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园林的点睛之笔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综合的艺术杰作,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园林与书法的结合,营造出了自然山水的人文情趣,对于提升建筑的格调,阐发园林的意境,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

中国的园林为什么能够让人陶然自得乐在其中,“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陈从周《说园》)园林里的书法墨痕往往是洞悉园子主人的人生密码的钥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法以飞扬的生命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结在园林建筑之上,激发着人们的联想,氤氲出物我同一的超然境界。大凡古典名园,如果没有书法,没有文化名人的墨迹,是很难成为名园的。当我们在园林中驻足欣赏那些前贤题留下的墨迹时,不仅会增加对园林历史文化的了解,更会享受到无尽的人文意境之美。

绍兴有座沈园,是建于宋代的私家园林,系由当时的沈氏商人所建,园林在营造上并无奇特之处,但因有了一首陆游的题壁诗和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名声远播。陆游20岁时娶了表妹唐婉为妻,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生活美满。可是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逼迫陆游离异。迫于母命陆游忍痛与唐婉分手。后来陆游31岁那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踱步沈园之时恰与已再婚的唐琬夫妇不期而遇,触景生情,陆游即兴吟出一首《钗头凤》书写在沈园的墙壁上,词中痛惜“……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唐婉见此词后不久即因内心压抑忧郁而离世。史载陆游60岁以后还三次来到沈园怀念唐婉。随着光阴的推移,沈园的主人已多次变异,而到这里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人们看重的不在于沈园的景致,更是来看陆游的诗并回味那个神话般的爱情故事。

绍兴的兰亭,本也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园林,而由于有了王羲之的故事和他的那篇千古书法杰作,使之成为千百年来书法家及游客的朝圣之地。《红楼梦》中有一段贾政带人巡视刚竣工的大观园的记述,贾政在园子里说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一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断不能生色”。这也从另一个视角说明了书法对园林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园林与书法皆源于“意象”,都是道法自然、取象自然,同为象征中华文明的符号系统。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浓缩的名胜,既有山水草木,又有人文题咏,从而使之成为可以居、可以观、可以游、可遐想的,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和谐空间。

“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实以诗文造园”。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和人文“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文“景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书法又是人文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书法所表达出的文学意境和内涵,正是一座园林之灵魂所在和精神所系。

书法所蕴含和表达的思想内容,在园林的建造和观赏中有外显和内化的功能,所谓外显,即具有纯粹视觉欣赏和信息传达上的意义,而内化则是园林可以借助书法,沟通人与物、人与境,使园林与书法表达的两种“意象”产生互相提示产生共鸣的作用,从而引导游者达到某种意境。书法艺术之美与园林意境之美,互相依存、互渗互融,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如胶似漆不分轩轾。这种内外两个方面的功能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从而在园林欣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书法在园林中既是艺术的装点,又有着文化上的功能和装饰作用。园林上的书法大多不是以通常的纸墨形式呈现,更多的是经过工艺的制作,以匾额、楹联、屏版、砖雕、书条石等工艺作品的形式再现,作为一种经过加工转换的艺术品,成为园林建筑的构件和景观的一部分。很多名园中的名家字迹,真草隶篆琳琅满目,俨然就是一座书法艺术观赏馆。

陈从周在其《说园》里这样谈书法与园景的关系:“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既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可见园林中的书法有着点题的功效,其功能有似于题画诗,起到点睛、引导、提示的多重作用。这种书法意境的营造集中体现在了匾额,楹联上,一入园林,触目皆是。游园有动静节奏,凡有书法点缀之处,皆是需要静观凝思之处。匾额楹联上的书法,是一种“作为传达旨趣、透露景境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意境的手段,是景的诗话、心灵化,是对于景境意象和心灵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

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诗意情景,几乎与园林同生共存,相生相伴。正是书法的点缀、渗透与生发,使园林的诗情画意更加具有中国式审美,更加契合中国人生活哲理的诉求。

园林的观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书法修养,方能领略到园林与翰墨之间的美妙之处。在杭州的灵隐寺和飞来峰之间,有一孔冷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来此时,曾在冷泉亭上题写了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为此胜景增添了许多文化趣味。到了清代,学者俞樾来此见董其昌的书联,颇感有趣,于是对题了:“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自觉得意便问随行的夫人如何?其夫人也是腹有诗书之人,答曰: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尔后两人相视而笑,此一趣闻又为冷泉亭增添了无尽的文学魅力和人文色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园林中往往会有一些谐趣的“别字”,很多都是另有寓趣的雅意及哲思所为。如“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相传是康熙皇帝有意而为,以示此避暑之“避”非避难之“避”。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风流宛在”匾,其“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其实正是题写者故意要表达强调“宛在”意境的神韵之笔。

“似此园林无限好”,书法的神奇与美妙,已成为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

作者:罗杨

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中国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速读丛书》《警世格言.传统文化名言》《中国历代帝王陵》《守望乡愁》《守望中国节》《守望古村落》《罗杨书法作品集》《罗杨摄影作品集》等。


来源:建筑与园林艺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