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青海走一遭,和印象中有什么不同?

作者:太子爷Titai

编辑:林小瓶


上个月去了趟青海,这是今年第二次到青海。这个地方走不腻,每每都有新鲜感,还有一股抹不去的苍凉。

这次青海之行本是出差西宁,两天就够。但因为想念苍茫的草原,和友人约好了,再加3日旅行。西宁是典型的省会城市,流水线一般,和兰州、石家庄没什么区别。

第一次来西宁的时候,唯一让我长见识的地方就是住的酒店——神旺大酒店。当时从机场大巴下车,和朋友一脸蒙圈的百度地图寻找方向,一同下大巴的当地人看出来了,问我:你们要去哪?“神旺大酒店。”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一个酒店的名字叫什么什么大酒店了。

当地人恍然大呼:近得很呀,就在这个大楼后面!他左手一抬,指了指和我们隔了一条城中河的大厦。

然而要过去,我们得穿过沿着城中河修建的大厦、桥廊。我和朋友带着箱子磕磕绊绊的穿过公园、桥廊,后面还跟了一位同从机场大巴下车,一声不发的陌生女孩。我猜她可能跟我们顺路,听到谈话知道方向一致就默默跟着,这事儿我也常干。

桥廊走到尽头,抬头望见一栋大楼,先看到旺仔喜庆的大脑袋,然后就是金色大字:神旺大酒店。

我是旺仔牛奶和奶糖的脑残粉,又孤陋寡闻,不知道旺仔也开了酒店。第一反应是:这么大的旺仔,这酒店是不是侵权呀?到了酒店楼下,Okay~旺旺集团开的。

酒店里有免费的旺仔奶糖和旺旺零食吃,比五星酒店还让人开心。朋友大我几岁,也没听说过这个酒店,问:“旺仔不是台湾的吗?怎么开到西宁了。”两个人暗自揣测:大概和奶源合作有关系吧。

所以后来我去台湾的时候也特意搜了神旺大酒店,真的有,免费的旺仔奶糖还是那么好吃。

这次同样还是住在这里,但西宁除了神旺大酒店便不再有惊喜了。虽说食物也很好吃,特别是羊排,但总觉得是在北京也吃得到的味道。

前两天被工作所累,在第三天真正开始转站高原时,才觉得真正到了青海。

司机清早七点半来到楼下。西宁交通便利,但去高原地带,特别是一路向西北,没有车是不行的。要么包车,要么得报旅行团。

如果说青海和我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就是我没想到真的如此苍凉。没来过青海以前,觉得无非是苍茫大地,广阔草原,我在电脑上也能看见。但真正一次又一次的来,内心的那份震撼和苍凉感就一次比一次更明显。

当然,我说的不是人丁沸腾的景区中心,而是汽车一圈又一圈绕过的山路,你可以望见远处的牛羊和草地上蹦跶着的地兔。

司机一路向西,先经过风化的黄土山坡,再经过葱绿的林子,再后来….下雨了。9月的青海是真冷啊,堪比北京的12月。塔尔寺的海拔还不算高,但天气渐转阴霾,已经起了凉风。我穿上加绒的外套,又披上前一天在西宁小吃街花50块买的围巾(上了拉脊山才知道,这条围巾在山上才卖40

)。

一路先到塔尔寺,开过拉脊山,再到青海湖,夜晚在茶卡盐湖附近住下。第二天清晨去盐湖。

青藏高原地区的佛教僧侣也吃肉。因为高原地带的气候关系,僧侣只吃素无法维护身体机能。

对塔尔寺最后的记忆是出门后在寺门口买了个青稞面包。小时候读课文对青稞的印象很深,虽然这个面包依旧是白面为主烤成的,也还想尝尝。

或许高原谷物有些神秘,寒凉之地生长的谷物会不会更粗糙?更坚硬更难嚼?不会。

为了人体热量,整个西北地区都吃肉居多。然而中国五谷:稻(水稻)、黍(谷子)、稷(小米)、麦(麦类)、菽(大豆)在这个地方并不罕见,特别是小米耐旱早熟,适合高寒地区的人们充饥。

