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高適之《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
杜二:杜甫。
草堂:指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远藩:指蜀地。
东西南北人:漂泊羁旅的人,指杜甫。
解读:
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此时高適遭贬外放,任蜀州刺史,而杜甫则客居成都浣花溪草堂。杜甫和高適包括李白在内,这三人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也曾经在宋梁有过多次交集,关于他们的故事,以后会提到,这里想说杜、高二人,其实这两人友情还是贯穿始终,彼此也为对方着想。在高適仕途得意时,杜甫送去朋友的祝福和鼓励,没有任何妒忌之心,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当杜甫生活窘迫时,高适多次给予资助,而这首诗就是高適在看到好朋友落魄之际,并没有弃之,相反送去的抚慰,寓含着彼此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是一首七古诗,全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起笔“人日题诗寄草堂”,点出了诗人写诗的时间与所寄赠对象。按照古代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天,每天各有所属,这七天依次为鸡、狗、猪、羊、牛、马、人,故正月初七为人日。“遥怜故人思故乡”是说杜甫漂泊一生,虽暂时在蜀中安顿,但终究是异乡客子,作为好朋友高適能够理解他的思乡之情,故此处给予安慰。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早春已至,柳枝吐芽,梅花绽放,本可娱目赏心,但诗人却“不忍见”“空断肠”等语。想来也是春回大地,可友人却仍漂泊在外,不能重返故里,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
接下来四句是作者说自己,有不平,有忧虑、有迷茫,此时诗人受权相李林甫的迫害,远离政治中心长安,无法参与国事,自己纵有匡扶时局之志,无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心中不免生出百虑千忧来,一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实在人类的困惑,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虽说未来已令人心寒,但作者回首前尘,用东晋谢安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并非甘居隐士,而是随时都可以起复。诗中最后两句,诗人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以至书剑蒙尘,于国家未有寸功,却忝列蜀州刺史一职,言辞之中充满了对杜甫这样一个游处不定、漂泊四方的人愧疚,也饱含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高適(700?—765),字达夫。排行三十五,河北景县人。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故后称他为“高常侍”。20岁时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河南商丘)。749年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曾入陇右节度使哥叔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起,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764年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郞,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新、旧《唐书》有传。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大。《全唐诗》编其诗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