起一个简易的戏台,戏台正中,支起一块约两平方米的白色幕布。幕布后是一盏明亮的煤油灯。现在都用灯泡来照明,唱戏的一个在前台,用3根顶端缠着铁丝的木棍操纵着皮影,借着灯的光影,来表演一台戏,灯影人物根据戏剧的故事情节或坐行,或打斗,举手投足,栩栩如生。

看戏是村里人最快乐的事,一边看戏一边聊天,周围村庄的多年不见的人也可以借此机会一起聚聚的。

高栓江是本村的一位牛皮灯影艺人,他每年都在我们社演唱的他的灯戏,因为他表演的好,口头语言幽默,唱腔圆润,戏价便宜。他唱的灯戏第一个晚上是全社人要请神跪香唱三折神戏,然后开始是正本戏,主要演唱的是秦腔剧本的戏,以后三个晚上都是全本戏,最后一个晚上的戏要唱回神戏的,高栓江的牛皮灯戏演唱的笑点多,声音优美,他的戏班这几年增加了个女的表演唱生唱旦样样精通,一台戏看完回味无穷。

灯影戏其实完全属于大西北黄土文化艺术特产,地方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用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有的地方也叫牛皮灯影,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秦腔或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表演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当地乡土气息。

随着老艺人逐渐离世,现在留传下来会表演灯影戏的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牛皮灯影戏快要失传了。

在家乡的灯影戏已经申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皮影戏班子一般每班有演员五六人,人人连奏带唱,没有闲人的,主唱一个捉线子,也就是前台表演兼唱,其余人可以帮腔,有打鼓敲锣的年头节下,农闲时节,皮影艺人走乡串户,辗转演出。

家乡的灯影戏表演内容大多以神话传奇、历史故事,民俗习俗、伦理道德正能量教育人等为主,通过演唱告诉人们从善积德,孝道仁义是基本主题。灯影戏表演的大多是当地农民比较喜欢的,熟悉的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他们通过牛皮人物来宣扬孝道,感恩,做人道德的基本准则。

牛皮灯影戏是一人一物,性格单一,是忠是奸、是真是假、是对是错,一目了然,其中表演朴实无华,纯净朴素,爱憎直露,或粗犷豪迈,或婉转细腻,是民众性格的真实流露。

看灯戏其实真正懂戏的不多,来凑热闹的大人小孩多,图的是快乐。

牛皮灯影戏既有大众化又有相对专业化,在不足几平方米的布亮子后,几个人演唱一台戏,这里仅仅是观众来感受秦腔戏剧氛围的平台,铁杆的皮影观众多为听戏而来。能够听懂看懂、能体会出演唱艺术韵味才是最高境界。

我现在看戏特别喜欢边看边听,有时候完全沉浸在牛皮灯影戏表演中,完全剧情被带到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中去,看一场灯影戏也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享受。

一直念念不忘回味家乡的灯影戏,或许是我过于思念故乡的缘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