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唐诗解读——李白之《秋浦歌十七首》(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注:

山公:即山简。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代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常外出喝酒,大醉而回。时人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宁戚:春秋时卫国人。因家贫为人挽车。至齐,为引起齐桓公的注意,给牛喂饭,居于车下,击打牛角而悲唱“商歌”,终被齐桓公看中并拜为上卿。后世遂以“宁戚悲歌”“宁戚饭牛”写怀才不遇,生活困苦或自荐求官之意。

泪满黑貂裘:用苏秦游说秦王故事,其才不售之典。《战国策·秦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解读:

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却用了三个典故,这在唐代诗人之中很少用到。不过用典虽多,但其笔下诗意却不难理解。

李白一生中最大的渴望是在旦夕之间轻而易举直接由布衣变成卿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一旦政治受到挫折,往往自比历来不得志的布衣卿相,这首诗就是这种诗人这种心态的写照。

虽然全诗表面看来与秋浦景物毫无关联,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长期抑郁不得志的悲伤情怀的表露。在秋浦生活,徜徉在秋浦的山山水水之中,诗人的心情时而为当地的美景所陶醉,时而愤懑的情绪爆发。因骑马想起历史上山简功成名就、纵情山水;因放歌想起宁戚的困境中遇明君;然而尽管自己虽有两人的机遇,但却没有二人的结局,自己只得落得像苏秦那样的下场。

全诗最大的成功就是将四个典故安排在宾语中心词的位置,且加上“醉上”“寒歌”“空吟”“泪满”四个寄托着诗人深沉悲伤的动词,体现诗人强烈的主观化色彩,这同样也是诗人纯真与深刻、简单与复杂的内心的体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