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川道里的爷爷
川道里的爷爷
川道里的爷爷
一
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的下着,飘落在川道里的梯田上,不一会,远处的黄土,枯草,树枝上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白雪,白茫茫的一片。
这是关中平原上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小村。
小村坐落在秦岭南麓一个川道旁,由于地质的震荡和凸起所形成,小村的两边是黄土坡,一台一台的梯田延伸到天边,村的南边是一条不宽的小河,弯弯曲曲,悠闲的,不急不慢的流入渭河,这条河发源于上游深山里的清水河,绵延几十公里 ,在这个小村村口处交汇,好像蚯蚓一般蜿蜒向前。后人便给它取名“沋河” (关中人把蚯蚓用土语称作:沋兖) ,关于沋河的来历,说法很多,不过我还是相信文中的说法。有了水,这个平凡的小村便有了几许灵气,加之古时候曾出过一个殷皇后。所以后来人们就给村取名“殷家沟” ,以追溯古人遗志,爷爷便生活在这个村里,而且一生活就是一辈子。
说是爷爷,其实是我的二姥爷,
时逢五十年代初期,也不知道是何缘故,外公家便把二姥爷过继给了这个村一户人家,当时二姥爷大约不到二十岁,现在想想,大概是外公家当时家境困难,少吃少穿,为了生计,找一户尚好的家境过继他人,也好有个温饱。二姥爷的创业史便是从来到这个村里后开始的。
雪越下越大,上坡的土路上已铺满了厚厚的一层白雪。踩上去滋滋作响,远处坡边的柿树,没有採摘完的少许柿子零星般的在白雪纷飞的映衬下,分外妖艳,红红的。为这刺骨的冬日平添了几许温暖。
二
五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个缺衣少穿的年代,建国后期进行的土地革命,唯成分论,破四旧等运动红红火火,人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人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往往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大修水利,大家饿着肚子也要为社会主义添砖增瓦。为人民服务是当时的标准口号。
二十多岁的爷爷恰逢这个年代,在农村,他可是村里的青壮劳力,村里所有的重体力劳动,都需要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去干。平复土地,开荒建田,引水浇地,种植树木,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完成。
爷爷是勤奋的,好学的,上进的,爷爷来到这个村里不几年,由于能够带领大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并且做了几件堪称完美的农田开垦工作,加之人缘极好,能够动员大家团结一致,去完成村里各项任务。不久,爷爷便被提名村委会干部。随后几年,爷爷被正式任命后,干劲就更大了。一连好几年都是乡里的优秀村干部。
对于农活,爷爷在村里算是“一号能人”了,无论土地规划,耕田劳作,种菜饲养,大修农机,建房盖屋,红白喜事,都离不开爷爷的身影,也许是经历的多了,爷爷的想法也就多了。怨就怨当时的国家政策过于死板。过于谨慎,致使爷爷满腔的热情得不到充分发挥,一度爷爷曾是迷茫的。
时代造英雄。在爷爷的那个年代,带领大家填饱肚子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每年秋后,爷爷便会把他种植的,刚脱粒好的新鲜大米送给妈妈一些。说是尝尝鲜。那个年代,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尤其在大西北这个缺水的黄土高原上,是很少有的事,这就是爷爷的功劳,每每吃米饭。便会想起爷爷送的大米,香甜而可口。
三
大地一声春雷,中国农村迎来了土地联产承保责任制。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大家可以吃饱肚子,土地真正意义上属于了农民。大家各为其主,勤劳耕作,市场在慢慢放开,农民在向好的方向前进。这是好的开端。对农民来讲,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大锅饭没了,生产队没了。所有的生产工具也分了,大家有了土地,干劲就更足了,记得爷爷家当时分到了一头耕牛,这头耕牛当时可顶几个重劳力,爷爷把牛饲养的特别好。后来妈妈养牛的一些经验也是爷爷传授的。牛不但可以给自家耕地拉磨。也可以帮助哪些缺少劳力的人家干活。爷爷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见不得别人家有困难。只要人家有困难。他便会尽一切能力去帮助。直到人家满意为止。爷爷经常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这个村就和谐的。
小时候,爷爷在我们心目中是伟岸的,虽然他身高不是很高,但那种威严是天生具有的。爷爷是个传统,好强的人,可能是妈妈是她的唯一侄女,而且他一生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的缘故。所以对我们孙子辈弟兄四个特别好。记得外公舅舅家只要有事情,准会第一时间告诉爷爷和他商量,他的决定是权威性的,虽然他离开外公家已好多年,但舅舅家的事就是他的事。不管多苦多累。维护外公家亲人的权益是爷爷义不容辞的责任。
