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父亲的职业》||□ 乐者(湖北)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 诗香雅枝 □
父亲的职业
(散文)
文/乐者(湖北)
解放前,父亲读过私塾,解放后又上过高小,这在我们生产队甚至于整个生产大队算得上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父亲生前曾对我说,刚毕业那会儿,县邮电局和武汉钢铁公司都曾力劝父亲参加工作,无奈奶奶不答应。父亲属独子,奶奶怕父亲外出工作有什么不测,觉得留在身边放心些。父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没办法,只好作罢,回家种田务农。为这事,父亲后来不知念叨过多少次,一副极遗憾的表情。
1968年第三期《红旗》杂志上曾刊载一篇关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先进事迹。1968年9月14日,此文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也就是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为半医半农村医生的特定称谓。也就是在那一年底,父亲被生产大队安排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产大队的“香饽饽”。虽然也是按工分计酬,但比起生产大队社员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工分计酬轻松多了,所以父亲很珍惜“赤脚医生”这个工作。在县区培训学习的时候,他非常刻苦,不懂就问,做了十几本笔记,连同培训教材他奉为至宝,一直珍藏着。
据说,有一次父亲随医疗队赴西边大山实习采药,半道上遇到了一只金钱豹,不是众人反应快,躲避及时,差点送了性命。后来,每每谈及此事,父亲没有一丝胆怯,倒是露出一些骄傲的神情。
父亲工作很敬业,也很细心。村里人有什么病,他都一清二楚,对于一些常年的老病号,他更是了然于胸。正因为如此,父亲是附近的“名医”,这个“名”不是说他医疗技术多么高超,主要是指他的医德高尚。
他对待每一个病人,都是仔细问诊、检查、处方、治疗,而且一视同仁。对病人如亲人,家里的事再多,再难,也总是笑脸相迎,热心服务。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父亲每天除了干农活,侍候一家老小外,还要经常背着药箱,走好几里泥土路去周围村湾巡诊,给有需要的乡亲们看病。有时下雨下雪刮起大风了,病人出门不方便,父亲也是不辞劳苦,定期给病人续药换药。有时深更半夜,我们正酣然入睡,却被一阵阵急促而略带歉意的求救声唤醒。每当此时,父亲总是毫不犹豫,迅速起床、开门,拿上药箱,随病人而去,毫无怨言。
后来父亲转行了,也还是不忘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大家有小病小灾总喜欢找他帮忙,父亲也乐此不疲。
父亲看病很谨慎,前后算起来几十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这也是父亲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他经常教导我们:做事要专心,医者要仁心!
父亲的第二个职业是会计。
因为重新组合生产大队的原因,“赤脚医生”名额有限。于是,生产大队便安排父亲做了生产小队的会计。
我一直珍藏一把老算盘。酱红色,长方形的,四角和中间横梁两端用铜皮包裹,内贯十几根细长直柱,称作档。横梁将算盘分为上下两框,横梁上有两颗珠子,以一当五;横梁下五颗珠子,一是一,二是二。在普遍使用计算机的今天,算盘早已销声匿迹,这把算盘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个“老物件”了。
父亲能写一手好毛笔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
至今我还记得,父亲经常左手翻账本,右手拨算珠,手心里还挟着一支笔,三根手指上下翻飞,算珠在手指拨动下,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像在弹奏一曲美妙的音乐。每一笔账目计算完成时,父亲总会抓着算盘中下框之间的横梁“啪啪”的一甩,算盘中的数字就清零,子粒各就各位。那潇洒自如的动作令我瞠目结舌,羡慕不已!
父亲不光做事精细严谨,甚至还是出名的“铁面人”。只要是不合理的支出,哪怕是为了集体办事的花费,父亲也坚持原则,拒绝入账报销。
自然灾害时期,爷爷卧病在床,据说,临终前就想喝一口大米粥。当时已是会计员的父亲就管着小队的公粮,但他始终没有以权谋私,没有动过公粮一粒米,硬是看着爷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后来年纪大了,“赤脚医生”、会计都不能做了,可村子里的人还是称呼他“熊医生”、“熊会计”。是啊!几十年的“医生”、“会计”叫下来,不少人甚至忘了他的名字。想来,除了人们早已习惯这样称呼父亲外,其中不免还有对父亲多年工作及人品的认可和敬重!
车野圭吾在《使命与魂的尽头》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怀抱着使命出生。”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父亲除了当过医生,做过会计,还是个能工巧匠呢。
我家里还有两张用松树做的小靠椅,虽然搬了几次家,但一直舍不得丢。一来因为这是父亲亲手做的送给我的礼物,二来是因为坐上它特养人,比沙发舒服多了,真的既美观又实用。
父亲做木工同样很精细。我现在还能想起父亲眯着一只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墨线提起又弹下时神情专注的样子。
“慢工出细活”,这是父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做的每一件作品总把它当成艺术品来完成,即便一根锄头把做完后也要拿起来反复端详,用手握一握,看合不合适。
父亲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生,无论是读书,还是后来的工作,我总是竭尽全力,力求完美。
父亲是医生,是会计,是能工巧匠,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的仁爱之心,他的大公无私、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诸多其它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学习,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永远的精神财富!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作者简介: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文学顾问:
李锋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