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 年二月份的最后一天,恰好是周日。趁着周末休息时间,我做了简单的月度复盘,梳理了自己本月在读书方面的收获与不足,而在《春节期间,我读过的书和写过的文章》一文中已总结的就不再赘述。在读书方面,我除了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成事》,和《专注力》之外,还听完了《冯唐成事心法》,读了两遍《如何阅读一本书》和一遍《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我就重点说后两本,说说如何读书和选书。早在 2014 年,我就买了艾德勒和范多伦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无奈当时读不进去便束之高阁,直到今年钻研读书法之后才认真读完。没想到70年前出版的书,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尤其书中提出的阅读四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其中较为实用的分析阅读,教会我们如何从三个阶段深入理解一本书。第一阶段是找出书的框架,用拟大纲、分析作者意图、书的分类等透视一本书;第二阶段是找出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通过找关键词、抓主旨、梳理主旨的论述逻辑等诠释一本书。第三阶段是客观地评判一本书,而不是跪着读或全盘否定。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要有理有据地指出作者的不足之处,比如他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论述不符合逻辑和分析不够完整等。只有读懂了,我们才能如此批评,否则就是带主观情绪去评判,对作者是不公平的。另一本是李源的《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这是一个失败的书名,不过内容却是好的,作者提出的极简精读法和我的想法一样,多花时间找出值得阅读的书,一读再读,而不是猎奇式地刷阅读量。那么应该如何选书呢?本书给出了答案。
第一个方法是「五位一体法」,简单来说是从作者的背景、师承、对手、核心论点和代表作来选择要不要读一本书,哪本书更值得读。如果某一本书连这五个方面都无从查找,就不要浪费时间阅读;或者已经读过同一类书了,即这五个方面重复或者接近的书也不值得读。下面这张是书中以《反脆弱》为例的截图:
二是某一个领域只需读三个人的书。一个是开创者,一个是分歧者,一个是综合者。开创者一般是开山立派之人,他写的书不一定完美,却提出了许多待后人去完善的问题;分歧者并非意见分歧,而是在开创者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学派,或者改进导师方法的继承者。而综合者是某一阶段的集大成者,在开创者和分歧者的门徒们吵得不可开交又胜负难分时,就需要一个集大成者出来整合,让一门学科的研究又往前跨一大步。比如人类学领域,詹姆斯·弗雷泽于 1890 年写出了《金枝》,成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后来马林诺夫斯基受到了启发而转向了人类学研究,并提出了民族志的写法,要求人类学家必须到研究地住上一年半载,和当地人同吃同住,才能写调查报告和论文。我在念书时曾做过不少次田野调查。可是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写出的《菊花与刀》却没有到达田野调查现场,而是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写成的,单从本书写作来看明显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类学家(当然,她十分注重实地考调查,曾做过大量的印第安人田野调查),可这本《菊花与刀》仍是以一本分歧者作品。而费孝通先生用从授业恩师马林诺夫斯基学到的田野调查方法,写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他自然十分重视田野调查。不过他十年之后写成的《乡土中国》则是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的结合,两者并重,称得上中国现代人类学研究综合者的作品。可见用以上这两种方法选书读书,就可以避免读一些或重复或者不值得读的书,把时间花在容易形成知识体系的书上,也避免买不必要的书。当你在买书时,就可以用这两个方法筛选哪些书该买,哪些不需要买,大大减少了金钱的浪费。当然,刚一开始做到辨别谁是开创者,谁是分歧者,谁又是综合者比较困难,不过关键的一步不能少,即在买书读书之前一定要查阅作者的信息,把他的背景、师承何人,有哪些核心观点,他为了反驳谁而写的,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先读哪本)等弄清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知道自己要不要读这本书,还是读作者的另一本书,抑或直接读他导师的书,也顺便把他对手的书也买来,对照阅读。如此一来,读书才有收获。纵观本月我读过的几本书,大部分是工具类书籍,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这跟我写作方向大有关系。我在二月份共写了 27 篇文章,除了四份小书单之外,都是与读书方法相关的文章。不过,我除了在年底前完成主题阅读任务之外,还是适当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历史书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