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注:
亭午:正午。
阡陌:指田间小路,南北称阡,东西指陌。这里指长安的街道。
中贵:宦官之贵者。
甲宅:甲等住宅。
斗鸡者:唐玄宗爱好斗鸡,善斗鸡的童子贾昌甚得宠信。
虹蜺:天上的彩虹,又称“虹霓”,这句形容权贵们气焰嚣张的神态。
怵惕:惶恐。
洗耳翁:据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认为污了他的耳朵,便跑到清泉处洗耳。
解读: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以洗耳翁自喻,对玄宗宠信宦官、斗鸡走狗的荒淫腐败行径给予鞭笞。
公元730年春夏之交,李白初入长安,开始了干谒求仕的生涯,然而此时所谓的大唐盛世的背后却是无可挽回的腐败。唐玄宗宠信太监,且爱好斗鸡的游戏,因此,宦官的地位显赫,声势逼人,斗鸡也成为一种风尚,有些人也因此而飞黄腾达,以致民间有歌谣:“生儿不用识文字,半鸡走马胜读书”,诗人有鉴于此,写下了这首讽世刺时的作品。
全诗四句一组,分别叙述了“中贵人”与“斗鸡者”的气焰。起笔“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在京城的大道上,大车疾驰而过,尘土扬起,是谁有如此气势与胆量呢?第三句“中贵多黄金”,点出原因,只不过是一群阉者宦官而已,他们驱车乘马,如入无入之境,正是因为他们得皇帝之宠,握重金之财,在京城的繁华地带筑起豪华的宅第——“连云开甲宅”。
接下来的四句写斗鸡者,首先点出斗鸡者的身份,用“路逢”与上节自然衔接,过渡得不着痕迹,接下来的三句一步更进一步描述其势焰薄天的神态。“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这种不可一世的神态,行人见之无不怵惕,这也从侧面刻画了这群小人得势的丑陋嘴脸。
写“中贵”者,由环境至人物,处处烘托;写“斗鸡者”,由人物至神情,层层渲染。以传神之笔墨,叙写一群小人得意之气势、轻薄夸张之情状。
结尾两句,诗人以醒世之笔,将自己对所谓盛世、所谓明君的质疑与不满和盘托出。据说在远古时期,尧帝欲将其位让给许由,许由却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诗人之意是说当今君王耽于行乐,哪里辩得出什么是奸什么是忠?这纷纷扰扰的世事却是才能与身份的错位,品行与地位的错位。
萧士赟认为:“此篇讽刺之诗,盖为贾昌辈而作。末句谓世无高识者,故莫知此等之为跖行,而太白辈之类贤人也。亦太白不遇而自欤!”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