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低调的奢华
由皇 室贵 族和士族阶 层倡导示范,然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推广民间。黄花梨不温不燥,不卑不亢,不寡不喧,特别适合打造简洁凝练的素身家具,在显现自然本色的同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香气暗含,历久弥醇,与人的气息彼此交流,相融相通。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空灵飘逸,与中国水墨彩墨异曲同工;景自天成,与各种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千百年的风雨铅华,日晖月映,在她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台风扭曲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杈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等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路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产生包浆的黄花梨光泽愈加成熟收敛,其气质更可满足文人雅士韬光养晦的境界追求。
20世纪50年代王世襄等专家参与、制定了关于紫檀、黄花梨等明式家具不得出口的法律规定。1985年家具外流高潮时,王先生再一次向文物部门呼吁,而家具商贩却完全无视此规定。一件紫檀条桌在海外拍卖价高达32.5万美元,相当于270万人民币。海内外价格间的差距,已无法阻止中国古典家具的外流。1985年后,市场偏好苏作、广作、京作的明式家具,至80年代末由于市场硬木家具货源减少,江苏、安徽、浙江、山西以及福建泉州、厦门的明式柴木家具,成为向外倾销的主要对象。至90年代初这类极 具中国民俗风味的民间家具开始走入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国际拍卖行,约占每场拍卖古董家具的30%以上。台 湾古典家具商近年在大陆设厂收货修复,拉回台 湾后举办专 业讲座,煸情促销。台 湾人开始讲求陈设古董家具,显露出中国人对自己民族艺术的理解。
明清家具的收藏,从材质上讲,有“一黄二黑三红四白”之说。黄指黄花梨,1996年,一件黄花梨大座屏以100万美元被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创下纪录;黑指紫檀,2003年,一件紫檀十二扇屏风以2300万港币在香港索富比拍卖行拍出,再创新高;红指老红木、鸡翅木、铁力木等。这三者是硬木。白指柴木(又称白木、软木),包括楠木、榉木等。
近年来对于市场上的古旧家具我很少去关注了,因为作假、作伪的太多,而且这种作假手法属于粗制滥造的类型,一眼货的档次,从造型、工艺到装饰等等往往都不对。另外还有些是旧家具,例如清末或者民国时期的民间杂木家具,但是档次太低,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我觉得"古旧家具"和"古董家具"这两类家具不是一个意义,也不是一个级别的,一定要分清楚。
家具,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中,是随着人们起居方式的改变发展而来的。从古至今,由席地而坐到今天的垂足而坐,家具的形式不断发展,到南宋,家具品种和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日益精湛。发展到明代,在文人参与推动下的家具影响力极大,使得当时的家具大放异彩,是我国传统家具最辉煌的时期,并且延续到清早期。但乾隆之后,因为受满人文化影响家具风格大变,家具和其他工艺一样,开始大衰退。所以,从中国几千年来家具的整体发展来讲,明晚期至清早期这一百来年的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家具大多工料精良,艺术价值极高。后人将这个时期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也称“文人家具”。
鸦片战争以后,清式家具不仅用料做工日渐粗陋,形式更是拙劣。现今国内很多园林收藏的清晚期家具,多属此类。其中尤以光绪皇帝大婚、亲政时置办的一批硬木家具最为典型。这批家具有的出自北京的几个木器工场,有的从香港和东南亚采办而来,其造型粗俗,雕饰繁滥,令人难以相信竟是皇 家使用的宫廷家具。垂至清末,清式家具与清王朝命运一样,哀败末落,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对于初入收藏市场的古家具投资者来说,要多学、多看、多练。投资者要多学一些古家具鉴定的专 业知识,到家具博物馆、展览馆多看实物,在实践中练出一双能够鉴别真假古家具的慧眼来。只有这样,初入市的收藏者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对古家具的鉴赏能力和鉴别水平,使自己在古家具收藏市场中觅到投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