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原型解字连载21】|五、武、观、弗
汉字是华夏文明之根本。我们以5000年华夏文明而自豪。仓颉造字,以自然鸟迹象形,然而尴尬的是我们迄今并不知道我们每一个汉字的原型到底是怎样的?!甲骨文字的起源原型迄今未在中国境内找到,华夏的根本到底在哪? 本连载系列将是一个关键转折,为大家奉献对众多汉字起源原型和形成过程的解读,让今天的汉字与5000年前的象形原型直接对话,感受真实的历史再现。以切实考古证据,还原华夏文明精神之根,再竖文化信心之本。
73. 五 wǔ
汉典: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门启而入。——《左传》
象形字典:“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造字本义: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
古埃及原型:
“武观之乱”:《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夏启结束了政权交接的禅让制,开父子相传之先河。据说《山海经》记载,夏启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子中康或“仲康”、五子武观,但是未能找到“五子”名字出处。学者解释五子为王位争权,最后爆发了武观之乱。武观是夏启最小的儿子,《竹书纪年》称“武观即五观也”。武观之乱的罪魁祸首武观在文献中与虞舜时代的三苗并论,记载说:“夏有观、扈”,“虞有三苗”。更有记载说武观是夏启的“奸子”。《国语·楚语上》士宜曰: “启有五观。” 韦昭注云: “启, 禹子。五观, 启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乐上》引《武观》曰:“启子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武观》可能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文献。
历史上关于武观之乱的文字记载很少见,《竹书纪年》一段文字描述说:“(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学者一般解读大意是:在夏启晚年的时候发生了诸子争夺王位的动乱,因此在夏启登位11年的时候,最小的儿子武观因为争位而被放逐到西河。夏启在位16年的时候,王位继承人的斗争日益恶化和激烈,武观在西河发动叛乱,幸而有彭伯寿师率领军队出征西河,才平定武观的叛乱。这是一场父子间的权力的争斗。史称“武观之乱”。时代更早的《逸周书·尝麦》篇也记述了对这次叛乱的征讨:“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学者解读文中的“五子”或为“五观”之误。
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等夏王朝国王世系记载,太康是夏启的长子,他继承王位成为了夏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太康在位时被东夷人后羿篡夺了国政,历史上称太康失国。元康是夏启的次子,伯康是夏启第三子。历史上关于元康、伯康的记载基本没有,就只有两个名字流传下来。仲康是夏启的第四子,他也是夏王朝的第四位君主。仲康是在后羿夺取了夏王朝的政权将太康赶下王位后,被后羿当做傀儡立为国君。有大王之名,无大王之实,政权都由后羿执掌。后因试图夺回政权征伐后羿失败,反被后羿囚禁抑郁而亡。仲康共在位30年,当了30年的傀儡。
启对应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二位国王荷尔-阿哈,根据中国记载启之后是太康继位。经过笔者深入探索,这里可以先十分明确太康实际上是古埃及第十三王朝时期的一位国王,就是说从启到太康之间,中国记载丢失了近1300年的古埃及-夏朝国王世系!但是这中间的一些国王名字和历史故事却在其他一些古籍中通过其他一些形式又表现了出来。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后文将有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紧接启之后的夏朝国王世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不是随便摸瓜就可以摸出来的,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笔者三年时间之久。现在可以很明确地说古埃及第一王朝世系名单已经完全弄清楚了,这也不是猜出来的,恰好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所记载的姒姓十二氏精准还原出来的。
根据古埃及考古王表,在荷尔-阿哈(启)之后,第一王朝的第三位国王名字叫Djer(哲尔),他统治了埃及大约41年。他到底是哪一位呢?关于哲尔的考古证据来源有:阿拜多斯皇家墓地哲尔墓葬出土的象牙板和铜锛等;萨卡拉和赫勒万墓葬出土的一些印章和铭文;在图拉发现的有哲尔名字的罐子等。象牙或木板名片标签上的铭文都是很早期的象形文字形式,埃及学家认为完全解读存在困难。
(有哲尔名字铭文的石器和标签)
哲尔的荷鲁斯名字符号被认为是亚麻捆,象形符号是
或
或
,意思为捆绑在一起。图为一些网站描绘的哲尔荷鲁斯名字形式和更多考古发现的哲尔名字铭文,图中左下角的是哲尔的墓碑。
(哲尔的名字)
根据埃及学者的研究,亚麻捆符号后来被有垛堞结构的城墙符号取代
,其另一个变化形式为
,这个符号又像是一个扁担挑两捆亚麻包。这个符号与“五”的甲骨文字形很相似,实际也演变成数字“五”。开始亚麻捆的线条数并不是固定的,后来在城墙符号上固定为有五个女墙的符号,如
。城墙符号也是后来罗马数字五-“V”的原型。扁担挑亚麻捆或者城墙符号在古埃及象形符号系统中的含义有“打击”、“防御”的含义。判断哲尔的荷鲁斯名字正是“五”。但是哲尔的荷鲁斯名字的铭文形式却变化多端,其横竖没有固定的数量,一般是一横四竖成五,或一横六竖成七,还有九十等。未知出处网文描写《山海经》中还记载启的眷夫人还有个儿子叫“七夜”,推测“五观”或“七夜”都是哲尔的变化名字。
