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检查与评估---文化能力
写在文章前面的话语
提及文化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说辞。
但文化能力与身体检查有着有怎样的关系?
或许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在培训的这么多年中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文化能力对于患者与治疗者之间的重要性
比如语言表述能力、着装打扮、表情等等都会不经意间彼此影响
文中有些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不妨碍你的阅读
有时候,抱怨自己能力不足,抱怨久病不愈,其实都和自身文化能力息息相关
有时候,文化能力并非是谁对谁产生了偏见
而是我们缺少审视自己的勇气
如您能静心细读此文,或许对你有不小的帮助
欲获得文化能力,需要经历自觉、反思实践,以及核心文化议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历程;这包含认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偏见,并运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有效沟通技巧。
具备文化能力的医护人员可适应背景、文化与自己相异的病人的独特需求;这样的适应性加上发自内心,真诚地想了解病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便可为互信的医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广义来说,文化可反映人类整体的行为,包括想法和态度,理解他人的方式,说话风格,以及付出体力、独创和想象力的物质产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信仰、礼仪、法律、道德、娱乐和教育的抽象系统也都涵盖于文化之中。
在整个文化内,可能还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和次群体;每个群体皆可由特定的共同特质来辨识(例如特有的艺术、精神、信仰或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特质是顺应内在和外在影响下的动态演进过程。任何个体可能同时隶属于一个以上的群体或次群体,例如 种族、宗教、性别、性倾向、职业和专业。
以身体特征(例如性别或肤色)来区别文化群体或次群体可能会造成误解。文化特征与身体特征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可将身体与文化混为一谈,或依身体特征定位文化特征。
直接认定某特定群体的所有个体皆应有同样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可能会造成对个体的误解。刻板印象是指对任一群体产生固定印象,否定在该群体内有独创性或个别性的潜力,应拒绝此情形。
人们可以而且也会对相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刻板印象经由 两个认知阶段产生。
第一阶段,当个体被归类为某 社会族群时,我们便会启动刻板印象;这时候心里会开始思考对该族群普遍的信念和想法(偏见);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便悄然进入刻板印象的第一 阶段。
在第二阶段,当再次接触个体时,这些已经 浮现的信念和想法便开始在人们心中发酵,即使他 们明确地否认有这些刻板印象。
许多研究已证实, 医护人员与少数族群病人沟通和提供照护时,会启动这些隐含的刻板印象,或无意识的偏见(Stone and Moskowitz, 2011)。有鉴于此,承认你仅根据身 体特征而对病人产生隐含或无意识的偏见,便可开 始进入取得文化能力的学习历程。
同时,这不是矮化理解群体文化特征的价值,也并非否认身体与文化的互相依存关系。例如,个人是先有基因型才有造成独特文化成就的智力、 敏锐度和想象力的发展,例如古典或爵士音乐的创 作;同样地,个人的表现型,例如肤色,也造就了 人们大部分的生活经验,以及随后交织的文化经 历。
虽然临床上常以表现型特质归类个体的人种, 但这么做仍会产生问题。人种是根据个体 原生的大陆或次大陆(例如亚洲、东南亚)加以分 类;然而,考量到来自同一地区的个体之表现型和 基因型的差异程度,以人种分类的有效性仍有争议 (Relethford, 2009)。
此外,人种的起源可追溯到17 世纪,远早于科学家发现遗传相似性之前。随着时间演变,对特定人种的认知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 形塑,许多人认为人种已成为一种社会概念(Harawa and Ford, 2009)。
有愈来愈多的研究在检视与人种和族群有关的基因标志,以及环境决定因子可能产生的潜在性的交互作用,以预测疾病易感性及对医疗的反应(Risch,2006)。
当试将基因座或单核苷酸多型性与常 见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第1型和第2型糖 尿病,以及Crohn氏病)连结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也迅速增加(Visscher etal, 2012)。
可见21世纪的临床照护将着 重于,从环境和文化影响的角度,融入基因的个别 性,以达到疾病预防(Valle, 2004)。医护人员将需 要能侃侃而谈基因体学(genomics),并学习与病人 讨论基因检测的利弊方法(Feero and Green, 2011)。
在这段期间,能坦承自己隠含的偏见,并试着理解 病人特有的文化和个人的健康信念及期望也许更为 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能对病人的文化传承、性倾向、社会和经经地位、种族特性,以及文化背景体察入微,才能 提供符合个案文化能力的照护(CueUar etal, 2008)。
目前已发展出许多可教导文化能力的模式,大部分包括获得知识(例如了解文化的意义)、调整态度 (例如尊重个体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发展技巧(例如引导病人对健康和生病的文化信仰)等领域(Saha et al, 2008);这些领域有部分与以病人为中心 的照护模式的核心层面相重叠(图2-1)。
Seeleman 等人提出一套教导文化能力的架构,其强调特定族 群生活社会背景的意识。对少数族群的人而言, 社会背景的评估包括询问压力源和支持网络、对生活控制的感受,以及识字能力;在进行这样的 评估时,医护人员需保持变通并有创意的与病人 一起努力(Seeleman et al,2009) 。
Campinha-Bacote 的 文化能力模式(Process of Cultural Competence Model)是另一评估方法,包括五项文化概念:自 觉、知识、技巧、接触和渴望(Campinha-Bacote, 2011)。这五项文化概念的定义如下:
文化接触(cultural encounters) ---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病人互动的连续过程,以验证、改善或修正对特定文化群体原有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并发展出文化渴望、文化自觉、文化技巧和文化知识。
文化渴望(cultural desire)---医护专业人员「想要」参与拥 有文化能力的过程之动机,而非必须。
文化自觉(cultural awareness) ---审慎的自我检查和深度探讨个人的偏见、刻板印象、歧视、假设,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和群体所抱持的信念(isms)。
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 ---寻求和取得不同文化及群体之健全的教育基础。
文化技巧(cultural skill) ---具有能力去收集与病人目前身体 状况有关的文化相关数据,并能采用具文化敏锐度的 方式,正确地进行适用于个体文化的身体评估。
文化谦卑包含认清一个人的知识和文化见识是有限的,且愿意接纳新观点。医护人员应将每位病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而非假设特定文化的所有病人皆符合一定的刻板印象;
如此一来,文化谦卑有助于医病关系之间的平衡(Borkan etal, 2008)。医护人员也许知道病人特定文化的许多具体细节,但却没有文化谦卑之心。
文化谦卑包括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并以拥有更安定、互利的 关系为目标;敞开心胸愿意理解病人的信仰系统并 发展合作关系,比知道病人特定文化背景的所有细节更为重要(Juarez et al, 2006)。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