几天的午餐都在农家小馆,和老家东北一样,这里的菜大碗又便宜,满满的羊肉牛肉。实力诠释经济实惠四个字。

昆仑山养活了整个西北地区。所以即便是在神话中,西王母和昆仑山都处于极高的地位。现实中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凉,这里的动物也需要御寒,肉肉出了名的高蛋白高脂肪,不腥不膻很好吃。北京也有几家烤全羊的馆子打着“高原羊”的名号,生意真的不错。

油菜花田就不多说了,本是很美的,但拍照的人一多就失了韵味。

现如今整个青海地区旅游业发达,被开发的景点为当地人提供的工作岗位,有班上就有钱赚。牧民和农民每年畜牧种植要承担很多压力和风险,每个月如果能上班,就有份让人安心的收入。

整个青海湖很大,环湖开车都得开一天。所以如果没有当地人带,游客去的大多数景区只是划分出的湖边一小部分开发区,比如二郎剑景区等。景区倒不大,但景色是挑选出来的,山坡上建有房车旅馆,住在这里,清晨可以看到从青海湖爬起的太阳。

整个中亚地区的咸水湖都因为地质变动形成。青海湖的成因和中东的死海、里海也一样。

在亚欧板块未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之前,青藏高原地带本是一片海域。百万年前板块碰撞,青藏高原渐渐形成,原先的海水和盐分就保存在这片地区,镶在地下和岩石内。

神话和历史中将青海湖称为“西海”,200万年前,青海湖还是个淡水湖,因为有雨水和黄河水流入。后来板块碰撞的愈发紧实,周边的山地日渐隆起,倒淌河被堵住倒流至青海湖。湖水闭塞,地下的盐份浅浅析出,就变成了咸水湖。

但好在,里海、红海和青海湖看起来还是片水。

青海湖周边还有很多浅滩、水塘,咸度高到一眼望去全是盐。比如察尔汗盐湖和茶卡盐湖,它们和青海湖相比,就是个泡着盐的浅滩池塘,湖底满是是白花花的盐。

茶卡盐湖被当地的旅游局开发成了“天空之境”,这话不假。相比于青海湖,我倒觉得茶卡盐湖真有几分韵味。面对雪山,美不说,产出的盐还能带动经济发展。

以前写过一篇盐在人体中的作用,想了解盐的科普知识可以直接去看,这里就不多说了,齁得慌。

总之整个北方地区口味都偏重,虽然重油重盐对身体不好。不过有一点得承认,就是东三省、西北和山东地区都是重口味的地域,这些地方的人们身形高大也是事实。

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有一种湟鱼,生长在青海湖里,没有鱼鳞(像泥鳅?)。目前是国家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这种鱼之所以珍稀,原因不只是人为开发、环境污染、天敌变多,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湟鱼的生长速度极慢,繁殖能力又很低。

湟鱼有一种世间罕见的生存目标,就每年从下游逆流游到源头去产卵生子。鱼儿逆流而上是多么辛苦的事情啊!能游到源头的鱼只有少数,外界环境稍稍变化就会影响他们的繁殖。

当地周边的小餐馆会为客人推荐这种鱼,虽然不知真假,但人嘛,总想尝点吃不到的东西。我和友人没有这种爱好,没点。

司机师傅很有心,下午特地把车开到了一条河边,带我们去看逆流而上的湟鱼。泥鳅一样光滑的身子,逆流而上的拼命游,稍微吓一下,退回好几米。

清朝有关于湟鱼的文献记载:“鱼产于青海,名曰湟鱼,冬夏两季取之以售于西甯、兰州带”。实际上据史料记载,古时青海藏族对于湟鱼心怀崇敬,因其神圣而不食用。

其实说青海,有说不完的话。回想几次来到这里,第一次走马观花,连个回忆都记不起。第二次、第三次,浅浅有了概念和认知,知道自己在哪里,在看些什么。

大概是崇敬广阔苍凉的地域,总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仅看几眼远远不过瘾。最好是了解到可以炫耀,那才能满足我的虚荣心哩!

打开新世界的那只牛角面包

童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