74. 武 wǔ
汉典: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象形字典:武,甲骨文=(戈,兵器) (止,脚趾,表示行进),表示持戈而行。造字本义: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古埃及原型:
在第一王朝的一块小象牙板上,有哲尔的名字,旁边还有一个长方形城池,城池上方是个漏斗状东西。城池里面三个象形符号,分别是一只鸟、与哲尔荷鲁斯名字中类似的亚麻捆和一个被认为是心脏的符号。埃及学家认为这可能是这个城市的名字,或者叫“Hor-Djer-ib”国王的名字。把这三个符号与“武观”二字的甲骨文字形对比,发现亚麻捆符号和心脏符号组合正是“武”字的甲骨文字形,所以“武”的本义并非“止戈”。虽然“武”本意与戈没有关系,但是“武”中亚麻捆原型却分离成“戈”的形式,显然是先有“武”字,而后有“戈”字,这是意义的借用,并最终在形状上也靠近。因此推测姒姓十二氏之一的斟戈氏或斟罐氏起源于哲尔国王。“五”与“武”之所以同音,从古埃及原型上确实可以看到有同一起源。“五”的本意其实也含有防御的含义,又存在与“武”相似的含义。
(小象牙板名牌标签)
75. 观 guān
汉典:形声。从见,雚(guàn)声。本义:仔细看。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象形字典:“雚”是“觀”的本字。 雚,甲骨文画的是一只大鸟,表示夸张醒目的“眉毛”,下面睁着两只大眼睛,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加“见”另造“觀(观)”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古埃及原型:
仍然看哲尔这个小象牙板,城墙内的三个符号,亚麻捆和心脏符号组合为“武”,而旁边的一支鸟正是“观”字原型。象形字典对“观”字解释是正确的,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的“观”就是瞪大眼睛的鸟,应没有歧义。
“武”与“五”不仅发音相同,而且确实有共同的“五”字纽带。这样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古籍记载“武观”又叫“五观”或“五子”。哲尔是阿哈(启)和贝妮莉比(眷)的儿子,他的名字可以翻译成“武观”或“五”,“七夜”很可能是他的另外一个翻译名字。从古埃及考古实物原型看,“五”或“武观”名字来由就真相大白。根据古埃及考古事实,哲尔(武观)继承了阿哈(启)的王位。因此可以判断中国记载这这里发生了一个大错误,继承启王位的并不是太康,而是五或曰武观!虽然如此,中国古籍仍然记录了下“五”或“武观”的名字,但“武观之乱”的历史描述似也偏离了历史真相。
启有五子之传说,乃是启有子叫“五”的演变讹传,被后人再编上四个人名字给“五子”充数,以致严谨的司马迁也中招。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8期贾海生写的一篇文章“《武观》、《五子之歌》与《离骚》”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文中引述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认为《五子之歌》就是《武观》,“武”即是“五”,“歌”即“观”。五子并非五人,谓“五子”为“五观”,或省“五”言“观”,皆以国名之也。这里所言“观”乃是“以国名之”与古埃及考古发现的“武观”名字放在一个城中可能代表城邑名一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云“季子”,则一人也。《五子之歌》序言五人,犹如经言五子也。郭沫若从其言,认为五子误为五人,其事甚古。“《尚书》不当以诗歌名篇,《五子之歌》本非篇名,原篇本名《五观》,此文已非完璧,孔壁本《古文尚书》将《五观》讹误为《五子之歌》,其文早已亡失,《墨子》引用《武观》还保存了八句逸文。综合判断《五观》一文记启的儿子五观放纵失度的行为,而《书序》所谓“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不足信据。”司马迁不觉其误。
76. 弗 fú
汉典: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弗,矫也。——《说文》。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凡弛弓,则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谓矫也。…阮太傅曰:弗字明是从弓。”
象形字典:弗,甲骨文像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造字本义: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古埃及原型:
费氏是司马迁记载的姒姓十二氏之一。看哲尔的亚麻捆符号也常见用两横多竖线条形式。两横代表是用两根绳子捆扎。可以判断这个符号成为汉字“弗”字起源。有“弗”字甲骨文形式与哲尔名字几乎一样,含义也相同。“弗”和“五”是对同一个古埃及象形原型的不同描绘,即同一埃及符号可能会对应多个文字,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
(弗和费字原型)
“费”字有金文字形与“弗”字相同。现在的汉字费是借用“弗”字捆绑含义,再加工创造的字。借用“弗”字有捆扎含义,加上“贝”和“刀”,意思为解开系扎的钱币,即为消费,由此衍生出“费”字。费姓当是起源于哲尔,即为五或武观之后。
这些文字的解读,完全是根据中国记载结合古埃及考古文物匹配出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不存在猜测的成分。你有怎样的感悟呢?
版权声明:本文系文明基因(ID:bcrj-wmjy)原创。《兵策儒剑说文解字》连载为 兵策儒剑 著作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