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探讨】老话“狼回头报恩仇,娘回头啃骨头”,什么是“娘回头”?
老话“狼回头报恩仇,娘回头啃骨头”
什么是“娘回头”?
关山听风
以前农村的一些老话和俗谚之中,有一些名词,因时代不同,社会发展很快,到现在基本消失了,如今一些年轻人也就无法理解了。农村俗语“狼回头报恩仇,娘回头啃骨头”中的“娘回头”就是如此。
我看到一些资料介绍,有人把“娘回头啃骨头”的“娘回头”一词解释为丈母娘找女婿“算账”,女婿得破费一笔钱财。说“娘回头”的“娘”指丈母娘。这种解释,让人忍俊不禁。难道所有的岳母娘找女婿“算账”都是为了要钱吗?我们不能否认现实中确实有这种情况,那只是极少数人,天下大多数的岳母娘,对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按照农村的说法,这种解释是,硬要把种茄子说成是西瓜,风马牛不相及。很明显,这些人是对“娘回头”这种古老的词语一点也不了解,才会闹出笑话来。
“狼回头报恩仇”这句话比较好理解,农村人认为,一些比较凶狠的动物,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在农村的传说中,除了狼之外,还有虎、蛇等都有这种特性,并流传诸多这些动物报答人的恩情,或者对人复仇的民间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些凶狠的动物要报恩仇,要找也只是找与他有恩,或者有仇的人,谁对它们有恩,就会向谁报恩,谁对他们有仇,就会找谁报仇。一般来说这些动物不会认错人,也不会找错人。因此,“狼回头”的意思,就是回来寻找与他有恩,或者有仇的人,来报恩,或者来报仇,不会轻易去找别的人。
过去,农村民众认为,狼报恩也罢,报仇也罢,针对的是某个人,与这个人的家庭其他成员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狼回头报恩仇”这半句话,是为后半句作铺垫,得到狼报恩的好处,或者受到狼的报复,都是指个人而言。这也就衬托为下半句“娘回头”的危害性,“娘回头”带来的伤害是全体家庭成员,甚至孙子后代,且只有坏处,不会有好处。
农村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种说法的根源,与古代封建社会礼制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社会风俗,或者说人们的普遍观念,同时也附会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
1、旧时的“娘回头”指什么?
旧时的“娘回头”,指改嫁后的女人,从现任的夫家回到原来的夫家,对于改嫁女人与前夫的子女而言,娘重新回到家庭中,就称“娘回头”。
旧时,农村女人改嫁通常来说又称为“下堂”,但是,实际上改嫁和下堂还是有区别的。
“下堂”是旧时代解除婚姻关系的一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离婚”,有三种情形:一是指丈夫休弃妻子。二是指妻子主动请求离去。三是指丧夫女人改嫁。
《后汉书·宋弘传》:“ 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代陈善的《扪虱新话·心无定见故无定论》中有:“菅蒯不可以代匮,糟糠不可以下堂。”
休弃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不受到原夫家的任何限制,也就是说与原夫不存在任何关系。但由于旧时的社会舆论压力大,有的被休妻的女人并不一定愿意改嫁。如果休妻的丈夫发现冤枉了妻子,或者说,丈夫回心转意,只要被休的妻子没有改嫁,妻子又愿意回去,可以废除休书,将妻子接回家。这就像现在的夫妻离婚后,可以复婚,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主动请求离去的妻子,如果没有改嫁,如果丈夫愿意,也会回到丈夫家。但是,如果离开前夫家,已经改过嫁,按旧时的风俗,想要回前夫家,重续夫妻生活,一般是不可能的事。
旧时,被休弃的妻子只要没有改嫁,就被原来的丈夫接回,从当时的风俗上来说,没有任何的禁忌风俗。
在旧时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下堂”一词,到了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其中的意思主要是指女人改嫁。
改嫁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指被休的女人另嫁其他男人,二是指女人抛弃丈夫另嫁其他男人,三是指丈夫死后,寡妇改嫁他人。
改嫁后的女人与前夫没有子女,如果在新嫁的丈夫家过不下去,想回到原来的丈夫家,倘若前夫还肯接受,对原来的丈夫来说,这种女人叫“走回头路”,或者叫“吃回头草”。这种婚姻方式不叫“娘回头”,因为没有共同的子女,当然也就没有“娘”。
如果改嫁后的女人,与前夫有了子女,女人从现任丈夫家回到前夫家共同生活,这就算是“娘回头”了。寡妇改嫁后,对女人的子女(没有随跟母亲改嫁,而是留在父亲家里,即“随母下堂”,不做“拖油瓶”)来说,这种改嫁女人,如果又回到子女家里,叫“娘回头”,即已改嫁出门的娘,又回到原来丈夫家里,与原丈夫的子女一起生活。
按照古代封建社会的农村风俗来说,“娘回头”是不允许的,儿女及所在的家族一般都不会答应。
2、旧时人们对下堂娘的态度
旧时代的农村,有一句俗语:“孝子不养弃家父,孝子不养下堂母”。这就是当时很多地方农村存在的所谓“礼法”。
