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 | 先生系列×郭京飞

「先生系列」

X

朗读经典名篇,记录先生风骨

为你读诗《先生》系列,既为记住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星光”,也为记录这个时代闪耀着精神之光的人。以“先生”之称谓,致意知识、文明与精神,并希望他们能成为今日之“时尚”。

▾  点击收听  ▾

第五期

·

汪曾祺:我需要一点花

策划:张炫 |朗读:郭京飞| 编辑:三十

(这是汪老先生画的花花哦)

醒的并不晚,只是不想起来。有甚么唤我呢,没有!一切不再新鲜。叫一个人整天看一片麦田,一片绿,是何等的惩罚!当然不两天,我又会惊异于它的改观,可是这两天它似乎睡了绿,如一个人睡着了老。天仍是极暗闷,不艳丽,也不庄严,病态的沉默。我需要一点花。

我需要花。

……

醒来,仍睡,昏昏沉沉的,这在精神上生理上都无好处。

下午出去走了走,空气清润,若经微雨,村前槐花盛开,我忽然蹦蹦跳跳起来。一种解放的快乐。风似乎一经接触我身体即融化了。

听司忒老司音乐,并未专心。

我还没有笑,一整天。只是我无病的身体与好空气造出的愉快,这愉快一时虽贴近我,但没有一种明亮的欢情从我身里透出来。

每天如此,自然会浸入我体内的,但愿。

对于旅行的欲望如是之强烈。

草屋顶上树的影子,太阳是好的。

选自《活着,得有点兴致》

酷威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 《黄油烙饼》《葡萄月令》等

汪曾祺先生是个快乐的人,至少在文章里,他总是愿意以恬淡自然、潇洒快意的面目示人,极少出现上述文章里那样百无聊赖、闲愁万种的一面。可正如先生说的:“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于是,先生即刻开始为自己想办法——“我需要一点花。我需要花。”

今天,便从“花”开始,和汪老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谈”,聊一聊如何在沉闷的生活中拯救自己。

人为什么会“需要一点花”呢?

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势欲喷吐而出。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选自《汪曾祺先生的话》

:现下年轻人总感觉生活沉闷无趣,您有什么好方法?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
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好临时“改戏”。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选自《自得其乐》

:心下浮躁时,您又会做些什么呢?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选自《“无事此静坐”》

:近些年来,大家很喜欢您的作品,认为读您的作品是一种悠闲的享受。您怎么看?

提倡悠闲文学有一定的背景,大概是因为大家生活得太紧张,需要休息,前些年的文章政治性又太强,过于严肃,需要轻松轻松。但我以为一窝蜂似地出悠闲小品,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偏偏有人(而且不少人)把我的作品算在悠闲文学一类里,而且算是悠闲文学的一个代表人物。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我写的《陈小手》,是很沉痛的。《城隍、土地、灶王爷》,也不是全无感慨。只是表面看来,写得比较平静,不那么激昂慷慨罢了。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选自《老年的爱憎》

:最后再对一些喜爱您作品的文艺工作者或文艺爱好者们说点生活建议吧~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选自《口味·耳音·兴趣》

注:以上回答,均整理自汪曾祺先生的文章。

编辑|三十 校对 | 西格玛
头图 | 汪曾祺先生照片
配乐 | 梅舒涵《夏末随想曲》《十年后的我们》
(0)

相关推荐

  • 汪曾祺笔下的“老舍之死”│纪念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太平湖畔坐了整整一天.第二天清早,有人在湖里发现了他的遗体.二十年后,汪曾祺先生以短篇小说<八月骄阳>构拟了老舍自杀前后的情境-- 八月骄阳(短篇小说) 文│汪 ...

  • 读汪之路,惊喜不断——《如看草花:读汪曾祺》出版

    近日,青年作家毕亮的新著<如看草花:读汪曾祺>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汪曾祺之子汪朗为该书作序推介. 作为新疆伊犁州文联<伊犁河>杂志副主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获得者,毕亮 ...

  • 汪曾祺逝世24周年:他笔下最精彩的20句话,每一句都好戳心!

    最近,"内卷"再次受到了广泛讨论.职场.学校.婚恋等生活场景中存在很多大型内卷现场,如果你拒绝参与其中,就会被打上"卷心菜"的标签. "内卷" ...

  • 笨拙的我(散文)

     汪曾祺谈吃,先生尝过的食物都成了美食."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这是金庸先生的语言.现代作家中汪曾祺的作品是读得多的,尤其谈吃一再的品读,除了语 ...

  • 寫散文實在太「奢侈」了──龐余亮跨洋訪談小記 | 九歌文學誌

    <半個父親在疼>是龐余亮第一本自傳體散文,作為書名的〈半個父親在疼〉寫於父親過世七年半才落筆,在回憶中與在天上的父親和解,與寂寞的農村童年告別,把故鄉帶在身上,透過與九歌總編輯陳素芳的跨洋 ...

  • 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搞得很热闹,规模很大.很隆重,对戏曲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会有推动作用.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这么热闹一场就过去,可能削弱其现实作用. 京剧有危机, ...

  • 汪曾祺:人已走 茶未凉

    今年出版的新书中,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频频出现,这就是已经离世23年的汪曾祺先生.在世时只想"悄没声地"写点儿东西的汪老怎么也没想到,去世后的20多年间自己竟成了畅销书作家, ...

  • 汪曾祺:人走上坡路,要有这三种能力

    文 | 百合花开 · 主播 | 安东尼 十点邀约作者 汪曾祺说:"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一开始,我无法理解. 近日,读到汪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七载云烟

    相关资料版权归属原作者 汪曾祺:七载云烟 天地一瞬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做斗南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