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答题注意事项,一定要看!

一、名词解释
 概述 
名词解释时有时无,有的话是3~5个名词需要解释,最好是按照参考教材中的定义作答,准确最重要,然后扩展相关内容。但是往往这部分题目答得越标准规矩,越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答题时候注意写重点要点即可,如对于一个流派,写完时期、创办人、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流派的特点、消亡原因等等即可,踩点给分,不会说的适当说模糊点,千万不要把人物或者时间搞错,有错误的话扣分严重。微信公众号:汉语言文学考研大本营
名词解释的考察算是有些规律的。通常来讲,一些经典的名著,常考的如《红楼梦》《水浒传》类似的相关考题不会拿来考名词解释,而会把一些稍微偏一点的但有在硕士生考察时不好深度出题考察的,比如像明清的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这样的流派容易被考察,复习的时候需要记忆一些关键词,但无需去深度复习。名词解释属于认知型题目,所考题的对象易于提取出来一个点,比如人物,比如作家,比如作品集,比如文学派别,比如文学期刊,而那些经典作品的深度考察或者比较探究,不会出现在名词解释当中。
总分总结构 
一般来说,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你需要用到'总分总'结构: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对这一名词给出一句概括性解释,截止了当地告诉阅卷老师,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对这个名词展开具体论述,往往是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时间、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原因等,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结尾句,一般涉及该名字的意义、价值、影响等,既算是一个总结,也算是一种拔高。这三部分,完整连贯,缺一不可。
微信公众号:汉语言文学考研大本营
 5~6分钟,150~200字 
正如前文所述,名词解释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论述和分析,无需长篇大论。根据测算,一般一个名词解释用时5~6分钟,篇幅150~200字最为合适。利用上文所提到的总分总结构,一段答下来即可,无需再分段。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规划考场上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名词解释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简洁为上,答得事无巨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反而违背了设置这一题型的初衷。
微信公众号:汉语言文学考研大本营
 踩点给分 
同所有的主观题一样,名词解释也是踩点给分的。一般来说,'总分总'结构的三段论基本能保证答题结构的完整,但在'分'的部分,要答的点比较多,可能会有遗漏,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全面记忆。此外,话语要简洁明了,每一句话都说得明确,说在点上,切忌模棱两可、重复啰嗦。
微信公众号:汉语言文学考研大本营
 整理与积累 
要想答好名词解释,除了掌握考场上技巧外,还需在平时复习过程中注意整理和积累。一般来说,容易出名词解释的考点都是比较好判断的:首先必须得是名词,动词或其他词不会拿来出题;其次都是重点,比如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制度、原理、法规等;其次是有话可说的,如果一个词书上只是提了一提,并没有展开论述,一般不会考,因为'无话可说'。通过以上三个特征的判断,你基本能做到对本学科的名词解释心中有数,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就有意识地积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整理并记忆,到了考场上就会轻松许多。
微信公众号:汉语言文学考研大本营
答好名词解释,既是考场上拿分的关键,又是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记忆,是文科类考研专业课必过的一关。希望小伙伴们都能重视起来,把名词解释的分稳稳握在手里,专业课妥妥通关!
二、简答题
 概述 
简答题一般是每个10多分,答题注重条理性,两套试卷合计10个左右,一般考的都是基础知识,不会很难,只需叙述出自己的理解就好,答案不求奇,但求稳定。答题时候直接切中要害,直奔给分点,多给作品例子来回答,会增强说服力。答题时候用1)、2)、3)类似要点标注,重点要点一目了然,方便老师给分。简答题,字数不要写得太多,能围绕题眼简要答出关键信息,适当举例子即可。
简单题其实只是比名词解释题目相对复杂了一点点,在答题的时候两三段就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了,千万不要像论述题目那样写很多。这点要特别强调:文学考研试题其实大多数考生都有很多话说,因此在简答题上我们总希望能够考官识得千里马,恨不得将肚子里的所有墨水都给考官展示看,但注意啊,简答题只是开始答答题的开始,千万不能动辄大几百字,要有条理地作答,能够回答清楚简答题的内容就可以啦,写多了后面的时间是不够用的。一般来说,考研专业课的答题纸都是白纸,自己写答题序号,基本上每单页答1题。如果感觉没有写完,可以适当在写下一题的时候与下一题空出几行的距离,以便于到最后可能的补充。
简答题是诸多专业课考试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想多拿分,考生就必须掌握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策略,有的放矢才能拿高分,下面针对简答类题型分享6大技巧,大家学习参考。
 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