这里的下堂,从旧时农村角度来说就是改嫁。在封建时期,我国很多农村的乡俗,如果丈夫死后,妻子抛弃儿女不顾,自行改嫁,对丈夫来说是“不忠”,对儿女是没有尽到应有的抚养责任,如果以后,儿女长大没有出息,连自己也顾不了,那也就罢了,但是,如果儿女长大后,非常有出息,按当时的“礼法”,不得供养已下堂的母亲。这就是旧时农村“孝子不养下堂母”的说法。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力排众议,克服种种困难,率师一举收复新疆地区,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作出的历史贡献。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所倚重的主要将领为湘军后起之秀、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的刘锦棠。左宗棠向朝廷举荐刘锦棠时,说他“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后来事实证明左宗棠的眼光,刘锦棠在收复新疆之战和治理新疆之中,确实有极强的军事、政治才干,为民族立下历史功勋。当时,敌人闻刘锦棠之名而丧胆,敌人称他为“飞将军”。收复新疆后,1883年清廷批准新疆正式建省,设甘肃新疆巡抚,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巡抚。
刘锦棠(1844——1894),湘乡县山枣人。父亲刘厚荣、叔父刘松山参加了当时曾国藩所建立的湘军。1854年,成立不久的湘军和太平军岳州(今岳阳)展开了激战,在此战中,刘厚荣战死,这一年刘锦棠才十岁。刘锦棠的母亲彭氏因生活所迫而改嫁,刘锦棠没有做“拖油瓶”随母下堂,他和兄弟都由祖母抚养长大。刘锦棠十五岁时,投奔到父亲曾经效力的湘军——老湘营,在叔父刘松山账下当了一名少年兵。其后,刘锦棠随叔父征战,逐渐成熟,成为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再到后来,跟随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锦棠成为一位封疆大吏后,他的父亲刘厚荣因为儿子的官位,被追封为光禄大夫。但是,他的母亲彭氏因为改嫁,没有得到任何诰封。
刘锦棠以封疆大吏以及战功卓越的大英雄荣归家乡,他的母亲改嫁后的村庄,与刘锦棠的家只相隔一条小河。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他的母亲不能过河看儿子,刘锦棠也因碍于当地的礼法,也不能过河去探望母亲,母子俩近在咫尺,也只能隔河相望,成为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
从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时期,改嫁后的女人,与前夫家和留在前夫家的子女基本上断绝来往,想要再回到前夫家重新生活,即“娘回头”,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礼法,不管是家族还是家庭,是绝对不允许的事。
3、“娘回头啃骨头”的意思
“娘回头啃骨头”这半句,是前半句“狼回头报恩仇”的递进句式,意思说,“狼回头”只是对个人而言,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而“娘回头”狼要狠多了,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伤害的不只是某一个人,而是全家人。
“啃骨头”的意思,按照旧时农村人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说家里由吃肉的好日子变成啃骨头的穷日子,意思是说“娘回头”会让家里变得很贫穷。二是说会对家里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会损失人口,丧事连连,一些农村的说法更为直白:“娘回头吃人的骨头”,也就是说,“啃骨头”是家败人亡的意思。因此,旧时代的农村人认为,“娘回头”比“狼回头”对家里的危害性要大得多。
“娘回头啃骨头”这种说法可不可信?当然不可信,那时农村编出这句老话,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法和社会风俗而附会出来的一种迷信说法,其目的就是用农村俗语常用的吓唬手段,为了让人们遵守当时的“礼法”和风俗。事实上,“娘回头”与家里的贫穷和所谓的“家败人亡”没有任何关系。
旧时社会,正因为有不准“娘回头”的残酷“礼法”和不人道的风俗存在,不知发生过多少像刘锦棠母子悲剧事件,致使多少母子不能相见,也使多少儿女不能孝敬亲生母亲。这种在封建社会“礼法”之下,亲情隔离,曾留给多少儿女与母亲心中的痛,让多少人骨肉分离而遗憾终生。
在现代文明社会,“娘回头啃骨头”这种旧时代封建礼法、陋俗和迷信思想,经过我们多少先辈的努力,甚至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才得以破除,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才使得“娘回头啃骨头”这样农村旧时说法得以消失。因此,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娘回头”这样的历史词语,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是文明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