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饭规矩大得像闺女出嫁,对Jasper来说过分不?
先是Jasper将碗放在桌上时,碰出了声音,外婆立马说:“请你把碗放在桌上时,动作轻一点。”
在后来吃饭的过程中,应采儿与婆婆又严肃地对Jasper进行教育:
饭粒不能掉在桌上、筷子不能直接放在餐桌上、要坐端正、吃中餐的时候用筷子,桌上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能挑食,不能吧唧嘴,碗里的东西要吃光……
应采儿在育儿方面,一直都是严格与温情同在。
朱丹吐槽她太严格了,应采儿说:“这都是基本礼仪!你知道多少父母在外面被人家嫌弃吗?”
没有规矩的小孩,容易失去规则感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片段,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大概七八岁左右;
其中一个乖巧地等着大人先动筷,面前有什么就吃什么,吃饭规规矩矩;
另外一个小孩,则不停地扒拉着盘子里的菜,并且霸道地只挑自己喜欢的肉吃。
当盘子里只剩下最后一个鸡腿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认为,鸡腿就应该是他的。
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从行为来看,第一个小男孩行为举止之间显示出礼貌、有家教,他的妈妈在旁边也坐姿端正,与他说话时放低声音,避免打扰到其他人。另外那个透着一股妄自尊大的小男孩呢?他的妈妈也不停地把菜夹到他碗里,纵容着他的一切行为。
餐桌礼仪的背后,透出的是这个孩子的教养,反射出的是他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对他的教育。
赵丽颖在《中餐厅》中吃饭时用筷子扒拉菜,随后网友吐槽不断。
这些规矩的背后,是面对不同事物的规则,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秩序,是个人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
有规矩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在内心形成一种规则感,懂得尊重、懂得敬畏,懂得遵守、懂得进退,他们更容易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态度;而内心没有规矩的小孩,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不懂得规律何在,会因为“无知”而“无畏”,对于周边环境和他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危险。
别让孩子长大了说:“我也不想这样”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2岁以前,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并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2岁以后,孩子进入规则敏感期,并且开始具备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到了第一个“独立期”。
也可以说,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不要有“他还小,等长大了就好”“童言无忌,他什么都不懂”等等这些思想,孩子每天所看到的、经历的,都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侄子今年2岁多,是我见过吃饭最乖的孩子。
他能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小餐椅里,规规矩矩地吃完一整碗饭。
尽管对餐具的使用并不是那么灵活,但他不像我见过的其他孩子一样,需要通过看手机转移注意力才能吃饭,有的还跑来跑去,大人就端着碗追在后面喂。
这得益于表姐对他的教养方式,从侄子能够坐稳开始,无论喝水、吃饭还是吃水果,他都必须坐进那个小餐椅,吃完了才能起来。
对他来说,那个蓝色的小餐椅就是他固定的“吃饭的地方”,并且必须要吃完了才能离开,才能做其他的事情,这种规矩在他的意识里已经固定。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2》中,何洁家里有一块小黑板,给4岁的七宝立了七条家规。
我们并不是要通过立规矩来显示作为家长的权威,而是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监护人,我们需要在孩子养成行为能力的阶段,帮助他理解“边界”。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孩子刚入学时老师都会教的,因为生活习惯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社会交往,特别是当一个人进入婚姻生活后,各种生活细节暴露无遗。
《不可思议的妈妈2》
闺蜜总是因为不同的生活习惯跟老公吵架,老公成长在那种大大咧咧的家庭,说是大大咧咧,其实也有点不太讲究。
同一块抹布可以擦桌子和地板,吃东西总是漏了一桌子,一个水杯可以好几个人共用。
在一次激烈争吵过后,老公无奈地说:“我也想改,可是我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很多东西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要改真的需要很多时间。”
成长是不可逆的,当一个孩子渐渐成长,他的大多数行为模式、思想习惯都在随着他长大,即便他已经意识到这样不好,但要改,已经很难了。
所有的自由都是以规则为前提
《给孩子立界限》一书中说,“养孩子这条路,可以比作让孩子在护城河上走。你要在两边设置界限,让孩子掉不下去,这是家长的职责。”
生孩子只是父母的开始,我们只是生育了一个新生命,而养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养育不仅仅是我们要陪伴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更要通过教育来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规则感、有教养的人。
给孩子立规矩,首先要划定规则的界限,并有明确的态度和表达。比如,在做完作业之前不能看电视,这是你们之间的规则。
那无论什么时候,这个规则就像一条线一样,立在“没做完”和“做完了”之间,没做完作业之前是完全不能看电视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孩子撒娇也好,耍赖也好,家长都不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