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狂贺知章(第二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集前,可能需要复习第一集:(点击下列链接前往)
二
自古以来,文化人都和酒有着扯不清的关系。俗话说“酒品看人品”,人品好的,酒品自然不会差。
诗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176字),详细描述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喝酒、喝醉了的情景。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被放在第一位: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喝醉了,骑马好比坐船,摇摇摆摆,一仆趴掉进井里,竟然睡着了。
这里所说的资格,并不单纯是指年龄。而是资历,品德。
贺知章的老表陆象先,在担任工部尚书(住建水利部副部长)期间,多次在唐明皇的面前推荐贺知章,所谓“举贤不避亲”,这可不违反大唐廉政纪律条例相关规定。导致贺知章给皇帝留下的印象是,这人不错。
话说大唐开元十年(公元七百二十二年),皇帝李隆基系统总结了治国理政经验教训,得出了一个理论:打下江山容易,守住江山难。要治理好国家,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法治建设,是国家稳定的根本。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失之于偏,失之于软。
当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必须学会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别人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人家接受自己的思想(即便是被迫接受),并积极贯彻落实。
于是,皇帝通过朝会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定写两本书。
其中一本,名叫《六典》。这个灵感来自于《周礼》。在《周礼·天官·大宰》中,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阐述: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皇帝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编制一部属于大唐的《六典》,作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法治纲领性文件。
皇帝把这个事情安排给了兵部尚书张说(注意,读悦)和宰相张九龄。
另外一本书,名叫《文纂》,是一部文史书,要求囊括古今所长,还要突显当下特色,尤其是要彰显大唐繁荣的文化,做到雅俗共赏,很有技术含量。。
皇帝把这个工作安排给了秘书监徐坚。
大家都举手通过。全票,无一反对意见。
在牵头人员的助手选择上,却发生了一件趣事。皇帝当面征集几位牵头领导的意见,结果,两人都积极发言要求,必须把贺知章拉来帮忙。
事情做得下来不?贺知章谦虚地说:“虽然工程项目重大,能力只有这个样子,但我会尽力而为。”
这个事情一搞,唐玄宗觉得这老贺简直太牛了,竟然受到这么多人的信任和推荐,肯定有真才实学。于是,一边让他写书,一边悄悄地考察他。礼部侍郎这位置,打算就留给他了。
既然有这么高端的指导思想,这么优良的人员配置,那这两部书最终写出来没呢?皇帝安排的工作,有时候也是虎头蛇尾,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
这个事情做了好几年,木有下文,黄了。
这个事情没有搞成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贺知章。他在编书过程中,被皇帝临时性安排担任太常少卿(太常寺编制二人,正四品上,负责为皇帝祭祀宗庙提供相应的后勤服务)。
没过多久,贺知章被皇帝正式任命为礼部侍郎。
他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成功摆平了一件群体性上访事件。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话说大唐开元十四年(公元七百二十六年),皇帝的亲兄弟岐王李范(就是杜甫名句“岐王宅里寻常见”中的岐王)病逝,按照工作职责,要由贺知章负责安排一些高干子弟做“挽郎”。
这个“挽郎”,实际上就是出丧时扶灵车的人,还要负责唱挽歌。这个岗位可不能小觑,意义十分重大。有几个要求,一是要必须才华出众,二是必须要相貌堂堂的人才有资格。这不仅代表着荣耀,同时也是步入仕途的一条捷径。
在完成丧礼后,这些“挽郎”的个人档案将移交吏部,然后分配工作,等待提拔使用。这么好的公务员进入口,小老百姓是肯定没有机会的,一般都是“官宦子弟”。如果你还是实在搞不懂运行规则,可以参照车模(万一火了,就有人提拔使用,情况你懂的)。
贺知章在遴选“挽郎”这事儿上,完全没有充分考虑到观察的潜规则。既没有通过公开公示,也没有严格执行选拔程序,更没有通过大会评议等。依着自己的喜好,把跟自己关系好的官宦子弟们选了进来,丝毫没有在意人家的感受。
结果不谙,这个事情,捅了个贼大的马蜂窝。
一些不怕惹祸的官宦子弟,纠结成一团,到贺知章的办公大楼前集体上访,要求给个说法。这阵仗之大,让老贺完全没有想到。他赶紧安排人把大门关上,布置安保措施,不准闹意见的群众进来。但外面群情激愤,闹麻完了。
这个事情总得摆平才行。急得团团转的贺知章,只要让人架好梯子,自己扶梯登上围墙,探出头去,凭借一副好口才,不耐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谁没想说了半天,大家还是聚集不散,甚至围观群众越来越多。被逼急了的贺知章,说了一句不知轻重的话:
“诸君且散,见说宋王亦甚惨淡矣。”
意思是说,你们莫闹,宋王李宪(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也快不行了,这段时间就挂,你们的机会马上就有了。
我的个神哦!竟然还可以有这样劝人的。难道不怕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吗?不怕遭宋王晓得,打上门来吗?
实际情况是,贺知章这次“攀梯劝退少年郎”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唐玄宗很快也知道了。
奇怪的是,唐玄宗不仅没有表示生气,反而觉得给他安排这个工作可能不大合适,没过几天,就就把他调任为工部侍郎。
真实情况是,所谓“一肥遮百丑”,贺知章给唐玄宗心目中留下的形象太好,就算是出格一回,皇帝都会选择性视而不见。
实际上,在当时有一个江湖传说,大家评价贺知章:
善谈笑,当时贤达皆羡慕之。
换着人家,说王爷马上要挂了,不仅要挨整,甚至还会杀头。这是严重的不讲政治,内部尊重高级领导干部。但对于贺知章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没事就喜欢喝两杯。加之他又是四朝元老,哪个会在意,去追究他的一句玩笑话呢。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去付出
写作,是我业余的唯一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