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透明”教室到开放习场,一所未来学校的诞生

欢迎加入名师说粉丝交流群,互相交流和掌握更多深圳教育相关资讯。需要加群的粉丝请添加小助理微信“ignite2017”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备注“入群”。

信息较多,可能回复不及时。

请等一等小编,我一定会加上您的!

罗湖未来学校

教室两面的围墙不见了,被可自由开合的全落地窗替代。一侧通向独特退台设计形成的“空中走廊”,尽收无敌山景、充足阳光;另一侧则无缝衔接大量公共空间,家具、座椅可自由移动,为不同年龄学生量身定做专属的“习场”。

不久前,有着“透明”教室的罗湖未来学校引起广泛关注。

人们在惊羡其大胆设计和前沿理念的同时,也有一些顾虑:

小学生在透明的教室里上课,不会分心吗?全开放的校园设计,老师和学生能够适应吗?空间上的创新,与教育教学上的革新有何联系?

虽然全新的校园还在建设中,但根据“习本”理念打造的罗湖未来学校,已于2020年9月开始借址办学。

  • 一个学期过去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探索进展如何?

  • 这里发生的一切,是否真正有别于传统学校?

  • 其理念与实践,是否与建设中的全新校园相匹配?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名师说”团队走访了过渡办学中的罗湖未来学校:

一个“蜗居”于锦田小学德弘天下校区一隅,却有着无限想象空间的未来习场!

上学“打卡”,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专属“表情包” 

在通往教室的楼梯口,

一个看起来严肃、高冷的大屏幕,

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这是每个学生上学时必经的“关卡”。

事实上,

在很多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

类似的人脸识别打卡机并不罕见。

这里的独特之处,

是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包”:

开心、平静、气愤、郁闷、困……

打卡时,

孩子们无需统一表情,

露齿微笑,

而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情。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学校认为,

每个孩子最真实的心情,

不仅与当天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

更是研究其成长规律的重要轨迹。

当然,

这样的大数据留存,

对每个孩子来说,

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记录。

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是一种修炼 

来到4楼未来学校所在的地方,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换鞋处。

所有进入教学区的人,

都要更换室内鞋。

在这里,

你找不到垃圾桶,

学校要求所有师生都要把垃圾带走。

在这里,

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厕所,

也要保证一尘不染,

穿着袜子走进去,

也不会弄脏。

吃饭与午休,

同样是一种“修炼”。

中午用餐时,

孩子们自己动手打饭、盛汤,

每个人的餐盒下都有一个专属餐垫,

饭后须把餐垫洗干净并晾起来。

这就是‘习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

学校负责人解释,

进教室前的脱鞋、换鞋,

对幼龄儿童是一种锻炼。

孩子们在洗餐垫的时候感觉到困难,

自然就懂得了保持干净的重要性。

在这里,

休息也可以是一种教育,

什么时候上床睡觉,

在集体午休时如何解决共寝的问题,

如何安排好吃饭、学习、休息的节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

是未来学校尤为重视的“三育”

——净育、食育、寝育。

这里有透明的教室,

也有“私密”的小帐篷

受客观条件制约,

目前未来学校只开了小一两个班。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仅没有因陋就简,

反而有各种各样的“小惊喜”。

走进教室里,

白板上贴着学生自制的日程表。

今天你想上什么课呢?

上课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描绘出自己日程表。

两个不算宽敞的教室里,

都专门配备了小帐篷。

帐篷虽小,

对孩子们来说,

却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另一番天地。

课间休息的时候,

三两个孩子钻进帐篷里,

或嬉戏、或交流、或阅读,

安全感、获得感十足。

未来学校秉持这样一种理念:

孩子们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展现自我,

而只有展现自我,

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小帐篷,

以及未来将会营造的各种小书房、小空间,

就是让孩子们在一定的私密空间里,

感觉到温暖和安全。

另一个能让孩子们轻松和释放的“能量场”,

就是大自然。

这也是未来学校将打造透明教室的原因。

透明不仅仅是指空间,还是一种状态,我们打开的不是简单的玻璃窗,而是孩子们的心扉。

在这里,

学生可以有不同答案,

不用担心成为少数

在教室走廊的照片墙上,

我们发现了一张特别的照片。

6个小朋友一起拍照,

其中一个调皮的小男生竟倒立起来。

在这里,特立独行并不是离经叛道,

很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答案会得到鼓励。

你知道表盘是怎样的吗?

1到12是怎样排列的?

这可能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回答的问题。

这位同学在画表盘的时候,

却把12点标在原来11点的位置上,

最上方是1点,最下方是7点。

虽然她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但也很难说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表盘也具有同样的计时功能。

学校老师说,

课堂展示的时候,

小女孩自信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也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还有更考验人的“观点墙”。

“习本”理念强调学生的课前习,

改变传统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老师会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些未经老师讲解和评判的观点,

并不是低调地写在本子上,

而要在教室里的观点墙上亮出来。

一开始会有这种情况:某个孩子发现他选择的答案很‘冷门’,基本没人选,会犹豫着把自己的名字移到人多的地方去。

但我们会鼓励他们,即便你是少数,也要先把你的观点讲出来,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在这样的鼓励之下,

孩子们会呈现怎样一种状态呢?

在未来学校,

学生每天要做到“三个一”:

每日一问、每日一记、每日一展示。

孩子们每天在作业本上提一个(或多个)问题,

班会课上,

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会被精选出来讨论。

比如一位同学提问:

“草莓真的有两百颗籽吗?”

有人建议拿一粒草莓来细数,

另一位则反对说,

只需要数半边乘以二就可以。

问与答的过程中,

思维得到了训练,

也养成了向外展示自我,

与别人分享想法的习惯。

在这里,

“开放”是一种常态,

师生将习惯于此并乐在其中。

让学习可见,

让教育场无所不在

鼓励学生自我表达之余,

还要有更多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罗湖未来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岗位:

研科教师。

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习性的培育,

如同食物的消化,

是因人而异,

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习场”的首要任务,

就是让习可见、可记录、可分析、可提高。

研科老师的职责,

就是在课堂上观察、

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原生态”,

让学生的“习”可见,

并针对“习”中展现的差异,

提供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案。

在这里,

因材施教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

而是一种必然。

办学者无意新建一所老学校,

而是要打造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习场。

它打破了原有课堂、学校的边界,

能量流动之处皆可习:

吃饭可以是一种学习,

制作教具可以是一种学习,

生活更是一种学习。

在这样的习场中,

师生的关系改变了,

家校关系也改变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链接点,

每个人都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中的一员。

这样的教育,

更像农业,

而非工业。

每一粒种子,

每一颗幼苗,

都有它的价值和位置。

不管是透明的教师、开放的校园,

还是小角落的小帐篷、小书房,

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温暖而安全的环境中,

独习、互习、共习,

以最适合自己的姿势自主生长。

作者:庄树雄

编辑:柳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