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机boy”李柘远如何成长为“国民学长”
大概2月10号我在西西弗书店看到一本书《不如去闯》,咋看封面哎,作者是个帅哥啊,还是90后,但是我并没细读,觉得肯定又是一本“鸡汤”。后来又再次“邂逅”这书,翻翻看了,越读还越觉得挺有用,都是干货,那这书都写了啥呢?怎么就是“励志鸡汤”里的一股清流呢? 先扒扒作者,李柘远,90后,187cm的身高,阳光帅气。如下图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就是整容啊!(都攒钱买书去吧,还比整容手术安全)
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这小伙的履历甚是惊人,18岁以全额奖学金被耶鲁大学录取,22岁入职全球顶尖的投资银行高盛,24岁辞去百万年薪,试水创业,同年被哈佛商学院录取,并获得奖学金。他的微博粉丝量达44万人,上过《天天向上》,被称为“国名学长”,哎呀呀,这不正是“别人家的孩子”吗? 书写得挺诚恳的,基本是干货,主旨是告诉你行动!他辟谣了“哈佛凌晨四点半灯火通明”,其实哈佛学生不以谁在图书馆自习时间长为荣,而是拼效率。刚入耶鲁时,学长也经历过想家和自卑的抑郁期,没人说话没人关心,就想待在宿舍里(他住的是一人间)与世隔绝。我真是佩服他的行动力啊,看了《大鱼》电影帮他扫清沮丧,第二天他跑到耶鲁旁的高山丘上等待日出,看着朝霞中的耶鲁,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得做点什么,于是他通过参加运动社团和留学交流部教授的指导,一步步开始融入耶鲁。牛人就是不一样,几天就适应了新环境。
对于在他乡求的大学生,我想说,中国的地域差异不小,刚开始无论是谁都不适应,都是边哭边笑地撞进新环境的。就像学习要脱离大脑的舒适区去到非舒适区一样,是痛苦的,去新环境也是如此。异乡人得好好熟悉新的城市,比如在周末自己骑车遛弯,和室友去逛街,接点兼职,找个健身馆游泳,渐渐地,你会发现它会变得温馨,成为你不能割舍的第二个家。 人要变得阳光一点,真诚一点,“做个善良靠谱的人”。李柘远认为国内大学里,教授和学生的交集不能仅仅在课堂上,下了课就变成熟悉的陌生人。我是学德语的,讲师课间都回办公室,下课除了偶尔解答几个去讲台前问题的同学外,几乎和我们没什么交集,而学生在外面看到老师也都是从不主动打招呼的,确实我有很多困惑但是又苦于没有可以指导的,如果教授讲师能多倾听我们的焦虑,而不是不理睬或是用“鸡汤”了事,我们就能感到大学的温度吧。自己做得也不好,从小不爱跟老师聊天,其实大学最好能亦师亦友。 上好大学有什么用?除了开拓视野,李柘远考诉我的叫“人才资源”。在耶鲁他遇到了中文全A却还想往深学的校草,李柘远给校草讲“僧敲月下们”和“僧推月下们”的区别,校草带李参加兄弟会(简称SAE,是美国最大的兄弟会之一)的周末聚会,带李健身,可是这个校草会在冰雪覆盖的凌晨跑步,有着超强的自控力,他们亦师亦友,互相提高,每个耶鲁学生永远自信满满,娓娓道来,声如洪钟,侃侃而谈,有学术履历丰富的娇小日本女孩,有来自纽约上东区的富裕犹太人家庭,有拥有德法意俄四国血统的绝顶聪明学霸,有来自加州阳光海岸的考神,走出去,才知道世界很大,自己很渺小。 令我佩服的地方还有李特别会实用工具,特别会耍心眼。人的方面,他积极和耶鲁教授交往,尝尝帮教授去种菜园,和教授学日本剑道,听老一辈人谈年轻的创业奋斗,能学到不少经验,关系要好到教授利箭他机会。李经常穿着印着“YALE”(耶鲁)的卫衣,一次他去日本旅游竟然找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校友,见到李特别亲切,感动死了,还说要给他一个丰厚的就业机会,真是心机boy~ 很多事情都不是运气,再稳定的友谊也要经营,何况别的事呢?应聘高盛分析师时,他有很多不懂的,他就在培训时找到负责新生的部门要到了四个前辈的e-mail,面试前除了看三本书 ,了解公司外,他还分别给这四个人发了一封求助短信,结果有三个人都回了,还自己把问题都在笔记本上列好,逐一电话询问,面试时,提及这些前辈还自己加分! 与其去想,不如去问。亚当.斯密说“经济人”,个人利益最大化是追求,马克思说“人类是一种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想把网上加点“温度”,多和教授亲近,多问学姐学长,因为他们经历过是最能意见的人,多交朋友,真诚待人,打开心扉,何乐而不为?