爷爷也是极其热情好客的一个人,他喜欢热闹。每逢大年初三,是我们给爷爷拜年的日子。每到这一天。爷爷便会安排奶奶,姑姑们做好多好吃的菜 ,等我们到了,他就会拿出各种各样好吃的干果,糕点,水果招待我们,吃火锅是爷爷家过年的传统。在铜火锅里加上木炭,大家围坐一圈,上面热气腾腾。炉火正旺,大家又说又笑。频频举杯,向爷爷敬酒是吃饭的正事。只有等爷爷喝高兴了。他才会给我们发压岁钱。那是多么美好的场面啊。团圆,幸福,真情,感恩。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每每过年。最忘不掉的就是爷爷家的铜火锅。
岁月总是在无声无息中消失的,它就像村边的沋河水一样。无间歇的一直流淌。其目的就是汇入大海,宁愿做大海的一滴水珠。也不愿随波逐流,贻误大好年华。
四
穿越时光的隧道,时间来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时的爷爷是年轻的。也是意气风发的,爷爷是个要强的人,他万事不求人。自立自强,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去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记得小时候,爷爷刚来到殷家村时,住的是窑洞,窑洞的外面有一块平地。平台的东头有一颗高大的皂角树。树下有一块石头。虽然当时的住宿环境很差,但那也是我们童年嘻嘻玩耍的场地。经过爷爷的不懈奋斗, 不几年时间,爷爷便在他的新桩基地上建起了三间大瓦房。这可是他们村第一个建起大瓦房的人家,这也足以证明爷爷当时的辉煌和努力。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家小孩多 ,家里长时间分家不彻底,导致我们的日子很艰难,爷爷当时的救助才使我们渡过了难关,至今想起,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爷爷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极其细心的人,他总是不停地为家人,亲戚不停地奉献着他的一切。他会时时发现大家的困难,并不动声色的予以帮助,让亲戚渡过难关而不伤尊严。
爷爷一生养了三个女儿。
女儿们完全继承了爷爷身上的优点,勤劳,朴实,热情,要强,自立,乐于助人,尤为小姑学校毕业一路走来,所经历的一切过往及所做所为,无不印证着爷爷当年的自我精神。完全就是爷爷的翻版。有时候和小姑聊起爷爷过去的事情,姑姑是感动的,说爷爷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奋斗,去努力争取。求人的事情爷爷是做不来的。而且根本就不会做,记得小姑当时卫校毕业,本来有一市中心医院工作的名额,但要跑关系,小姑高兴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爷爷,本想爷爷肯定会为她工作走走关系的。那知爷爷把脸一沉 ,语重心肠的劝说小姑他不去的原因并威严的告诉小姑: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托关系跑出来的。你是金子,走到哪都会发光的,小姑当时很难接受。结果是放弃了这个名额,随后小姑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绩无不验证着爷爷的话,直至如今,小姑每每想起这件事,敬佩爷爷之心悠然而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爷爷对于儿女的教育是成功的,也是传统的,耿直的,只要儿女们能读书,他一定会全力供读的。那怕儿女们有所放弃,他也会坚持。他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从不做半途而废的事。
这就是我中年时期的爷爷,时而直率,时而完美,时而忙碌,时而认真……
五
随着三个姑姑慢慢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爷爷也步入了老年阶段,这时的爷爷是温顺的,时常面带微笑的和大家交流,其实爷爷也是和善的,在他的建议下爷爷为二姑一家在村里开了一家商店,一为满足村里人的购物需要,二是增加点家庭收入,三是留二姑在身边,也好有个照顾。不至于孤寂无人,姑姑们是极其孝顺的,每年大小节日,姑姑们便会谐家人回家和爷爷一起度过,爷爷所需要的,姑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买好送回家给他。
现如今,爷爷最关心的就是表弟明年高考的事了,这或许就是他最后一个愿望了。今年表弟高考成绩不理想,便补习明年再考,相信有爷爷的支持和大家的帮助,表弟明年肯定会金榜题名的。也好考入好的大学来回报爷爷对他的爱。
爷爷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愉快的,虽然有些忙碌,但是开心的,人不能无事而活。那样会空虚的。爷爷深知人活着的意义,他自立自强的作风影响了他一辈子,他很少有事麻烦姑姑们,这对于即将步入高龄的爷爷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爷爷的身体是健康的。祈愿好人平安,祈福爷爷能活到百岁,愿爷爷老年生活幸福,开心。
雪终于停了,天空一片瓦蓝,冬日的暖阳在白雪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远处,几只小鸟在雪地里觅食,一会飞到树上,一会窜进枯草里,一派欢乐的样子。路边,被人踩过的野草也慢慢的舒展了身子。好像要去迎接春的召唤。
冰雪融化,百草发芽,
春天,还会远吗?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向晓岗,男,渭南长寿塬人,现居西安,从小喜爱文学,作品常以老鬼笔名发表于《西部文学》,《渭南文坛》,《作家摇篮》,《华商报》等刊物,精尽文字,以文强友,真情表述,平叙纪实是作者的一贯写作风格。《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临渭区反邪教合作平台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