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屈(qǚ)”的委屈
屈,委屈。这个,没啥可说的。都懂的。
但皖北村人说起它,发的是“qǚ”音。语气拉长,有那么点儿“u”形的意思,意味就真的屈了。
乡间的孩童,受了委屈,或者爹妈不给买一样他心心念念的啥东西,或者大人走亲戚不带上他,他呢,眼泪汪汪地在一边憋屈。这还是好的。不好的呢,就拉开架势,放声大哭了。
哭过之后,还不消停:眼泪水在眼圈里打转,还伴着似乎喘气或者歇息的打颤。这么个状态,旁边的人都会说,你看他“屈”的。
受了委屈,叫屈。是不是可以简称为受屈了呢?才不是。皖北乡人说出来的“受屈”,另有意涵。
孩子打小少人管,没人问,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这才是受屈。这样的情况,多半是有着复杂的原因。或者父母离异,或者爹妈不全。总之,给人的是一种可怜相。旁边的邻居提起来,都直“咂”嘴,活着唉声叹气。自己家做了啥好吃的,免不了周济他一些。
上了年纪的人,没人照顾。吃饭,凑合;穿衣,免不了脏兮兮。生了病,更是难上加难。连喝口水,都不容易。他们也说,这也是受屈。老人受屈,通常是晚辈不着边际。
屈,有屈才,屈就之说。这其中,有人与人之间的客套,也有对别人的敬意。皖北人直爽直白,没有那么多曲里拐弯的小心思。他们在这个意思上,说的是“屈料”。举例说,某一根木头做家具,锯下的的边角多,就是屈料了。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使用物品,总是以不屈料为其中的一个原则。这也许因为,他们祖祖辈辈,节俭惯了。所有的浪费,他们都心疼。如果不能避免屈料,他们也舍不得扔掉,想方设法在另外的场合下用上,才能安心。
这些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按理说,受屈的孩子,受屈的老人,该不见了吧。但事实上反而多了起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有几个不是在家受屈的?年轻力壮的,都只顾在外挣钱,顾不上孩子,顾不上爹妈了。
而在老老小小受屈的同时,“顶梁柱”们也都成了受屈的一族。他们得一趟一趟地往家里跑,来来回回的车费不说,跟老板请假都是个事。无节制地请假,扣了工钱是小事,弄不好要叫人家炒掉饭碗子。他们的屈,他们的苦,又跟谁说去?
每一回回村,我见那受屈的孩子,由不得地湿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